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制造铜雀台的真正目的达到了吗?金屋藏娇?其实我们都错了

 昵称413468 2019-06-23

这个问题,老梁有过研究!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杜牧的《赤壁》我想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面的铜雀所指的便是曹操所建的铜雀台了,而也正是因为这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搞得我们每个都以为这曹操是好色,是为了江东美女大乔小乔二人,所以这曹公才建了这铜雀台。

《水经注》记载【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面也有一波记载,说的是诸葛亮为了能够说服周瑜,改了一下曹植的《铜雀台赋》,把这“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给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话一下子就把周瑜给激怒了,要知道这小乔可是周瑜的妻子,孔明智激周瑜成功之后,便一举促成了孙刘联盟,最后一波赤壁之战以火攻,以少胜多,直接打破了“曹贼”的幻想,这也成就了孔明的一桩美名。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简单?

曹操好色是没错,正所谓“食色,性也!”曹操权利大了之后也这不是不能理解,但是一代枭雄曹孟德,岂会如此目光短浅?(要是真的如此,那么曹操又怎么会放过堪称‘三国第一美女甄宓’呢?)其真实目的到底为何并且是否达成了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

建铜雀台的起因

《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曾介绍道:“却说曹操於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

其实这是罗贯中根据自己的想法给杜撰出来的,其实是毫无依据的,罗贯中的意思是曹操有些好大喜功而又急于表现自己了,觉得这是祥瑞之兆,并且又自比舜帝,于是就建了这铜雀台于水上,来比喻自己平定四海之功劳。要说这罗贯中是真的厉害,这既把铜雀台这名字的出处给解释了,又把这“曹贼”给讽刺了一波(要不说罗贯中是站在刘备这边的),这艺术创作手法的确是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咳咳,有点跑题了,这里面是《三国演义》罗贯中的说法,毕竟不是正史,所以是毫无依据的,那么到底曹操建这个铜雀台是为了什么,虽然是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们根据已有史料以及对曹操还是时局的分析,老梁还是有一些思考的,这里面就分析一下,如有不对还请诸位指教:

第一点:政治方面需求

曹操当时是刚刚刚灭了袁绍,占据了近乎三分之二的江山土地,天下九州而独得其六(一说是十三州),可见其势力是多么的庞大。但是我们都知道,地方大了事情也就多了,再说这个年代天下还没有平定统一,中央也没有集权,所以地方还是很容易“谋反”的,所以该咋整?一个方面便是政治的稳定方面,古代什么最重要?一个字:钱!曹操为了召集军队靠盗墓发家(摸金校尉便是他传下来的),刘备当时也是有堪称三国第一有钱的人糜竺的大力支持,不然他们怎么可能发展这么的快。所以曹操怕有人反叛,那就只有剥削民脂民膏,怎么才能快速剥削?建大型工程!所以,铜雀台,恰巧不巧的,出现了!

第二点:军事方面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这是贾谊《过秦论》的描述,也是始皇帝嬴政为了加强集权统治而采取的一项非常好的措施,你想谋反?总得有兵器吧?我把你锄头的铁都给收了,看你咋造兵器!曹操这一点就学的非常好,怎么收铁?所以,又恰巧不巧,铜雀台又出现了。

第三点:处理好后方俘虏

这个时候曹操可是刚大败袁绍,要知道当时“四世三公”之袁绍袁本初可是兵多将广,但是败给了兵少的曹操,那么这败军俘虏的处理方面就是一个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那就有可能会坏事,那么一般怎么处理最好呢?看看秦始皇就知道了,做苦力去!可是没地方啊?这个时候,恰巧不巧的,铜雀台又出现了,又为曹操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第四点:宣扬功绩,歌颂功德,收买人心

这一点我把它放在最后,因为我相信曹操绝对更看重前几点的。这一点也很好理解,曹操热爱文学,并且又想歌功颂德,标榜自己,提高自己的威严和威势,另一方面这个时候曹操还是汉臣,为了为以后的称王做准备,他必须拉拢文臣(武将基本都是他自己的),所以在这铜雀台之上会友文臣,讨论文学,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拉拢文臣的机会,为以后的称王做好前期的准备!

《三国志》记载【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幹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元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幹并见友善。】

以上皆是老梁自己的一些浅薄观点,可能还有很多研究不透,也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并且到底为何建造铜雀台以及为啥叫铜雀台,到是还有待商榷,不过为了金屋藏娇还是站不住脚的,对此不知您怎么看呢?

论人文历史那些事,且听老梁为你一一道来。认认真真的原创,不搬运,不剽窃,喜欢文史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切去看看更有趣的世界吧!你的支持我最大的动力,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手机码点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点赞和关注,谢谢。

参考文献:《三国志》陈寿、《三国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水经注》郦道元 《过秦论》贾谊

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