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语最大遗珠,国内没人看国外票房八个亿|那山那人那狗影评|那山那人那狗评分

 小酌千年180 2019-06-24

众所周知,华语电影的峥嵘岁月在九十年代。

当时一批生逢时代漩涡里的导演,在经历了时代浩劫、历史巨变后选择重回校园,接受了新浪潮文化熏陶与洗礼同时,创作风格也逐渐与个人特质、反思浪潮相适应。

他们的作品不仅选材激进、形式蕴含美学思潮跟象征寓意,在内核上更兼顾时代关怀及批判精神。

这批导演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第五代导演”。

之后十多年间,第五代导演逐渐成为华语电影的旗帜,在他们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色彩鲜明的佳作同时。

也让华语电影走到了国际舞台中心。

那山那人那狗

1988年,张艺谋执导的《红高粱》拿到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92年,张艺谋执导的《秋菊打官司》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摘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至此第五代导演们凭强烈的意识表达、浓墨的社会寓意,在当时包揽了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完成了有史以来华语电影的一大壮举。

可惜对于第五代导演,虽然无人不知张艺谋的《红高粱》、无人不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但其他导演的优秀作品却被无视掉了。

其中霍建起的就是其中之一。

那山那人那狗

在第五代导演序列里霍建起并不算起眼。

因年龄稍长,他经常被称为最老的第五代导演,因入行较晚,他又经常调侃自己为第五代半导演。

而除了定位尴尬,霍建起的创作风格也与其他人相背离,相较陈凯歌、张艺谋等人风格张扬、批判浓郁的表达,同样受反规范教育的霍建起则相对内敛、含蓄。

在张艺谋作品中,经常有强烈的个体意识跟社会群体体现,或《红高粱》中的一曲嘹歌、一声高亢,浓墨重彩间就刻画了陕北豪爽的人物群像。

但在霍建起作品里,表达及叙述则更为简单含蓄。

没有对抗、没有野蛮、甚至没有戏剧冲突,只有质朴无华的生活着墨跟日常轨迹。

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正是霍建起这种风格的代表。

一种繁衍于第五代却更贴合第六代的创作理念,少了些抵抗、反思的时代特征,多了些淡淡的哀伤与乡土风情。

这部出现在1999年世纪之交的作品,最后在国内上映无人问津,但在日本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轰动。

在日本连续播放的两年间,影片最终票房累计8亿日元,远超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在日本创造的3亿日元票房纪录。

当时日本街头巷尾无人不知《那山那人那狗》,其影响力堪比《追捕》在国内引起的轰动。

但在中国,为何这部佳作却与影迷失之交臂鲜有人提?

那山那人那狗

给出结论之前,我们应该先谈一下这部电影。

影片改编自彭见明的同名小说《那山那人那狗》,讲述了湖南绥宁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第一天接班儿子重走山路的故事。

整个故事篇幅较短、文笔干练,剧情中间没有锋芒更没有跌宕,有的只是那份娓娓道来的父子温情。

其实在中国,鲜有寻常语境下阐述父子关系的作品,而这也跟中国传统的家庭关系有关,尤其是当儒家学说把握住了时代脉搏,父为子纲也让中国父子形成了“阶级对立”。

鲜有关乎爱的表达,更多的是一份深沉且内敛的关切。

这种思想熏陶下,父子间的关系如同紧绷的神经,看似无事实则会积攒无数隔阂弊病。

那山那人那狗

唯一能打破对立的向来是“突发事件”。

如葛优主演的《卡拉是条狗》,这部作品同样描述了中国式父子关系,当小狗卡拉因狗证被抓走。父亲跟儿子间的冲突也随之显现。

再如李安的《推手》,朱老退休后被儿子接到美国生活,中国传统父子间的对抗跟权利观念也被逐渐放大。

还有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次子良多因大哥忌日与父亲团聚,质朴无华的叙述中却反映了东方父子间的伦理关系跟内心冲击。

《那山那人那狗》父子间的关系同样需要先破后立。

只不过相比其他描述父子关系所需要的突发事件,这部作品的突发事件则更为含蓄。

儿子(刘烨)选择了继承父志,当上乡邮员重走父亲老路。

那山那人那狗

整部作品所围绕的也不过是这两三天的交际。

但影片却通过父子间短暂的共处,通过一次旅途的交际,让父子间能够真正的敞开心扉,消除以往的隔阂跟误解。

影片中父亲有着中国传统式家长的特质,深沉、内敛、不苟言笑也不善交谈。儿子在父亲面前也一如传统家庭的场景,紧张、克制、压抑,同时也沉默寡言。

其实在生活中,父子双方也有很多想要倾诉的东西,但碍于场合、碍于关系,最后只会面面相觑沉默以对。

这就是中国传统父子间的困境,他们互相爱着对方,却又互相不了解对方,他们想听关于对方的事情,却不知道如何开口。

那山那人那狗

职业的交替给父子两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崇山峻岭、波光湖色,在风景秀丽的溪水绿荫间,父子间多年来压抑已久的想法与隔阂也终于得到了释放。

影片也并没有刻意制造父子倾诉的场景,更没为他们设置这样的机遇,只是在路途中,仅仅是一些琐事、一点细节,就让父子彼此懂得了对方。

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一切都隐匿在了无言之中。

当父亲不见身影,儿子心急如焚的寻找,父亲看到儿子的慌张失色,却又会假装不在意的前行。

这些细微处就将父子间的浓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了。

那山那人那狗

对于儿子而言,这一趟旅途足以了解父亲的一生。

多年来由于父亲忙于工作,很少与自己有相处的时间,而跟随母亲长大的儿子与父亲也越发生疏。

他不理解父亲为何如此忙碌,更不知道父亲平时的生活,也只有当他背起沉甸甸的邮包、穿梭过几座大山、趟过了几趟河流。

他才明白父亲几十年肩上扛的不只是艰辛,更是无数人的期盼与家庭重担。

儿子第一次对父亲的职业有了认知。

对于父亲也同样如此,他从来都认为儿子始终是不懂事的孩子,但当儿子背他过河、当儿子跟他有条有理的讲家里的事情。

他才知道自己长久以来对孩子的亏欠,而孩子也无可避免的长大了。

那山那人那狗

一部朴实无华的作品,却深藏关于爱的命题。

虽然影片含蓄内敛,父子之间的交谈不多,但所有的情愫与爱意却被很好的包裹到了影片中的每个角落。

或一个眼神、一个举动、一次示范、一次过河。就很好的将父子间的深情表达的自然彻底。

另外影片的镜头运用、优美构图,以及斑驳的山村场景,也都很好的构建了浓郁的乡村气息,而在旅途上遇到的形色人群,更让这部影片显得自然和谐、温暖宁静。

也就是这样,影片的单结构叙述也再是短板,而是成了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展现出来的道具。

那山那人那狗

肆意飘扬的草甸、潺潺流水的小溪、波澜壮丽的山峦、曲调悠扬的歌声。

一切画面就如现实与电影交错、如诗如画让人心旷神怡。

这样的风格搭配上浓郁朴实父子情,更让这片土地变得厚重而饱满深情。

可惜,如此真诚浓郁的作品在中国近乎夭折。

当年拥有该片发行权的紫禁城公司甚至只卖出一部拷贝,国内票房更是无人问津,反倒是当影片在日本发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

当时《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相继报道,日本作家山口正介更是对其大为推崇。

那山那人那狗

那是何原因造成了一部作品两种差异对待?

仔细分析下似乎只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影片所构建的家庭观念、父子关系,似乎更能戳中日本观众的心。

在日本当时社会家庭观念淡薄、父子关系疏离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所以他们会更喜欢影片中父子间真情实感的表达。

这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慰藉,更是一种对缺失情感的弥补与自我修复。

其二就是当时华语市场的兼容性问题,当时的观众似乎更喜欢一些戏剧性强且风格浓郁的作品。如张艺谋、冯小刚、周星驰、成龙等。

而像这样温情含蓄、款款深情的作品,只能沦为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实在可叹、可惜。

这部华语电影的遗珠,真的不应就此埋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