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夏至无雨三伏热”,

 铁耙沟 2019-06-24

06-21 15:10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夏至不仅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也被人看作盛夏的开头,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夏至过后的气温都会持续走高,农村也流传着和夏至有关的谚语,被农民用来预测整个夏天的天气走向,其中有一种说法叫做“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有雨应秋早”,这句俗语是什么意思呢?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农村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离伏天不远了,虽然都说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日子,不过根据农民的长期观察和经验总结,伏天的炎热程度与夏至这一天下不下雨有很大的关系。“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有雨应秋早”的意思就是,如果夏至这一整天都丝毫没有下雨的迹象,入伏之后的降水量也不会多到哪去,天气也会格外炎热,相反,如果夏至这一天有雨的话, 多少能起到降温的作用,不仅三伏天里的气温会凉爽一些,秋天也应该会早一些到来。实际上每年入伏的时间并不固定,今年的三伏应该从何时开始算起呢?

根据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我国把夏至过后的第三、第四个庚日分别定为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末伏的第一天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按照这种方法推算,今年的三伏从7月12日开始,一直到8月20日结束,前后一共40天,最热的中伏是7月22日到8月10日。

从天气预报上来看,在夏至这天,我国南方的大部分省市包括华中地区都有降雨的情况,其中部分地区已经下了连续几日的暴雨,而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以晴朗高温的天气为主,所以有农民根据谚语预测,从全国范围内来说,今年夏天可能会出现南涝北旱的现象。

从今年开春以来,北方就出现了干旱的天气,部分农村地区的小麦产量还因此受到了影响,而南方地区连续多日的暴雨,也给农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旱涝天气情况已经基本明朗,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接下来的夏天,北方的防旱和南方的防涝工作,农民都应该提前走好准备。

不过话又说回来,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农村的很多俗语其实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果放到全国范围内,也不一定完全适用。你觉得农民根据“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有雨应秋早”这句俗语,给出的预测准确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