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欲望为人本性,本无可厚非,但欲望太重,便会成为枷锁,让灵魂的脚步变得沉重,适当的节制,便能让自身保持清明安宁。 当年,曾氏在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因肺病吐血数口一事,这篇日记则是三日后所作,其中虽有灰暗情绪存在,但其中竟有对于欲望减轻的心安及对过分重视名利得失的自省,着实让人佩服。 ◑曾国藩手迹原稿影印(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三日) ❖ 核心提要:自初十早失惊之后,万事付之空寂,此心转觉安定,可知往时只在得失场中过日子,何尝能稍自立志哉! ◆ 视为空寂反而安定 ◆ 初十早上的吐血,的确给曾氏极大的刺激,以至于他对于人世有了“空寂”之感。照理说,一个三十二三岁的人,人生的感觉不应当如此灰暗。病热与吐血的打击是沉重的。但曾氏接下来说“此心转觉安定”,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咀嚼。 人类有忧愁,有痛苦,仔细分析,不少的忧愁与痛苦,它的根子在于欲求。欲望多、所求多,忧愁与痛苦也就多。欲求有很多种:进一步获取更多的利益是欲求,竭力保住眼下的利益也是欲求,如果把这些欲求都去掉,许多的忧愁与痛苦也便随之消除,人反而会活得轻松。但一般情况下很难做到这点,因为欲求与利益相连,而利益是可以带来实际好处的。 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与欲求脱离:一是出家,决然割断与世俗的一切联系,欲求会大大地减少,人也就相应地活得大为洒脱。一是对一切欲望,不再存丝毫念想,欲求也会随之大幅度减弱,人也可以因此活得自在。痨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让曾氏对一切绝望,他因此反而心安宁下来。这是迫不得已的事,倘若我们既不出家,又将一切看破,尽可能减少欲望,有意让心灵空寂,岂不是上上之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