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355年,欧洲大陆仍沉浸在瘟疫的恐慌之中,但是相较于老对头法兰西,孤悬海外的英格兰显然要好了不少。尽管1348年的冒进致使英格兰也感染了大瘟疫,但是经历了数年休整的英格兰意识到如今法国的大乱已然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前任国王腓力六世已死,新任国王在多次反击无果之后,陷于国内的无尽泥潭之中。不过在一开始情况可不是这么压倒性的不利,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纵使经历克雷西会战的惨败和黑死病的折磨,法国仍旧是欧陆强权,英国所能做到的就是不断地袭扰村庄,三光政策,始终无法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实际上在1349年,垂死的腓力六世奇妙地产生了和爱德华三世一样的想法,趁他病要他命,在英军感染黑死病之际一鼓作气把这些侵略者踹到海里去,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那就更好了。于是,被愤怒和仇恨冲昏了头脑的法军在1349年打破了停战协议,联合西班牙盟友打算逐个拔掉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据点。面对瘟疫的打击,以及依旧悬殊的国力差距,英国果断选择避开正面作战,利用机动性的优势开始洗劫法国的村庄(反正不是自己的地盘),坚壁清野,让本就疲惫不堪的法国雪上加霜。而士气逐渐低落的法军终于开窍,放弃正面决战的策略,转而学习英军,双方都采取数百人小分队的形式开始据点争夺战。 约翰二世Ίωάννης Βʹ Κομνηνός “Kaloïōannēs 这场考验耐心和心理素质的拉锯战最终以爱德华三世的胜利而告终,而他胜利的原因也很简单——年长的腓力六世不堪这世间的困扰,先行退场了。这场百年战争的接力棒便传给了他的儿子——约翰二世,糟糕的是我们的约翰二世和他的父亲简直如出一辙,执着于一次性赶走英国人,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军事天赋与宿敌爱德华三世父子堪称云泥之别,于是我们好似拿到了剧本一样被提前剧透了结局。 2 1350年,最喜欢对自认为占据优势的敌人说“NO”的约翰二世拒绝了英方开出的承认阿基坦等地(英国占领区)主权的和解条件。约翰二世自信地认为克雷西的惨败只是一次意外,他一定能够在战场上洗刷祖辈的耻辱,赶走英国侵略者,不打不是法国人。通常情况下对自身失败经验不进行反思,甚至还妄想一劳永逸彻底解决敌人的想法总是会被现实打肿脸,作为一国之君倘若抱有这种想法那就远不止是被打肿脸那么简单了。事实情况往往比文学作品还要戏剧性,仅仅过去了27天,法国的舰队就被爱德华三世击溃,约翰二世短暂地放弃了思考。不过整体策略的调整是相当困难的,英国人不想再被当面说“NO”,而约翰二世也不愿意放弃希望,于是双方再次陷入僵局。好巧不巧,此时又传来西班牙盟友倒向英国的消息,昔日的盟友突然和自己的宿敌有了同样的诉求,约翰二世叫苦不迭,他也很清楚,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3 黑太子爱德华 1355年,双方都进行了休整,不过法国方面显然还没有缓过劲来——毕竟这么多年战争都发生在本土。爱德华三世再次采取经典策略,兵分三路深入法国腹地,利用机动性的优势突破法军防线。不过军事总是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就在兰开斯特公爵准备联合西班牙开始古代版“霸王行动”的时候,西班牙国王又面见约翰二世,向法国服软了。西班牙总是能在最佳时刻将自己卖个好价钱,但对于竞拍的英法两国来说心口都在滴血。难道说英军的此次声势浩大的大战就要迎来如此虎头蛇尾的结局了嘛?难道说双方就要这样僵持一百年不动摇了嘛?难道说法国人民就要陷入永恒的苦难了嘛?此刻,双方都期待一个奇迹,彻底了结这场荒诞的剧目。 4 在战场逐渐北移之后,双方的主要交战地点都集中在法国北部沿海地区。爱德华三世此时决定放弃鏖战布列塔尼,转而选择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作为突破口。不同于残酷的北部战场,南部战场没有艰苦的拉锯战和残酷的正面对决,进可攻退可守,还能劫掠大量财富。毫不意外,这次远征,黑太子爱德华被父王钦定作为英军的指挥官,希望他能成功树立威信。一开始双方对于这次行动都没有太过重视——英国方面是慈父对于儿子的人生历练,而法国方面则认为英军只是周期性袭扰而已。闪电战中如入无人之境的英军一路烧杀抢掠,摧毁了200多做法国村镇,之后成功转入城镇据点休整。1356年的波尔多港口,船舰上并没有归乡的呼唤,反而是本土的增援,大家都明白接下来要发生什么。一心想要建立功勋的爱德华太子,此时此刻心里只想着彻底击溃法国,而约翰二世也希望把挥之不去的宿敌彻底毁灭。双方终究在这一年等来了这个机会,尽管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究竟会发生什么。 精彩速击 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极不平等的布勒丁尼和约,割让出卢瓦尔河以南至比利牛斯山脉的全部领土。此外,法王还需支付300万金币的补偿款,作为条件,爱德华放弃对法国王位的声索。 1364年,法国王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五世(1364 ~ 1380在位 ), 为了夺回失地, 改编军队,整顿税制,紧张备战。查理五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