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51】

 陕西西安熊先生 2019-06-24

发作性睡病

[病案]关某,,37岁。1973年就诊,患者于1963年开始出现阵发性困睡,以后逐渐加重,每感睡意来临周身无力,常不择地点而坐卧入睡,甚至睡倒在车间或机旁。曾多方就医均未效,诊断为“发作性睡病”。以后调换了工作,入食堂后常在售饭时病发睡倒,甚至连续睡眠三昼夜不解困倦。

[治则]宣发心阳,调气活血。

[取穴]针心俞穴,针尖斜向脊突根进针58分后得气,再行右旋弧旋捻针至针感传导到前胸为宜,留针1530分钟,每日1,6次为1疗程,6次后,睡病发作即停止,工作时精力充沛。为巩固疗效,再针13次而告愈。随访二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2)

[评析]发作性睡病多用兴奋剂治疗,但仅能取效一时。今针刺心俞,疗效满意。《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针刺心俞可使心阳宣发,气血通达,调整阴阳平衡。医者用针刺治疗12例发作性睡病,根据病情除选主穴心俞外,配神堂、魄户、三阴交,12穴即可。神堂、魄户能扶心阳宣发,三阴交能健脾益肾舒肝,如此治疗能兴奋中枢神经,治愈困睡。(李祥云)

笑症

[病案]张某,,42岁。患者三日前突然发生嘻笑不休,每次发作约1530分钟,笑止神倦,昼夜数发。经某医给予注射镇静荆,虽能入睡,但醒后又发,来诊时,适笑症嗤嗤发作,颈脉怒张,颇有欲罢不能之势,且有小便失禁之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则]滋水养阴,宁心安神。

[取穴]大陵、人中施泻法;列缺、涌泉施平补平泻法,太溪施补法。5分钟后笑声渐减。每隔15分钟行针一次,三次后笑止。停针一小时,观察四小时,笑声未作,方才离去。次日复诊,诉昨夜入睡尚安,未见嘻笑。依前法再治疗一次遂告愈。(见《中医杂志》1982年第10)

[评析]少阴经统心肾而主水火。若心肾阴液两虚,少阴热化,阴不制阳,心阳独亢,易有“神惮散而不藏”,其嘻之志不蛰,外泄而为笑声。列缺、人中、大陵均是治疗嘻笑不休之要穴,其中列缺又是四总穴和八脉交会穴之一,有宣泄肺热,通利咽喉胸膈之功,人中能协调肾督而清泄阳邪,以宁心定志,大陵善于养心安神,宽胸和胃,涌泉、太溪两穴滋水养阴,皆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如是水火既济,故而获效。(马荫笃)

神经性厌食

[病案]郭某,,13岁。 19771130日就诊。腹痛、食欲减退四个月,厌食七天,不能进食和饮水,明显消瘦,伴腹泻稀水样便,恶心呕吐,已输液七天无效,体检未见异常,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治则]健脾疏肝,通调肠胃,止呕安神。

[取穴]针刺肝俞、脾俞、百会、膻中、中脘、天枢、足三里、内关、章门、神门、三阴交,用中等度刺激,留针20分钟,初诊时曾针刺四缝放血。经针刺四天后患者厌食除,痊愈出院。(见《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7)

[评祈]患者腹痛厌食为气滞郁结,肝气犯胃,寒邪内滞。治疗采用背腹部俞募相配之法,用脾俞配章门调补脾气,脾俞配中脘可振脾胃之阳,中脘,足三里、天枢通调胃肠的功能,升清降浊,和胃止呕止泻,内关开胸脘之郁结,肝俞舒肝,调养阴气,足三里、三阴交可扶脾胃后天之本,以资生化之源,百会升清阳,配足三里调阳明之脏腑;神门镇静安神,膻中宽胸降气。如此配伍治疗使肝疏气调,肠胃功能恢复,脾阳得振,运化功能健全故而厌食治愈。(李祥云)

悲啼不眠不食

[病案]林某,,16岁。素性抑郁,少言寡笑。1958,11月间,由外地工作返家,突然悲啼,不眠不食已三天,请中医诊治。见其形体羸瘦虚弱,面色不华,并常以手捧心,问之不知所答,竞自悲啼不已,脉微细。

[治则]安神宁心。

[取穴]刺神门、内关,次日复诊云:针刺当晚即无悲啼,且能进食稍许,入睡数时。但终日痴坐不言,问之尚能对答数语,自诉心悸头眩。继取通里、心俞两穴以提神。针后当日下午即知饥索食,意识亦清。继刚取通里、大钟,加足三里强壮,俱用兴奋法。以后精神恢复正常,不数日恢复正常工作。(见《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2)

[评析]经云:“心之华在面。”今面无华色,可见为心气虚弱也,心虚则神不内守,以致心神恍惚,意识不清,状如痴呆,悲啼不眠不食等出现。取神门穴以提神,加内关穴以宁心养神。正是辨证精当,取穴对症,效如神速。(黄宣能)

呃逆

[病案]冯某,,34岁。1977826日初诊。十天前因突击专业训练(吹小号)而发生呃逆,呃声高亢、洪亮,每次大约持续一小时左右,间隔35分钟发作一次。给予针刺内关、中脘等穴及口服冬眠灵、安定、普鲁本辛等药均无效。三天前开始加剧,呃逆呈连续状态,发作时伸颈仰头、面红耳赤、大汗淋漓、全身抖动,并感呼吸困难,不能进食和饮水,食则呕吐,夜不能睡眠,以致疲惫不堪。期间曾服旋复代赭汤,针刺内关、天突、膻中、气海、期门、神门等穴无效,肌注苯巴比妥等镇静剂后能勉强入睡,醒后又作,患者甚为焦急痛苦。

[治则]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取穴]重力按压翳风穴,呃逆立即停止。约20分钟后全身颤抖,烦躁不安,遂肌注冬眠灵25毫克,静滴10%葡萄穗500毫升加50%葡萄糖60毫升,当天和次日呃逆未发作,饮食睡眠均正常。间隔二十五小时以后患者因吃冰棒,呃逆又小发作一次,即中度按压翳风穴而愈,以后未再复发。(见《新中医》1980年第4)

[评析]呃逆常因过食生冷,突然吸入冷空气或疲劳过度,肝火犯胃,胃失和降而致。《景岳全书·呃逆篇》门:“致呃之由,总由气逆。”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输穴,有疏调三焦之气的功能,使胃气降逆而达到治愈的目的。(李祥云)

卒噎

[病案]朱某,,46岁。1968418日就诊。五天前,婚宴进餐时,被他人强喂一小块红烧肉于口中,肉块外凉内热,咬后觉烫,心情紧张而欲吐反咽,咽后即觉肉块梗塞,自此滴水不能下咽。检血象正常,体温不高,注射青霉素等药及支持疗法四天无效。诊时神情焦虑,语言自如而声低,饮食点滴不入,咽不红肿,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薄,脉细缓。

[治则]释其疑虑,配合针刺宣遇阳明气机,内服中药调气清咽利膈。

[取穴]取关冲、合谷、人迎,用泻法,留针20分钟;同时给以支持疗法。针后即能徐徐呷咽半匙汤水,并咯出少许原食之猪肉细丝。第二口重复针一次,症虽好转,但仍不能咽下食物。423,人迎穴改为普鲁卡因青霉素穴位封闭,施后一小时,忽觉咽中畅快欲食,即给稀米汤半碗顺利饮尽。此后,即能进食,但觉咽、胸不适。予柴胡9,橘红9,桔梗9,诃子9,枳壳9,白芍12,全瓜蒌12,薄荷6,甘草5克。6剂后痊愈。随访一年半未复发。(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72年第1)

[评析]一般噎症多为进食时梗噎不舒,咽下不畅,或仅有咽下少量饮食。而似此滴水难下之重症,尚属少见。本案属食道突受刺激而引起局部痉挛,肉块被嵌顿于食道内,再因患者紧张,复加异物持续刺激而使痉挛成为持续状态。启用针药宣通气机,解痉挛,疏滞塞,而病愈。(吕志连)

呵欠不息

[病案]沙某,,32岁。1976105日就诊。三日前因争吵,心中郁闷,呵欠不息,连续二日不解。经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曾用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并肌注鲁米那,效不佳。细观其人,头发散乱,头向后倾,两目微闭,眼泪双挂,呵欠频频不息,形寒肢冷,脉弦而不数。

[治则]活血通阳,疏运神机。

[取穴]取人中穴,快速捻转约30分钟,呵欠即止。针后双目闭拢,进入睡乡。随访至今未发。(见《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3)

[评析]《金匮要略》:“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本案系情怀郁结,气血瘀滞,阳气被郁,神机失运,周身疲惫所致。督脉为阳脉之海,人中穴为该经之要穴,临床又常为急救之首选,针后能达阳气蒸腾,气血疏通,瘀化滞消,神机得运之目的,故呵欠能迅即获愈。(吕志连)

呼吸骤停

[病案]董某,,20岁。1980812日住院。患者于12日下午8时服滴滴畏约50毫升,10分钟后放发现而送来抢救。当时神清,面色苍白,呼吸有大蒜样臭味,两瞳孔等圆缩小,马上给予洗胃,用解磷毒、阿托品、地塞米松、安茶硷等抢救治疗。但病情在发展,940分出现烦躁,神志不清,10时许护理人员误将硫酸镁从静脉注入,则呼吸突然停止。即用葡萄糖酸钙、人工呼吸、呼吸三联、甘露醉等抢救未能恢复自主呼吸,用同步呼吸器维持四小时亦无效,并用可拉明、回苏灵、阿托品等治疗无效。次日晨155分急请中医会诊。

[治则]扶正、升阳,调气血。

[取穴]内关、涌泉。内关行九阳(小角度捻转)手法,涌泉行六阴(大角度强捻转)手法,患者已有动弹。2时正继取关元穴,以模拟呼吸频率而补泻交替进行的手法,捻转约半分钟,见患者腹部随着针身运动而有起伏,取下呼吸器插管,患者完全恢复了自主呼吸,匀齐,呼吸24/分。患者以后神志渐清楚,后经二昼夜的医疗护理,抢救成功,痊愈出院。(见《江西中医药》1981年第2)

[评析]患者在滴滴畏中毒抢救情况下又误用硫酸镁致呼吸骤停,用西药抢救无效,试用针刺。先针内关,有宁心宽胸之功,刺激该穴进行动物试验,发现有调整心律的作用。涌泉穴有醒脑宁神降逆之功,可用于昏迷患者。关元穴有扶正升阳,温调气血之功。古代文献有“口禁气绝状如死,……以取三阳五会。”该穴上联“气海”,下通“玉泉”,气功意守之听,是呼吸之所,故而能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自主。(李祥云)

抽泣样呼吸

[病案]张某,,27岁。1987713日诊。七天前与人吵架后,遂出现抽泣样呼吸,终日不止,服中西药不效。西医检查,心肺无异。

[治则]疏肝解郁,宣通肺气。

[取穴]针灸治疗:取肺俞、肝俞、膻中、内关、足三里。进针得气后,用电针仪密波治疗30分钟,呼吸逐渐恢复正常。第二天复诊,仍依上法,痊愈。(见《四川中医》1989年第5)

[评析]本例颇为罕见。系起病于吵架后,致肝气不疏,影响到肺气的肃降,故出现抽泣样呼吸。取肝俞,肺俞调两脏之虚实,膻中为八会穴之一,气机病变必取之,再配以内关调阴经经气,足三里鼓舞正气。配穴恰当,收效迅速。(吕志连)

面汗淋漓

[病案]林某,,29岁。1962615日就诊,面部大汗己四年多,别无所苦,其他部位无汗,曾服补虚药无效。气色光泽、舌色正常,谈话声宏,脉洪数有力,右寸更甚。

[治则]针刺泻肺热。

[取穴]针合谷,泻法,留针5分钟,面汗全收。复诊一次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第6)

[评析]自汗多属阳虚,本病为实症,系肺气壮实所致。肺与大肠相表里,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原穴,泻合谷即能清肺热,故能获效。(吕志连)

无脉症(胶元类疾病)

[病案]庞某,,20,1961年3月1下午在学习中突然感到头痛,言语不清,右面部抽搐,咀嚼费力,左颊留食,口角流涎,继之感到右上肢抽搐,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入院后右颞部疼痛,小便失禁。右侧桡动脉不能触及,血压未能测到,锁骨上动脉、颞动脉均未触及,颈动脉右侧较左侧为弱。上肢左侧血压,8.9/10.9kPa(142/82毫米汞柱),下肢左侧19.2/13.3kPa(144/100毫米汞柱),右侧21.0/16.0kPa(158/120毫米汞柱),左半身瘫换状。血液检查:红细胞4.45×1012/L(445/立方毫米),血红蛋白139(13.9%),白细胞8.6×109/L(8600/立方毫米),中性83%,淋巴17%,血沉18毫米/小时,康氏反应(-)。脑电波:两侧额叶有病灶,普遍不正常,尤以右半球为重。经多次药物治疗无效。

[治则]复脉。

[取穴]取患侧内关穴,留针法,当刺入有针感后右侧脉搏即起动;另针尺泽、太渊。内关留针三天后起针。以后又轮流刺内关、尺泽、合谷、曲池、外关、肩髃而愈。测得上肢右侧血压10.6/10.4KPa(80/78毫米汞柱),十二天后出院时测血压12.2/9.3kPa(92/70毫米汞柱)(见《中医杂志》1963年第8)

[评析]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络经,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治心悸、心绞痛、心律不齐、心动过速或过缓、无脉症、癔病等症,对于休克起博有一定的抢救作用。但应根据症状采用不同针刺手法,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方能收到良好效果。(马荫笃)

脑发育不全

[病案]张某,,9岁。19814月就诊。自生下至今,智力差,呆滞,口流涎,不能行走,不会说话,大小便不能自理,诊为脑发育不全。

[治则]补肾气,通经络为主。

[取穴]针刺颈椎两旁俞穴为主。先刺天柱穴,然后在颈椎旁开5()往下连刺46,直刺1分深,不留针,隔天1,酌配肾俞、内关、人中、神门、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次可选23穴。以大椎、风池、哑门,每日轮用1,作乙酰胺注射液穴位封闭,每次2毫升,10次为1疗程,间隔57日再作第2疗程。按上法共治疗6个疗程,病情好转,智力较前明显好转,流涎消失,能简单发音,能识110个数,自己穿衣,独自走路,但步态不稳。(见《中国针灸》1982年第2)

[评析]儿童脑发育不全,类属五迟范围。此病与肾有关,故取肾俞补肾气,取人中等醒神开窍,取三里等活气血、强筋骨;穴位封闭促进脑、脊髋活动,维持良好的神经应激机能。故能使难治之病逐渐趋于好转。(吕志连)

痴呆症

[病案]孟某,,2岁半,足月顺产,哺母乳,发育营养正常。六个月后逐渐发现精神呆滞,无表情,不能坐、爬,醒后即哭嚎躁动。除母乳外,概不会食,体渐消瘦。周岁后症状依然,且二便失禁,对周围无反应,某院诊为痴呆症。面苍白无华,消瘦神呆,唤名即烦躁不安,四肢不温,不能坐立,舌淡、苔薄白。

[治则]补益肝肾,兼开心窍。

[取穴]一组用哑门、廉泉、内关、合谷,二组用哑门、天突、大椎、足三里。每日针刺1,不留针,平补平泻,两组交替使用。10次为1疗程,休息57,再进行下一疗程。1个疗程后,表情较前活泼,2疗程后,能站立,已安静。第3疗程后,自己会用手拿食物吃,体重增加。至第7疗程后开始学说话,学会了走路,语言清楚流利,智力正常。共治疗10个疗程,完全恢复。随访至今,已入学读书,(见《中因针灸》1982年第4)

[评析]本案为五迟症,乃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损所致。此病少见而难治,辨证为肝肾两亏后,单用针刺补肝肾,使精血充盈,心神得养,使痴呆症治愈。特录之以备一格。(吕志连)

百日咳(顿咳)

[病案]田某,,14天。197735日就诊。患儿发热,阵发性痉咳,憋气已五天。每日发作20余次,每次持续数分钟,并伴吐奶、口唇青紫等症状。患儿住百日咳流行区,与百日咳患儿有接触史。体温38,神清,咽红,扁桃体不大,项软,心率稍快,律齐,肺部呼吸音粗糙,腹软,肝脾未触及,余无异常。化验:白细胞总数18×109/L(18000/立方毫米)中性40%,淋巴60%,胸透未见异常。诊断为新生儿百日咳(痉咳期)

[取穴]刺四缝穴一次。次日复诊,咳已减,憋气未作。以后连针三次,痉咳消失,热退,呼吸平稳。复查体温37.5,白细胞总数12×109/L(12000/方毫米),淋巴36%,中性64%,停止治疗。三个月后随访,一切正常。(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2)

[评析]百日咳,祖国医学称鹭鸶咳、疫咳、顿咳,因小儿脏腑娇嫩,外邪侵袭,肺失清肃而气上逆所致。“四缝穴”属经外奇穴,主治小儿疳积等症。近代研究表明,针刺“四缝”后可使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有所增加。临床观察到患儿治疗后贪睡,饮食增加,小便增多,同时痉咳吼声迅速缓解,痰涎减少,白细胞计数分类也有复常趋势。这可能是针刺“四缝”后,抑制了病原体,清除毒素作用或中断了发病过程中某些环节,从而起到消炎、解痉、除咳、化痰的作用,达到了治愈目的。(马荫笃)

萤星满目症(神经性闪光)

[病案]彭某,,35,1963年就诊。自幼有偏头痛史, 1952年开始发现有复视现象,每当用目过度时,眼前金星闪光乱舞,继则头痛如劈,目张如脱,泛吐不欲食。每2030天周期性发作一次,历时35天。某医院检查:发现有闪辉暗点。上海某医院神经脑电图检查:印象为枕叶癫痫发作性头痛,五官科检查:焦距不集中,诊断为神经性闪光。十多年来,因用目过度,致病势日趋发展。舌淡红、苔薄腻,脉与关弦细带数、两尺濡弱

[治则]益水涵木,平熄肝胆。

[取穴]1.风池、百会、太阳、睛明、球后、养老、光明、三阴女、足三里、太溪、太冲。2.维生素B12注射合谷穴(左右各1毫升)。上法共治疗25,历时四个月,痊愈,追访情况正常。(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4年第8)

[评析]上法为滋水涵木,抑木扶土,气血充足,两目得养由于辨证正确。法已对症,十余年之旧疾,历四个月治疗,收效颇佳。(黄宣能)

电光性眼炎

[病案]施某,,25岁。患者在当日因工作中不注意防护,眼睛受电弧光刺激,当晚7时感到眼痛。流泪、畏光,9时来院急诊。眼科诊断为“电光性眼炎”。用1%潘妥卡因和氢化考的松眼药水滴眼,眼痛止。当晚口服眠尔通0.4克。11时眼痛又起,第二天来诊由眼科转来针刺治疗。检查,眼结膜轻度充血。

[治则]清热泻火。

[取穴]攒竹、丝竹空、合谷,得气后1分钟眼痛止,2分钟眼结膜充血开始消退。留针15分钟,眼部症状基本消失。(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1年第8)

[评析]本病与风火赤眼相似,故以泻火为主。医者用针刺治疗本病13,效果显著,一次获愈。迭穴:攒竹、丝竹空、太阳、风池、合谷。根据症状,上穴可选用一对,或二对,或诸穴合用。针刺攒竹,要求感应向眶内传导;针风池,要求感应向同侧太阳穴传导:针合谷,要求感应向肘关节方向传导,且必须留针15分钟,(黄宣能)

全眼肌麻痹

[病案]国某,,55岁。患者于一周前突然感到头痛,以前额为重,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不能饮食。三天后,诸症好转,但出现复视,左上眼脸下垂。既往无类似发病史。检查:左上眼睑下垂,眼裂变小,1毫米。左侧瞳孔较大,对光反应迟钝。双视乳头圆形,边缘整齐,颜色淡红。左侧眼球呈外斜位。左眼球向上、下、内、外上方活动时均受限制,有复视。余颅神经未见异常。无感觉障碍,无肌萎缩,肌张力和肌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存在对称,未引出病理反射。腰穿:卧位压力12kPa(90毫米水柱),脑脊液无色透明,蛋白(-),4050毫克%,氯化物725毫克%,白细胞2/立方毫米。脉象弦细,舌质淡,苔薄白。诊断,全眼肌麻痺()

[治则]健脾养血。

[取穴]合谷、足三里、陷谷、三阴交、攒竹、风池、睛明、阳白,头维。每日针治1次。4次后,病情开始好转,眼裂增大,3毫米,10次后,眼球向上、向下、向内活动时受限露白减少,复视减轻。共治疗19次后,左上眼睑已不下垂,眼裂与右侧相等,瞳孔圆形,双侧等大,眼球向上、下、内、外上方活动时不受限制,复视消失而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第4)

[评析]本组穴位是调理脾胃,生化气血,输精上注于目,使目之肌肉得血之濡养,约束协调为治,故取得较满意效果。(马荫笃)

突眼症

[病案]丛某,,26岁。19783月就诊。1977年秋,右眼球外突欲脱出之状,闭目露睛,瞳孔略散大,眼球光亮无泪,角膜无溃疡,甲状腺未见肿大。病已半年,多处求医无效。刻诊患者右眼胀痛干涩,视物不清,易疲劳,头晕失眠,腰酸无力,脉弦细数。

[治则]补肝肾,泻肝火,纳睛归窠。

[取穴]丝竹空、瞳子髎、攒竹、承泣、合谷、光明、肝俞、肾俞,上述各穴交替取用,以远道取穴与局部取穴相结合。肝俞、肾俞用补法,局部取穴用泻法,18次为一疗程。第一疗程治疗后,患者自觉眼胀干涩减轻。休息七天后行第二疗程治疗,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眼部症状亦明显改善。如此前后治疗共半年,患者愈。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年第4)

[评析]患者为肝肾阴虚,目失所养,眼球失于约束,又因肝火亢盛,伤津生痰,挟痰上逆,致眼球突外欲脱之状。因肝肾不足,则眼球干涩,不能久视,头晕失眠,腰酸无力。肝开窍于目,养肝阴泻肝火,肝藏血足,目能所养。正如《审视瑶函》曰“其精者,乃先后二天所化之精汁,失起于肾,次施于胆,而后及于瞳神也,凡此数者,一有所损,目病生矣。”取肝俞、肾俞补之以荣目睛,刺光明降火明目,合谷泄热,攒竹、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疏通局部经气,泄热除痰火。诸穴配用,调理气机,补精养血,平肝降火,扶正祛邪,使气血周流,目窠清宁,眼球自能回纳。(李祥云)

视物障碍

[病案]程某,,50岁。1956年夏天就诊。自述视物眼前有点,一团黄如视远物就见黄点大,视近就小,因视物障碍,很不舒适。

[治则]祛风、通窍明目。

[取穴]风池、光明。针风池时,进针一寸半,进针时左对右眼球,右对左眼球。仅针刺一次即愈。(见《江西中医药》1958年第12)

[评析]风池祛风解表,通窍明目,治头痛、感冒、眼疾,光明通络明目,二穴相配伍可祛风通窍明目,故病愈。(李祥云)

复视(结核性脑膜炎并发动眼神经麻痹)

[病案]李某,,10,1963年12月25住院剧烈头痛发热并呕吐八天,经内科检查,化验脑脊液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即采用抗痨药物治疗。于入院五周,出现左睑裂变小,上睑下垂,瞳孔较右侧为大,对光反应迟钝,主觉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经眼科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并发动眼冲经麻痹。转针刺治疗。

[治则]祛风通络活血。

[取穴]风池、睛明、阳白、丝竹空、合谷、太冲(单侧取穴),补法,留针30分钟(下同)。隔日一次,一周后上睑下垂现象减轻,眼球向各方运动已较前显著灵活,主觉复视明显好转。第二次取穴:丝汁空{透鱼腰)、瞳子髎、四白、合谷、足三里。二周后眼球活动恢复正常,复视现象消失,瞳孔对称,对光反射灵活。第三次取穴,睛明、鱼腰、四白、瞳子髎、合谷、肾俞、三阴交、太溪。三周后,上睑下垂理象逐渐消失。19644月复查,眼部检查已正常。(见《中医杂志》1964年第10)

[评析]本病因火热肝风内动,津血耗损,以致眼络受阻,故眼动障碍而视物如二,针风池、四白、三阴交诸穴可祛风通络而活血,风除气血调和,络脉通畅,则目转动自如,复视治愈。(马荫笃)

视歧

[病案]张某,,18岁。1980729日诊。一个月来突然视一物为二,伴头昏,无法看书。某院诊力。右内直肌不全麻痹”。患者拒绝用直流电碘离子透入等方法治疗,要求服用中药。检查:眼底无异常,仅右眼球稍外移,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曾于发病前几天患过感冒,无其他病史。诊断为视歧。

[治刚]祛风通络。

[取穴]找准患侧睛明穴。病者仰卧,闭眼。医者用左食指将眼球推向外侧固定,进针宜快,针尖沿眼眶缓缓刺入约1.5,到达视神经附近并使患眼有垂胀感觉为止,留针15分钟,起针后压迫针孔12分钟。当天晚上能看电影,但看书仍有复视、头昏。如此隔日针1,连续7次后,视物清楚,头昏消失。复查:眼位正常,活动良好。(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1)

[评析]《灵枢·大惑论》云:“邪中于项……目系急则目眩转矣;邪其精……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视歧为外邪所伤,中于目系,致五脏六腑之气血不能上承于目,目失所养而复视。“项”为足太阳经分布的区域,面睛明是足太阳经之穴,刺睛明不但能疏通气血,且可祛散外邪,加之患者年轻体壮,正气尚盛,故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吕志连)

暴发火眼

[病案]马某,,25岁。1975310日就诊。一天前,突然双眼红肿,眵多痒痛,干涩灼热,畏光羞明,伴头晕,自点眼药水无效。检查,双眼红肿,闭目怕光,球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多,右眼尤甚,眼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诊断:暴发火眼(急性结膜炎)

[治则]清热解毒,疏风明目。

[取穴]太阳、耳尖(点刺出血)、睛明、太冲、合谷,用凉泻法,留针20分钟。留针期即感眼部舒服,羞明痒痛大减。下午再以上穴针刺1次。翌晨,眼部红肿基本消失,已不头晕,微有眼部干涩,继针1次。三天后随访,症状完全消失。(见《辽宁中医杂志》1987年第3)

[评析]急性结膜炎,祖国医学归入暴发火眼范畴,多因感受风热邪毒所致。取太阳穴以疏风清热明目,点刺出血其泄热之功更强:耳尖放血是临床经验,有消肿散热的作用;睛明穴以疏调眼区经气,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以疏调阳明经气而泄风热,太冲穴乃肝经原穴,祖国医学有“肝开窍于目”之说,取其泄肝经之热邪,诸穴相配,以达疏风清热、消肿止痛,而获其效(马荫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