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十兄
粥是个好东西。陆游诗里说:“粥香可爱贫方觉,睡味无穷老始知。”他说粥的真正美味,只有到贫困时,才品尝得出来。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喝粥写出来的,他很贫困,“举家食粥酒常赊”,但他笔下宁荣二府里那宴席排场,竟然是在饥肠辘辘时写出来的,让多少读者和研究者看得垂涎。
潮州的粥是很有名的,许多人到潮州玩,少不了找粥喝,并不是没饭吃,是喝风味。苏轼访潮州,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说是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苏轼的感觉,是清雅之士的“美食品评”。这吴子野,名复古,潮州人,与写《粥记》的张文潜同是苏东坡的好朋友。到了潮州,吴子野自然推荐苏轼食粥。
粥还有保健养生的作用。“今人终日食粥,不知其妙。迨病中食之,觉与臓腑相宜,迥非他物之所能及也。”这是清朝名医汪昂的论断,他认为粥是好东西,尤其对病人,是很好的食疗,对老人也是极好的食补。这是从养生的角度,对粥的又一种吃法。元人张安定“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腑相得,最为饮食之良”,他活了105岁,当地人为他建了眉寿坊,这在福建方志里有记载,《粥记》里也曾提到。 
说到这里,不免于无疑处存疑了。 张安定老先生年寿105岁,他对食粥如此看重,是找到了食粥长寿的不二法门,还是因为牙口不好,不得已食粥?到他这个年龄,已是“视茫茫,发苍苍,齿摇摇”了,即使有酒肉,也已经不能嚼动,又因为条件不许可,不能如晋惠帝说的天天食肉糜(肉粥)。张先生食粥,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或者说歪打正着,粥反而使他强健延寿,并没有必然的灵验。 我认识一位老哥,牙口不好,到附近医院看牙。医生说,有几颗牙已经松动,必须拔掉,重新植牙。老哥问得多少钱?医生说:拔牙可用社保卡支付,植牙得自费,每颗三万元。一颗三万元,相当于一根500克金条!闻者愕然。我于是想到张安定先生,他的牙齿如果没有下岗,可能不会从早到晚三餐食粥的。
现代社会,老人健康长寿者多,是社会进步、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的重要标志。古人楚丘老先生说,要他掷石,飞腾,追赶车马,踢球,那当然会吃不消,遑论年老。“如果让我出谋划策,介绍经验,拿个主意,我还可当个壮年,何老之有!”他是针对孟尝君“先生老矣,春秋高矣”的论调说的。

现在当然不必效法康熙、乾隆办千叟宴(乾隆办一次千叟宴,65岁以上老者七千人赴宴,可以想见其盛况)。但汉明帝的做法,却值得一说:每年农历八月,他要搞一次“人口普查”,凡年纪已到70岁的老人,都授予玉杖、锦服,并给他们食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焉。”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后汉书·礼仪志》)。我想,如果那时有牙科,先解决牙口问题,“不噎”的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也不会只听到宴会上千叟喝粥的呼呼声。 道德重光,政策到位,鸠鸟的故事就会成为历史。政策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渐趋佳境;左右其事,有时画虎不成反类犬。在敬老、养老、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方面,汉明帝的启示,实在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但愿不噎之鸟飞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