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艺斌读中国书画报笔记:《从黄禾青和郭兆胜的文章透射出美术界的评委现状》 《樱桃熟了》 2016年22期黄禾青文章:《评委的评委》文中说:一个专题类画展评委足有半百之众!他还听一位评论家说:“一些所谓的活动,早已丧失了最初的纯粹性,堕落为举办方和那些失重、失真、失德的学阀人物,还有那些在活动中渔利的商家们‘互文’的游戏。” ······他们之中有多少人为争评委——,心力交瘁,彻夜难眠。······他们毕竟戴着院长、主席、博导等等诸多华丽的桂冠,足以忽悠————外行;而那些“三失”评委正需要用活动搭建的平台奠定和夯实自己的学阀之位。这俨然就是一个江湖。 ·········他们立马会去了伪装,现出“赶场子、扎圈子、混江湖”的本色。由这些“三失”评委担任书画作品的评选,在我看来,不过是在制造一个又一个的乱象。·········这正是书画展评活动评了这么多年这么多次,那些评出的优胜者却常常被人忘却的原因。由此可见,澄清书画界活动的良好生态不仅是书画艺术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是书画评审机制构建和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更是当下这一代书画人的历史责任和担当。······ 《雄鹰图》 2014年96期郭兆胜先生的文章:《评委·半吊子评委》一文中这样写的:······凡国家级的书画展赛,评委一定是全国的书画权威;凡省、市、地级的书画展赛,评委也应是该省市地该省市地的权威名人。······不客气地说,他们中的有些人,充其量只能算是艺术上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半吊子”,极少数人甚至连“半吊子”也够不上······几则实例······某某原为某一领导的秘书,领导倒霉时他也被下放到某基层单位做了一名工会干部。工会少不了写写画画,这倒也让他练出了一点书画功底。等领导重新被启用并擢升到一定地位后,便提拔他当了省一级画院的院长。“有一点儿书画功底”的人能说是省内“书画领域的权威”吗?某地的美协要换届,原主席年龄过大,没希望了,几位适龄的原副主席明争暗抢,互诋互毁。上级主管部门说你们谁也别上,干脆另派一个人来算了。结果派来当主席的竟是对绘画颇有兴趣的一位乡文化站站长。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位文化站站长的老爹与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曾是战友。“对绘画颇有兴趣的人”与“书画界的领头人”,是不是差距太大了。某位在部队曾任营级职务的人转业到地方,地方某一领导人是他爱人的姑父,他找到这位领导人,领导人问他,有什么专长?他答,爱好书法。没过多久,他就当上了市级艺术馆的副馆长。“爱好书法的人”怎么可能成为“书画领域的举旗人”?某正规美术学院毕业的某某,毕业时恰逢某综合大学设立美术系,于是他便通过其掌有大权的亲戚担任了美术系的副主任,后美术系升格为二级学院,他又当上了美术学院的副院长。听教过他的美院老师说,他的学习成绩很差,连中等都够不上。这样的人能算是该地区“业务上的顶尖人物”吗?······偏偏是这样的半吊子、零吊子,竟成了书画展赛评委席上的常客。 《喜鹊图》二位评论家写的文章大胆而真实,看了文章后,让人明白了,好的作品上不去,差的作品却上去了。这就是美术的现实。 《小燕子图》 如此重要的角色——评委,在普通大众看来他们评判是唯一的标准,但是,真正好的作品这种评委能理解吗?真正好的艺术家是不会充当这种评委,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评委在社会、在时间、在历史。 《荔枝鹌鹑图》 2016年3月31日 高艺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