分享

【掌中解脱】十二缘起支(文字

 dagutou 2019-06-23

【掌中解脱】十二缘起支(文字)

第十五天   思惟苦因与抉择解脱道性

(7)

十二缘起支

此处为了加强我们的厌离心,特由十二缘起支之门来思维集谛轮回的过患。此法系佛陀在讲《稻秆经》时所说。所谓“缘起”,即如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因为有无明的缘故,所以产生“行”等。
无明:即流转生死的根本。智慧见到的是无我;无明则将“补特伽罗”与“法”视为有我与自相有,因为与明智的认知正好相反,故称“无明”,就像是瞎眼的愚人一样。无明有两种:“业果愚无明”、“真实义愚无明”。
行:即以无明为动机,能召来后有蕴的造业。由业果愚无明之动机造“非福业”;由真实义愚无明之动机造“福业”与“不动业”。
识:分“因位”与“果位”二类。“因位识”,为行支业习气当下所薰之识;“果位识”,为于生有[1]当下结生之识。例如在以无明为动机造杀生业时,业道圆满之当下,为此业习气所薰之识,即“因位识”。由于此业力,于地狱生有结生当下的识,即“果位识”。每一种不善业均能引发多次的恶趣生,福业等情况可照此类推。如同沙子浸油或纸上盖印一般,识为业习气所薰染,日后被爱、取触发,便变得有力而能引生后身。
名色:以胎生为例,受、想、行、识四蕴为“名”缘起;识所进入的受精卵“羯罗蓝”等为“色”缘起。它们又称为“名色随一缘起”。
六处:此时眼、耳等六处虽已形成,但因根、境、识三者尚未会合,故不能取境。身与意根从“羯罗蓝”[2]位起就有。如果是化生,下二界中,“名色”缘起与“六处”缘起同时形成;无色界中,只有“名”缘起与“意处”缘起,没有“色”与“五有色处”缘起。
触:根、境、识三者会遇,取悦意、不悦意、不喜不厌三种境,为触缘起。
受:以触为缘,产生乐受、苦受、舍受三种受。例如,值遇悦意境而生乐等。
爱:对乐受起“不离爱”;对痛苦起“乖离爱”、想要逃避;对平等舍起“不坏爱”。这里所说的由受生爱,是说伴有无明的触缘所生的受,由此受生爱;如果没有无明,受是不会产生爱的。
取:爱逐渐增强之后对境产生的希求与贪著。取分四种:对妙欲的贪著为“欲取”;对除坏聚见之外邪见的贪著为“见取”;对与邪见相关的恶戒与禁行的贪著为“戒禁取”;对谛实的执著、尤其对蕴的坏聚的执著为“我语取”。
有:行将业习气薰染于识,次为爱、取所触发,从而变得有力而能引生后身。
生:受到触发的业变得有力量而能形成后有,于是识在四生任何一种状态下结生,此最初结生,即为“生”缘起,然后依次形成“老、死”缘起。
老死:老指蕴的状态逐渐变化、成熟;死为蕴同分的舍弃或坏死。
如此妥善认清十二缘起支的区别之后,随后应该知道如何收入四支的道理。四支即:能引支、能生支、所引支与所生支。
“无明”,如播种者;以此为动机而造的“行”业,如种子;“因位识”上留下所造业的习气,如播种于田。无明、行与识中的因位识,这两支半缘起为“能引支”。
触发业种使之有生果能力的“爱”、“取”二支,如为种子灌溉施肥,以适当的温、湿度培育;经爱、取触发后,能引发后有后生之蕴的“有”,就如同经水、肥、温、湿等培养过后,有发芽能力的种子。爱、取、有三者为“能生支”。
于生有结生的“生”,如种子发芽。生缘起是“所生支”的一部分。
上述“果位识”、“名色”随一缘起、“处”、“触”、“受”四支半缘起为“所引支”。
“老死”随一缘起为“所生支”的一部分,与生缘起同属“所生支”。
以生天者为例,由“真实义愚无明”造生天的“能引业”、所造感生天上业的习气留在“识”上,为三能引支;希望受生在天界的“爱”,此一希求进一步加强的“取”,以及由这两者造成临终时决定能引业的“有”,为三能生支,这因位六支缘起在此生中圆满。其后受生在天上时,“名色”、“处”、“触”、“受”为四所引支,“生”、“老死”为二所生支,此果位六支缘起在后生天身中圆满。这是一重缘起的十二支在二世中圆满的情形。
另以生恶趣者为例,由“业果愚无明”造不善业,次由爱、取触发等,可据前依次类推。
由于造作某业的全部缘起无法在一世中圆满,所以最快也需要二世。如果业未经爱、取触发而被搁置,则三能引支需要一世,三能生支需要一世,四所引支与二所生支需要一世,共需三世才能圆满。
例如,今生虽造恶趣业而留有习气,但临终时由师长等劝导生起善心,以致触发某种感生人中的业成熟而后世受生为人;如果以前所造的不善业,在后世死时又被爱、取触发,则其再下一世将堕恶趣。
以此为例,能引与能生之间可以有多生间隔,但因属其他缘起之生世故,不算入此重缘起之内。总而言之,一重缘起的各支,少则两世,多则三世圆满,比两世更少或比三世更多的情形是不可能的。
这些缘起由前支生后支,从而在轮回中经受生、老死等一切苦恼。在某业果位的缘起当中,又产生种种其他业因位的缘起。
老死由生而起,推至行由无明而起,由此可见,一支引发一支在轮回中流转的根本即是无明。怙主龙猛说:
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
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3]
我们由三支烦恼造两支业,由此起七支苦,复由七支苦生三支烦恼,像这样反覆[z1] 不断地在三有轮回中流转、受苦。当我们以修道来结束这种缘起时,应先断无明,无明断则行断,直至老死等一切痛苦全断。
简言之,十二缘起支可归纳成业、烦恼、苦三重缘起:无明、爱、取三支为烦恼;行、有两支为业;其余七支为苦,如龙猛所说:
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4]
第一句说明初、八、九三支为动机;第二句说明行与有二支为身、语业;第三句说明其余七支为报应。
由顺、逆两种次序思维十二缘起修习轮回总苦之后,像囚犯希望从狱中逃脱出来一样想逃脱轮回,便是出离心生起之时。生起求解脱心之后,接着即应学解脱之道。
待续……



[1]见本章290页②注释。

[2]见本书“第十四天”270页①注释。

[3]引自《缘起心要颂》。

[4]同上注。


[z1]复?

阅读 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