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绍以河内朱汉为都官从事。汉先为韩馥所不礼,且欲微迎绍意,擅发兵围守第,拔刃登屋,走上楼,收得大儿,槌折两脚;绍立收汉,杀之。馥犹忧怖,从绍索去,往依张邈。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为见图,无何,起至溷,以书刀自杀。 【翻译】袁绍任命河内人朱汉为都官从事。朱汉原先曾被韩馥轻慢,这时又想迎合袁绍的心意,便擅自发兵包围韩馥的住宅,拔刀登屋。韩馥逃上楼去,朱汉捉到韩馥的大儿子,将他的两只脚打断。袁绍立即逮捕朱汉,将他处死。但是韩馥仍然优虑惊恐,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馥就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去见张邈,商议机密时,使者在张邈耳边悄声细语。韩馥当时在座,以为是在算计自己。过了一会儿,他起身走进厕所,用刮削简牍的书刀自杀。 【解读】本案例是发生在袁绍联合公孙瓒用胁迫、威逼利诱等手段拿下韩馥的冀州后发生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袁绍在拿下冀州时候精彩的表演,里面也是极具智慧,希望以后有机会专门讲这个故事。 我们这次讲袁绍怎么想办法干掉韩馥的过程,因为韩馥是老主人,他一天在冀州,其实袁绍就有一分担心,因为韩馥同意把冀州让给袁绍,那他下面的人肯定是有意见的,万一他们又结伙起来,对袁绍来说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我们中国人一直是一山不容二虎,也就是这个道理,这里面精彩纷呈,先是袁绍把韩馥的对头做了都官从事的位置,这个官职是专门检查官员的过失的,一般人坐上这个位置后,第一时间想的应该是怎么为自己报仇雪恨,也就是公报私仇,但是一般会有一个可以公开上得了台面的理由,这里朱汉经过计算,如果他打击了韩馥可以帮他的主人袁绍除去隐患,而且也可以通过这个达到自己出一口气、公报私仇的效果,所以这里朱汉就直接派兵去韩馥的住宅,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得出一旦小人得志很容易做过头,因为都官从事这个官职是只是监察,一般并不能直接执法,而这里朱汉是越权了,这里袁绍派朱汉做那个官职,应该是想通过朱汉用合法手段一步步来干掉韩馥,而不是直接用武力这样粗暴的手段。 那现在既然朱汉这样做了,袁绍就会有一个担心,因为一下把韩馥逼的这么急,首先是舆论上说不过去,毕竟人家对你还是有让位之恩,而且逼得太急会把韩馥原来不想移交的下属激怒,说不定直接可以引起兵变。所以袁绍只能把朱汉先杀了稳住舆论和韩馥原来下属的人心,表示这个事情不是我指示的,和我没有关系;但是韩馥肯定知道,他在这里肯定时刻有性命危险,因为袁绍就算不来硬的也会来软的,最后总归要干掉自己,所以他就请求离开冀州,也就是离开袁绍的控制。 这时候袁绍就改变了计划,既然你要走,那我就让你走,再想办法追杀你。所以就同意了韩馥的请求。那杀的目的还是不变,毕竟死在自己的地盘外比在内要好,因为死在我的地盘外就和我没有关系,也就没有道德枷锁了。 这里面袁绍打听清楚韩馥的去向后,派出的这个使者也非常厉害,他用了虚虚实实的办法,故意在韩馥面前偷偷的和张邈说话,从韩馥的角度看,这个说的事情肯定是对自己不利的,因为他认为袁绍不会放过我,而且在自己面前这样偷偷摸摸说话,肯定对他自己不利,所以就用自杀来保存全家,对他来说已经是利益最大化了。对于袁绍来说,不费一兵一卒而杀人于千里之外,除去隐患,也没有道义上的压力,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袁绍为了巩固夺得的权力不遗余力,设下很多伏笔和招数,不动声色除去自己的心腹大患,由此可见,袁绍并不是三国演义里面写的那么不堪,也是一位政治权谋高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