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前言旧体诗有平声韵和仄声韵之分,如果不换韵的话,一般是看双数句的韵脚是平声还是仄声。 这首诗的第二句【起】和第四句【耳】用普通话读并不押韵,但是我相信一定有某地的方言读起来是押韵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老街解释一下。 注:因为这是一首古体诗,所以本文不涉及近体诗 。 一、平声韵与仄声韵的绝句需注意之处李白《静夜思》是平声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的《鹿柴》是仄声韵,第1、3句是平收: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贾岛的 《寻隐者不遇》也是仄声韵,第1句是仄收但不押韵: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因为两首都是古绝句,所以对于第一句的最后一字平仄要求不严格。 一般来说仄韵第一句仄收,第一字多是押韵的,平韵诗第一句平收也多押韵的,例如《静夜思》。 古绝句要求不严格,例如贾岛仄韵诗《寻隐者不遇》第一句仄收,但是”子“并不押韵。 二、题主的绝句是仄韵诗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首先,起、耳,都是仄声字,所以这首只能是仄韵诗。其次,还要看起、耳是否押韵,如果不押韵的话,就不是诗了,也谈不上什么仄韵、平韵。 查询一下韵书可知,水、起、耳都属于平水韵【上声四纸】韵部。所以这是一首押上声韵的仄韵诗。 从押韵上来时,这首绝句很严谨。1、2、4句押上声韵,第3句平声收,论,在这里是动词,平声。 诗友们如果注意古人的仄韵诗,会发现极少有上声和去声通押的仄韵诗,例如上面举例的两首诗。 王维的鹿柴是上声韵: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贾岛的 《寻隐者不遇》是去声韵: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三、岑参的原诗题主这首绝句是节选了岑参的《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这首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岑参四五个月以后就去世了。 上面讲过换韵,这就是一首换韵的古体诗,前四句押平声韵,1、2、4押韵,第三句仄收;后四句换仄声韵,1、2、4押韵,第三句平收尾。 这种八句换韵的诗还有一首很著名,就是王勃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结束语王勃《滕王阁诗》今天读起来也押韵,但是岑参的《客舍悲秋有怀》后四句今天读起来不押韵,所以题主会有疑问。这是今古声调不同造成的结果。古人读起来押韵,今人读起来不押韵很常见,这也是今人学习古诗词的障碍之一。 例如”儿“这个字,在南方方言里有泥、移的读音,这就是古音的读法。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ni)。儿和期是押韵的。 相信用南方某些地区的口音读岑参《客舍悲秋有怀》一定会有押韵的。 康熙字典记录: 耳,【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韵母都是【i】 老街是北方人,不清楚南方人怎么读【耳】?如果有南方的读者。欢迎您教一教大家,您故乡的方言怎么读【耳】这个字?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