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考古调查与发掘主要收获 清代官窑与出土遗物 1980年代之后,明清御窑厂遗址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根据历年来考古清理与发掘看,清代官窑堆积较少,从陆续发现的一些清代官窑遗物来看,清官窑瓷器保存完好而摧毁的情况几乎不见,出土的瓷片都比较零散和细碎,目前还没有发现像明初官窑那样集中摧毁掩埋的堆积,但也发现一些很重要的标本。1982年,在御窑厂内一清初地层发现一批书“大清顺治年制”款的青花碗盘残片,书有康熙、雍正、乾隆年款青花、豆青釉等瓷片和清初官窑试釉照子标本。2002年的发掘中,在清代地层出土有清中晚期的官窑瓷片及“江西瓷业公司”款的瓷片。 上述遗物中一批书“大清顺治年制”款青花器较为重要,这是有确凿纪年顺治款官窑标本,据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载:“国朝顺治间奉旨烧造龙缸栏板等件未成,巡抚张具疏停止。康熙十年烧造祭器等项”,乾隆刊《浮梁县志》载“国朝顺治十一年奉旨烧造龙缸”,印证文献可知上述制品可能是顺治十一年以后开窑烧造的产品。 ![]() ▲ 大清顺治年制 款标本 ▲ 清代试照一组 2014年发掘出土一批清代各时期的官窑瓷片,有青花、粉彩、郎红、霁蓝和紫金釉等品种;器形有碗、盘、杯、大罐、瓶、香炉及笔洗等;纹饰主要以龙凤纹、山水人物纹、竹石飞禽纹、杏林春燕、荷花牡丹纹等;款式有官窑年款、名堂款和寄托款等,遗物都较为细碎,不能复原。 ▲ 清 康熙红釉瓶标本 ▲ 清 康熙青花云龙纹碗标本 ▲ 清 康熙青花缠枝莲纹盘标本 ▲ 清 光绪青花莲纹碗标本 ▲ 大清宣统年制 款标本 ▲ 清代地层出土垫饼 ▲ 清 白釉轴顶帽 ▲ 清 垫具 ▲ 江西瓷业公司 款标本 ▲ 景德镇陈新怡 款红彩碗标本 ▲ 民国粉彩双桃纹碗标本 2016年考古发掘 2016年9月至11月,为配合2002-2004珠山南麓保护房改扩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四家单位,对珠山南麓保护房南部改扩建区域进行了约两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到目前为止发掘工作尚未结束。到目前为止此次发掘共布探方6个,其中10*10探方4个,分别为2016JYNT0202、T0203、T0302、T0303,5*10探方2个,探方编号为T0204、T0304,布方面积共计500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为401平方米,(局部扩方区域未计算在内)。 ▲ 2016年考古发掘区域位置(红色实心区域) 此次发掘揭露的主要遗迹有窑炉4座、练泥池或澄泥池11座、灰坑1个、辘轳坑8个、墙基2道、排水沟1条等。其中清代窑炉两座,分别为Y1、Y2,位于T0203探方北部北隔梁下,此两座窑炉大致呈东西向排列,窑头朝南,窑尾在北,已看不出原貌,此两座窑炉保存较差,后期破坏或扰乱严重,仅剩火塘、窑门、窑前工作面等局部,其中窑前工作面形制规整,大致呈长方形,窑前工作面边缘残存有个别柱础,似乎能大致判断出当时的规模。 ▲ 2016年揭露遗迹 ▲ 清代池子遗迹 ▲ 清代辘轳坑遗迹 ▲ 清代辘轳坑遗迹 ▲ 清代辘轳坑遗迹 制瓷工具主要为模具、轴頂帽、荡箍等。 建筑构件为刻云龙纹瓷砖(黄地绿彩半成品)。 清代瓷片主要分为青花、白釉、青釉、蓝釉、红釉、黄地绿彩、黄釉等,器形有碗、盘、小杯、碟、执壶、花盆、小罐、长颈瓶、象棋子、粉盒、瓷算盘、笔架等。 民国瓷片以民窑青花、粉彩、红釉等为主,器形也以碗、盘、杯、碟、鸟食罐、瓷塑动物、人物、仿生器等为多。 小 结 明代官窑是在元官窑的基础上建立的,从洪武二年设置官窑开始,一直到万历三十六年结束。 清代官窑从顺治开始延续明代官窑,历代都有烧造,一直到宣统才告结束。根据考古资料看,清官窑的遗物处理方式与明初官窑完全不同,所以几乎不见有完整器。 江西瓷业公司可以看作是明清官窑的延续。 |
|
来自: 李伟军koct1ijk > 《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