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将从电晕处理的形式、工艺及电晕失效因素等方面向大家介绍。 电晕处理的形式及分类 电晕处理对塑料表面所产生的物理及化学影响是复杂的,其效果主要通过三方面来控制:①特定的电极系统,②导辊上的物介质,③特定的电极功率。 由于不同的化学结构有不同的原子键,所以对塑料电晕处理的效果也视塑料的化学结构而异。不同的塑料需要进行不同强度的电晕处理。实践证明:BOPP薄膜在生产后还会发生结构状态的变化,在几天内,聚合物由无定形变化成晶体形,从而影响电晕处理的效果。 经过电晕处理后,塑料表面层的交联结构比其内层的交联结构减少,因此其表面层的功能团有较高的移动性。所以,在储存中,不少塑料出现电晕处理效果的衰退,添加剂由内部向表面迁移,也是使表面能下降,影响附着力的因素,这种负面影响无法完全抑制。 实际上相对湿度也会影响电晕处理的效果,湿度是去极化剂,但一般来说由于影响并不严重,往往在测试误差范围之内,被忽略不计。如果采用连机电晕处理,则更可不必考虑。 电晕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许多承印物的表面能量,使之易于同印刷油墨、涂布材料及胶粘剂相粘结。所有承印物在制造过程中进行一些处理之后便具有较好的粘着特性。 电晕处理属于后期处理,需要指出的是电晕处理并不是在生产承印物时所能运用的改变承印物表面能的唯一处理法。其它处理方法包括火焰处理及涂布处理法。具体采用哪种处理法主要取决于承印物的结构。 电晕处理机的主要参数 电晕处理电压:施加于处理装置上的电压,电压升高,处理效果增强,但效果没有线性关系,因此当处理电压升高到一定值后,处理效果不会有明显。因为电晕处理电压与薄膜的厚度成正向关系,薄膜制品越高,所需处理电压越高。 通常用于薄膜的处理电压范围在10000-20000V之间。输入电晕处理机的交流电源必须稳定,否则会使输出的高频率电压波动,从而造成薄膜处理效果时好时差。对使用电源波动较大的厂家,应采用交流稳压器确保电压稳定。 电晕处理机的输出功率:由于电晕处理速度、薄膜种类、经历、宽度等不同,施加的处理功率也不同。目前常用的电晕处理机的输出功率范围2-70kW,如果处理速度增加1倍,处理功率也应增加1倍;同理,如果薄膜宽度增加1倍,处理功率也应增加1倍;冷膜处理的功率至少比热膜大1倍。以上也可作为选购电晕处理机大小的依据。 处理装置可以看作为一个带损耗介质的电容器,当输入电源的频率升高时,电流就增加,功率也增加,反之则降低。电晕处理机一般是通过调节电源频率来改变功率的大小。电晕处理机的频率调节范围:10-25kHz。 电极间隙:电极间隙是指两电极间的空间距离,即放电头到地电极边缘的空间距离。它对处理程度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间隙增大,电晕处理范围变宽,薄膜在电晕处理相对停留时间变长,有利于改善处理效果;但另一方面使能量分散到更大的空间,处理强度下降,处理效果变差;两方面作用的结果,只有在适当的电极间隙下,处理强度才会最大。通常电极间隙控制在1-2mm为宜。另外,将单头电极改为多头(如6头)电极,在同样的处理条件下,也可提高处理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