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生东巡凡四,路线、站道各异。以第一次即乾隆八年((1743年))东巡时间长,路途远,迂回蒙古草原,及于草原纵深,老哈河右岸,最远到达科尔沁部达尔罕王府。此次东巡日程,载于《清实录》、《乾隆起居注》,并乾隆行纪诗中,古代交通和蒙古地名内涵丰富。
此行东巡路线,从北京圆明园启銮,直行承德避暑山庄;再曲折穿越木兰围场,沿老哈河进入蒙古科尔沁草原,道经喀喇沁、敖汉、奈曼、扎鲁特左诸部,及到达科尔沁达尔罕王府,已迫近松嫩平原。返程从科尔沁入克尔素边门、盛京围场、英莪边门,而抵兴京、盛京,恭谒祖陵。此一线站道,史辑很少涉及、注释,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蒙古草原地名稽考和今地对照难题,非本人力所能及,致本篇留下大量空白,期待日后弥补的机会。
即行,乾隆八年(1743年)五月,因谕:“朕奉皇太后前往奉天,恭谒祖陵。择于七月初八日启行。一切应行事宜,著各该衙门先期备办。”时乾隆三十三岁,浩荡万众,内廷、后宫并驾,生母崇庆皇太后钮祜禄氏,发妻孝贤皇后富察氏同行。行期自七月初八日至十月二十五日,历时一百零七日。东巡一如康熙祖制,致祭赫图阿拉先世和盛京努尔哈赤、皇太极陵;畋猎演武;怀远蒙古;考察吏治、军防和体恤民情。匆匆行色中,拆折理政,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待宴,无一日或缺。
自京师北行热河御道,出东直门,经孙侯河(北京朝阳区孙河乡孙河村-地铁十五号线孙河站)、顺义县三家店(北京顺义区南法信镇三家店村)、牛栏山(顺义区牛栏山镇),和怀柔县罗山店(北京怀柔县北房镇大罗山村、小罗山村)入密云界,从古北口穿行燕塞。由于夏日东直门一带道路泥泞,因出西直门绕行,故此,乾隆大营自圆明园启銮。自西直门外十二里圆明园或畅春园(仅存有恩佑寺山门和恩慕寺山门),经蔺沟(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前蔺沟村)、南石槽,至峰山口,而入怀柔、密云。接下,自密云经九松山(密云县穆家峪镇九松山村)、罗家桥(密云水库淹没区,原密云县城北南省庄-潮河石桥)、石匣城(密云水库的淹没区。据《昌平山水记》“自石匣东北行十里为腰亭铺(遥亭)”,可测定石匣城在水库中的位置)、遥亭、南天门至古北口。渡潮河浮桥,“每岁木兰秋狝,乘舆过此,例造正副浮桥以渡”。
第一段行程:圆明园——热河避暑山庄
《清实录》记,“丙戌”,銮仪得旨:“此次巡幸,需日甚久。每日迎送,不必奏乐。至热河之日,奏乐迎接。早晚仍照旧奏乐。”
东巡大营所需氊庐 、布城,及一应日用等项,皆先期启动,到热河以远预备候等。侍卫、章京、护军,分别次序,过青石梁(承德市滦平县付营子乡青石垛村)布防。扈从人员,除安设堆拨(类似驿站职能的马拨)等项差使以外,其余无差之人,若俱在行宫周围住歇,恐人多地窄,踏坏田禾,许其随便借寓。另外,牧厂派出马六千余匹,护送先往之人,如待驾到后更换,未免耽延,请先派出放马的章京,赴波罗河屯(承德市隆化县隆化镇下洼子村),会同领拨大臣监视更换,其余马匹及已更换之马,仍交予马厂副都统牧放,以备御营官兵到时换用。
王大臣遵旨并奏:各处随往盛京人员,应预先遣往的,有侍卫一百五十余名,亲军、护军六百余名,以及各项官兵、拜唐阿,共二千余名,车七百九十余辆。应分三拨,于七月初二至初四等日,派出大臣,按拨带往,分驻波罗河屯(承德市隆化县隆化镇)、喀喇河屯(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喀喇河屯小区)、热河等处,并于侍卫、章京、护军内酌留二百余名,于青石梁、黄土坎(承德市围场县黄土坎乡)、苇子峪(滦平县火斗山满族乡苇子峪村)等狭隘地方,如遇滞难阻,即协力护送。
自京师至热河及以远,为常由御道,行宫一字排开,五、六十里相间,直抵木兰围场山门。行宫建筑,一应仿照宫闱之制,占地百余亩或数百余亩,雕梁画栋,衔山带水。康熙御题楹联,书香雅韵,朗朗大观。相对于承德避暑山庄,犹如众星捧月。每年工部派员督修道路、桥梁、涵洞,常年畅通无阻。宫殿区层叠矗立,飞檐亮瓦,在群山旷野的背景下,幻如人间仙境。或就近剪裁山水,圈为宫殿胜景,或建佛堂,戏楼,相映成趣。或临湖垂钓,或围栏养牲。每处行宫,均置太监、苏拉、巡兵、鹰手等。行宫建筑的富丽堂皇,折射康乾盛世的隆兴,及道光后世,国运转衰,木兰秋狝已成昨日黄花,行宫历百余年风雨,内廷裁撤,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湮废无存,今只有零星古树、残垣可寻。
南石槽行宫今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镇南石槽村。以民人用条石凿成一石槽,设于路旁、井侧,专供往来行旅饮马,“大石槽”远近闻名。日久生齿日繁,以大石槽为中心,形成南石槽、北石槽、东石槽三个村落。
《清实录》记,“丁亥,上以诣盛京恭谒祖陵,先期祗告奉先殿。”“幸圆明园。”
又记,“戊子”-七月初八日,“上奉皇太后启銮。”因作《七月初八日,因往盛京叩谒祖陵,恭奉皇太后,始发圆明园作》诗。“是日,驻跸南石槽。”
怀柔县-只园寺行宫 今北京市怀柔区“怀柔县老城”。《日下旧闻考·京畿怀柔县》记,“行宫在南门外”,“康熙四十九年,始以三教堂旧址改建只园寺,遂建行宫于其地,五十三年増修。”峰山口(北京怀柔区琉璃庙镇崎峰山东口)道路狭窄,乃凿山为路,以通车马。又在峰山口至梨园庄(怀柔区北房镇梨园庄村)道上,每五里设一茶棚,备用冰梅汤、姜茶汤。
《清实录》记,“已丑”,“是日,驻跸怀柔县。”
密云县-刘家庄行宫今北京市密云县密云行宫小区,老城东门外一里。行宫初建于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四十八年展筑。
《清实录》记,“是日、驻跸密云县。”
要亭行宫要亭或记为遥亭,今北京市密云县高岭镇瑶亭村,石匣城北隅。行宫初建于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四十八年展筑。
《清实录》记,“辛卯”,“是日、驻跸要亭。”接下,自瑶亭直行两间房,从金山岭长城隘口过燕塞,道在古北口一侧,是为此次东巡未出现古北口地名的原因。
两间房行宫 今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两间房乡两间房村东,古北口东北四十里,两河汇合口。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建。《钦定热河志》记,“青石梁在滦平县治西南九十里,与黄土梁形势相连,自两间房、常山峪,群峰绵亘,青石梁最峭拔,高出诸山之上。”行景苑区以围墙圈进前宫山、后宫山,山中林木掩映,曲蹬盘旋。行宫后面有湖。北山根小河一道,过桥上山,有轩三间,名“澄秋轩”。山头凉亭名“畅远”。
《清实录》记,“壬辰”,“是日。驻跸两间房。”
常山峪行宫 今承德市滦平县长山峪乡,两间房行宫东北三十里。建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西宫与东宫建筑布局相同,各有凌霄亭一座。行宫北门三间,两边各有朝房三间,北二宫门三间,门外植松树两排,每排九株,谓“十八罗汉松”。景苑区接北照山鹿苑,连山带泉,绵延八百余亩,山最高峰建有四柱亭,缀以假山、碑刻。
《清实录》记,"癸巳”,“赐密云县搭桥官员人等饭食,及缎匹、银两有差。”“是日,驻跸常山峪。”成御制诗《常山峪行宫叠旧韵》《常山峪行宫八景》二首。
喀喇河屯行宫今承德市双滦区滦河镇喀喇河屯小区,滦河与伊逊河交汇口南岸。《滦阳录》,“滦平县县东喀喇河,即滦河上流。”蒙古语“喀喇”,汉译“古城”、“老城”。行宫始建于顺治七年
(1650
年),是此一线最早兴建的行宫,缘起自多尔衮的动议。史载,“乙卯,摄政王谕,京城建都年久,地污水咸,春、秋、冬三季犹可居止,至于夏日,褥暑难堪。但念京城乃历代都会之地,营建匪易,不可迁移。稽之辽、金、元,曾于边外建上都等城,为夏日避暑之地,予思,若仿前代造建大城,恐糜费钱粮,重累百姓。今拟止建小城一座,以便往来避暑。”四个多月后行宫初具规模,多尔衮“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等猎于边外”,就住在新建的喀喇河屯“避暑城”;却天不假年,清·谈迁《北游录·纪闻》说:“初,摄政王膝创,涂以凉膏,太医傅胤祖谓其非宜。是日围猎,值一虎,须尊者射,而人从之。时王创甚,勉发三矢,度不自持,退召英王语后事,外莫得闻也”。《清史稿》记:“十二月戊子,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死于喀喇河屯。”
行宫于康熙十六年(1677 年)重建、展扩,把避暑城圈进景苑区内。行宫内滦河奔流,山峦起伏。“面山临流,山石嶙峋耸削,上建二亭,即所谓小金山者。”据《钦定热河志》,喀喇河屯行宫是由三组建筑构成,除行宫部分,还有滦阳别墅,小金山两组建筑。滦阳别墅,占地十九亩,建在滦河湾的两个山包之间的坡台上,与小金山组成园中之园。堂亭南临水有钓鱼台,与小金山相接。 《钦定热河志》又记:“宫基中界滦河,依山带水,比之京口浮玉,故有小金山之号。”行宫与别墅之间的滦河中,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亭。康熙题曰“小金山”,寓于长江中的金山。
《清实录》记,“甲午”,“是日、驻跸喀喇河屯。”成御制《喀喇河屯行宫即景》《小金山》《滦阳别墅》三首。
避暑山庄 又称热河离宫,今承德避暑山庄。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初名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题“避暑山庄”,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整体工程告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17年间,留下年复一年大清皇帝消夏避暑,和木兰秋狝的重重足迹。避暑山庄堪称移动皇宫。
《清实录》记,“乙未-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上至热河”“是日,驻跸避暑山庄。至戊戍皆如之。”连住四日。成御制诗并序《避暑山庄为皇祖临幸最爱之地,亦孙臣受恩特深处也。八年秋谒陵,便道驻跸数日,曷胜今昔之感,诗以志弗忘云》《热河示扈跸诸臣》。
又记,“七月,丙申。上诣皇太后行宫问安,奉皇太后幸如意洲进膳。”如意洲,避暑山庄中心湖中之岛,岛形椭圆,有芝径云堤与岸相连,形似“如意”得名。如意洲景观浩大,集避暑山庄七十二景之十二景。
接下行程:避暑山庄——木兰围场
中关行宫今承德市隆化县中关镇,后中关大街西北侧。地当武烈河、鹦鹉河、兴隆河三水交汇,和石洞子川、鹦鹉川、头沟川、武烈河川、茅沟川五川秩列之胜。行宫建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
《清实录》记,“己亥”-七月十九日。“上奉皇太后,自避暑山庄启跸,往盛京。”“是日,驻跸中关。”
波罗河屯行宫又记作博洛和屯,汉译“风月城”,今承德市隆化县隆化镇下洼子村-“董存瑞烈士陵园”园区。蒙古语“波罗河屯”,汉译“土城子”,缘自村东伊逊河东岸土城子——北魏安州、辽北安州、金兴州、元大兴州古城遗址。波罗河屯,又称皇姑屯,以顺治五年(1648
年),孝庄文皇后生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阿图,下嫁巴林部辅国公博尔济吉特氏色布腾,受赏胭脂地因名。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清军重挫噶尔丹的乌兰布通之战,康熙御驾亲征,出古北口,驻波罗河屯。行宫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行宫地当木兰围场东、西崖口分叉道,每年八月秋狝大典前,蒙古王公、台吉等一应在此迎驾,分班随围。
宋使苏辙于公元1074年受宋神宗之命出使辽,曾途经此城。
文祥《巴林纪程》,十八里汰“二十日,卯正,行十余里,过黄姑屯,有小岭一道。〔行宫在大道北〕”
《清实录》记,“庚子”,“是日,驻跸波罗河屯。”成御制诗《至博罗河屯,蒙古四十八旗诸王公等来迎》《伊逊河》二首。
〔夹注〕木兰围场入口有二,从波罗河屯分道,通围场东、西两门。东门,又称东哨口、东崖口,隆化县与围场县交界伊逊河崖口,今围场县四道沟乡东庙宫村。东门路线,波罗河屯行宫——张三营行宫——唐三营行宫,北行进入围场;西门,又称西哨口、西崖口,即卜克崖口,今隆化县步古沟镇西庙宫村。西门路线,波罗河屯行宫——济尔哈朗图行宫(隆化县八达营乡上牛录村、下牛录村)——阿穆呼朗图行宫,西北行进入围场。乾隆《过卜克达坂即事成什》诗,“常岁迤东猎,迤西此重寻”,即说往昔多由东崖口入围,而今是第二次经过西崖口了。
张三营行宫 今承德市隆化县张三营镇。自波罗河屯沿伊逊河北行六十里,即到张三营行宫,行宫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行宫山环水绕,东有龙潭,西有莲花山,南锣鼓山,北磨盘山,伊逊河迳此。《钦定热河志》记,行宫是“塞宴四事”的重要场所,“岁举秋狝东道由波罗河屯驻跸于此。”“木兰秋狝回跸宴请从猎诸蒙古,亦多于此举行。”
乾隆谕:“此次诣盛京恭谒祖陵,众蒙古王公、台吉等,踊跃欢欣,跪迎道左,恭请朕安,并恳请扈从效力。”又,“念伊等游牧相距甚远,若令全行随营,不惟劳顿,且于伊等应办之事,亦恐有误。是以降旨,令其随往木兰,四围毕,即各回游牧。着于行围后赐宴遣还。其围场兵丁,着一并赏赐。至随围行走之蒙古王公、台吉、官员、兵丁,及遣回游牧之王、贝勒等,应如何赏赉之处,着总理行营事务王大臣、内务府大臣等,会同理藩院议奏”。乾隆以下行程,有前来接驾的众蒙古王公、台吉随同,直至木兰四围结束。
《清实录》记,“辛丑”-七月二十二日,“是日,驻跸张三营。”
十八里台 - 唐三营行宫 唐三营,又名坡濑噶山、坡濑村,今承德市隆化县唐三营镇唐三营村。康熙二十年(1682年)清廷始派兵驻防围场,即建唐三营御营。行宫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自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始,加强围场整体管理和防护,兼司稽察。设总管大臣一员,秩四品,防御八员,秩六品,卡伦四十哨,并满蒙八旗兵丁一百十名,分八处御营房驻防。总管衙门设在围场东口,喀喇河屯以近一线行宫,亦在辖属之内。
《清实录》记,“壬寅”,“是日,驻跸十八里台。”
〔夹注〕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乾隆驻跸十八里台,即行围于永安莽喀。说明张三营行宫其后的“十八里台”,是距离围场东门最近的一处行宫。查阅前一次乾隆六年“戊子,上初举木兰秋狝”,同样如是记载。另一相同之处,是实录均未出现唐三营行宫地名。因可推定,十八里台即指唐三营行宫,而非与“什巴尔台”类似的音译地名,与另一历史地名“十八里汰”,即今承德市隆化县韩麻营镇十八里汰村地方,不在一地。
出十八里台,进入木兰围场。乾隆谕,此次木兰秋狝,拟议四围。木兰围场划分七十二围,为保护野生动物繁育,每次行围限定区域间隔,应时轮捕。《清实录》记以下四围地名,出现了围区和驻地双重地名结构,分布于今承德市围场县东部区域,以七十二围区划可考。乾隆大营边行边围,渐次靠近蒙古喀喇沁部地方。
行围永安莽喀-驻跸海拉苏台口 永安莽喀围,木兰围场七十二围之永安莽喀围,汉译沙子岗,今河北省围场县腰站乡碑亭子村-碑亭子沟后山。山顶立乾隆御制《永安莽喀诗碑》,其山因名碑梁。碑梁西、五里许,有一山,名沙面梁,乾隆在此连射四鹿,以诗铭记之。诗碑通高5.3米,满、蒙、汉、藏四体文字。围场诗碑矗立山野,保存完好,纪实清晰,诗文精湛,乾隆御笔,近年来为世人瞩目,造访碑梁者络绎。
《清实录》记,“行围于永安莽喀。”“是日、驻跸海拉苏台口。”
行围巴彦喀喇-驻跸穆磊喀尔沁 巴颜喀喇围,今围场县腰站乡五家村,小光顶子山西南区域。蒙古语巴颜,汉译富足、富裕,喀喇,汉译黑色,富裕的幽谷之意。“小秤都嘎川发源处,巴颜喀喇围在焉”。
《清实录》记,“甲辰”,行围于巴彦喀喇。“是日,驻跸穆磊喀尔沁。”
行围爱里-驻跸爱里口 爱里色钦围,简称爱里,今围场县银窝沟乡(艾林河乡归并)冷家店沟门。蒙古语爱里,汉译为村落,色钦,意为河源。合译为河口村落,“艾里河发源处名爱里色钦、爱里色钦在焉”,
《清实录》记,“乙巳”,“行围于爱里。”“是日,驻跸爱里口。”
行围锡拉诺海-驻跸克衣勒锡尔哈 锡拉诺海围,今围场县朝阳地乡前石坯村。蒙古语锡拉,汉译黄狗。“锡尔哈河三河相会后北流,经沙拉诺海(尔)围及至北流二十余里会入乌拉岱河,称锡尔哈河,克勒河,大西沟河相会的北原上。
行围期间,成《野渡》《鹰》《荒村》《猎》《枫》《塞上行》《射熊》《钓鱼》《雾》御制诗多首。
《清实录》记,“丙午,上行围于锡拉诺海。”“是日,驻跸克衣勒锡尔哈。”
库勒图塔喇 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境。蒙古语塔喇,旷野之意。
《清实录》记,“丁未”,“是日,驻跸库勒图塔喇。昭乌达盟长、敖汉郡王吹木丕勒,恭进筵宴。”昭乌达,在今内蒙古赤峰市,清初为敖汉、奈曼、翁牛特、巴林、札鲁特、喀尔喀左翼、阿噜科尔沁和克什克腾会盟地。
〔夹注〕四围秋狝结束,乾隆向科尔沁进发。在那里有联络蒙古的一件重要事情要办,即孝贤皇后所出,爱女固伦和敬公主下嫁科尔沁亲王府。行程站道在老哈河右岸一线,今承德围场县、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翁牛特旗、敖汉旗、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开鲁县、科尔沁左翼中旗,地处蒙古草原纵深,文史记录鲜少,地名蒙古语汉语交织演变,稽考甚难。
接下行程:木兰围场——老哈河
吗吗塔喇 今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境。
《清实录》记,“戊申”,“是日、驻跸吗吗塔喇。”
叟吉塔喇
《清实录》记,“己酉。上行围。至乙卯皆如之。”“是日、驻跸叟吉塔喇。”
哈当和硕今赤峰市翁牛特右翼旗境。
《清实录》记,“庚戌”,“是日、驻跸哈当和硕。卓索图盟长、土默特贝子哈穆哈巴雅思呼朗图(第六任札萨克、班第长子)恭进筵宴。”卓索图,在今辽宁省朝阳-北票市,清初为喀喇沁、土默特(从乌兰察布一带移驻的东土默特部)会盟地。
查罕和罗今赤峰市翁牛特右翼旗境。
《清实录》记,“八月,辛亥朔”,“是日,驻跸查罕和罗。”
碧柳台 或记作碧楼台,今赤峰市敖汉旗萨力巴乡,四棱子山(磨石山)附近。
《清实录》记,“壬子”-八月初二日,”是日,驻跸碧柳台。昭乌达、卓索图盟长、蒙古王等恭进筵宴。”固山贝子额驸府,简称贝子府,府址在敖汉旗贝子府镇后坟村。
额尔德尼陀罗海 有水泉山,莲花山,那木嘎河。有乾隆赏莲花典故。
《清实录》记,“癸丑”,“是日,驻跸额尔德尼陀罗海。”
哈喇陀海
《清实录》记,“甲寅”,“是日,驻跸哈喇陀海。”
查罕陀海 今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查干套海,坤头岭村以北。
《清实录》记,“乙卯”,“是日,驻跸查罕陀海。翌日如之。”
布尔敦陀海 今赤峰市敖汉旗哈沙吐乡羊场村-小井子村。
《清实录》记,“丁巳”,“谕:朕此次经过地方,蒙古等不种田禾,米粮缺少,以致米价昂贵。前经皇祖圣祖仁皇帝谕令,昭乌达之博罗额尔吉、布尔哈图两处地方,修建仓廒,由盛京运米备贮。著即动拨此项米石。自随驾之王以下大臣、官员、兵丁等。酌量赏给口粮,以资接济。仍在盛京照数拨补,以实仓储。”“又谕:朕闻博罗额尔吉守仓之蒙古人等,甚属穷苦,殊为可悯。著加恩每人赏给银五两。布尔哈图守仓之蒙古人等,亦照此赏给,至看守两仓之章京二名、骁骑校二名。著各赏官缎一疋。所有此项银两、缎疋。交贝勒罗卜藏赏给。”“是日,驻跸布尔敦陀海。”
查罕鄂陀海 今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木头营子乡青山村敖套海、上鄂套海。
《清实录》记,“戊午,祭大社、大稷。”“行围,至辛酉皆如之。”“是日,驻跸查罕鄂陀海。”
哈布他海濠 今赤峰市敖汉旗双井乡大宝甸子村。
《清实录》记,“己未,是日,驻跸哈布他海濠。”
库库乌苏今赤峰市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乌兰章古嘎查翁格热老哈河“响水”瀑布。因水资源萎缩,景观无存。蒙古语“库库热”,瀑布之意。乾隆亲莅,赐名“玉瀑”,并作《观敖汉瀑布水》《朕恭谒祖陵,至敖汉观此岩悬水跳珠琮琤,蒙古游牧地所少也,因名此水为玉瀑,而系以诗》《敖汉捕鱼》诗。
敖汉首任旗长班第王曾孙彭苏克拉锡,娶康熙废太子允礽第八女,成为和硕额驸。公主殁,即葬于老哈河右岸响水瀑布近地(乌丹营子南五里),植桑树、建白塔为记,因称“公主树”、“台吉塔”。及额驸卒于京邸,后人将其骨灰运回与公主合葬。公主树高三丈有余,树冠虬枝嫩叶,夏日,足可遮蔽牧羊人和他的200只羊。紧挨公主树的台吉塔,仅存盗掘遗留的痕迹。上世纪五十年代白塔完整时,通高丈许,
低层周长二十余步,有密檐、有棱角,后毁于火灾。
《观敖汉瀑布水》
我闻奥区无所秘,疑信向半今信然。
浩浩万里沙漠塞,乃有瀑布崇冈悬。
车尘方若纷堨壒,豁开壶里别有天。
侵寻峰岫罗嘉树,渐润涧谷无埃烟。
是时仲秋暴晶日,忽闻雷声殷前川。
坐令林峦失轻籁,朗咏清眺万虑蠲。
大者明珠小者玑,如倾栲栳投深渊。
虎狼骇走不敢饮,下疑千载苍龙眠。
巨石横断无土壤,粤生美箭奇而坚。
上叶红绿如错绣,无名野卉相新鲜。
鹳鹄徘徊不忍去,鼪鼯特向虬枝穿。
禹凿龙门未至此,胡乃三级限鳙鲢。
吁嘻泉石诚观止,赏泳自我羌谁先。
匡庐香炉无足喻,山灵占此永不迁。
设置飞觞搦管地,混沌窍凿应难全。
《清实录》记,“庚申”,“是日,驻跸库库乌苏。”
接下行程:敖汉旗老哈河——科尔沁达尔罕王府
漆尔波库今赤峰市敖汉旗长胜镇。辽“长泊”地。有《敖汉捕鱼》诗
《清实录》记,“辛酉”,“是日,驻跸漆尔波库。至癸亥皆如之。”“壬戌,赐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台吉等食。”
巴雅尔图塔喇今赤峰市敖汉旗下洼镇,地处叫来河冲击谷地,蒙古旧称波罗素塔拉。塔拉即甸子、洼地。
《清实录》记,“癸亥-八月三十日,万寿节。遣官祭太庙后殿。”“御行幄,扈从王公大臣官员,及蒙古王公、台吉等行庆贺礼。”“赐扈从王公、大臣及蒙古王公、台吉等食。”“是日,驻跸巴雅尔图塔喇。”
乌达图 奈曼旗章古台苏木乌达图村。
“乙丑-八月十五日,侍宴,行围。至壬申,皆如之。”“谕:科尔沁达尔汉亲王罗卜藏衮布,此次行走勤谨,居心诚实,与伊第三子色卜腾巴尔珠尔,著加特恩晋封公爵。”“是日,驻跸乌达图。哲里木盟长、科尔沁亲王罗卜藏衮布,恭进筵宴。”哲里木,在今内蒙古通辽市,为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会盟地。
乾隆十二年(1747年),孝贤纯皇后长女,17岁的固伦和敬公主,下嫁色卜腾巴尔珠尔。
〔达尔罕亲王府〕达尔罕亲王府——孝庄文皇后出生地,在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新建旅游景观——孝庄园东南,浩日彦艾勒嘎查西北。张穆《蒙古游牧记》云,“科尔沁左翼中旗札萨克驻地西辽河之北,伊克唐噶里克坡”。初为蒙古科尔沁部首领、孝庄文皇后之父宰桑府邸,顺治年间,因宰桑的第四子满珠习礼晋封为扎萨克和硕亲王而命名。王府共世袭罔替十二代亲王。(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