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十一式”軽机関铳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军的象征之一,该枪重10.2公斤、长1.1米,采用6.5毫米口径和“三八步枪”口径相同、还都是采用5发弹匣供弹,由于该枪采用了了类似老式步枪的枪托,同时瞄准基线也靠枪轴线的右侧,为了避免机枪手在射击时过于将脖子向右侧靠,所以将枪托的枪颈向右侧弯曲,...这样的设计被我抗日军民称之为:歪把子,因此得名“歪把子机枪”。
“歪把子机枪”的子弹互换在当时算是先进的设计,作为班、排(小队)的核心武器,它的子弹若是供应充足就可以连续为班、小队提供持续的火力支援,其他步枪射手可以为它提供子弹(当时日军单兵携弹量200发),如果机枪损坏它的子弹可以分配给步兵射手继续使用,这种“机步枪”子弹互换的设计理念,到现在的“班用枪族”仍然在延续。


歪把子机枪这个“漏斗型”弹仓设计实在是极大的败笔!也正是因为这个怪异的设计让它成了世上最次的机关枪!
与当时其他国家的机枪弹链、弹鼓、弹匣供弹方式不同的是,“歪把子机枪”采用漏斗式供弹方式,将5发弹荚叠放到“漏斗内”,射击时子弹被逐一推入到弹膛再击发...这种供弹方式不用携带弹链和弹鼓,与“三八枪”一样使用5发弹荚,理论上减轻了机枪手负担,还节省了制造弹链和弹鼓用钢材,是一举多得的设计。

但这种过于强调“机步枪”互换使用的设计,非常容易造成机枪的卡壳,卡壳的主要原因就是“漏斗式”供弹过于复杂,子弹稍有装填偏差机枪就打不响了,为了减少卡壳现象子弹在装填前需要使用毛刷涂油,以增加子弹的润滑可以比较顺畅的进入到枪内。
但是,在战场上没法逐一的给5发弹荚刷油,日本人又给“歪把子
”设计安装了一个油壶,就是图片上箭头→所指,油壶的好处就是下滴的过程中可以给每一发子弹上油。
“漏斗”边上那个有盖的就是油壶,还能看到“歪把子”的标尺。
虽然“歪把子机枪”刷油和安装了油壶,但是该枪的供弹方式故障率太高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该枪的环境适应性太差了,较大风沙天气细微的灰尘进入到“漏斗内”很容易卡死,高寒高热环境由于钢铁会产生“热涨冷缩现象”都会引起该枪的卡壳,太高的故障率让鬼子烦不胜烦!
诺门坎战役当中被苏军缴获的“大正十一式”,安装在高三角架上,呈高射机枪装态,但是它在中蒙边境沙地草原环境下,环境适应性太差经常出现卡壳,失去了火力支援的作用。

苏军对该枪怪异的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能是不明白,6.5毫米口径的子弹怎么能打下来飞机?
而日军也是通过诺门坎战役知道了自己的武器装备低劣,欺负亚洲农业化国家还行,真的与现代化军队对抗必败无疑。

日军6.5毫米子弹的弹药箱,里面是上好弹的5发弹荚,“三八步枪”和“大正十一机枪”都能随用随取,不必像其他国家军队那样步枪和机枪供弹方式不一样,这似乎是超前设计理念,“歪把子机枪”设计之初是有专用的6.5毫米子弹,发射药比步枪弹少一些,但是使用专用弹会让步枪射程减短,而机枪使用步枪弹用不到200发枪管就会发热,这个时候有油壶润滑也无济于事了,故障率会大增!这就是过于强调机步枪通用带来的后果。

不但是“歪把子机枪”有油壶,九二式重机枪也有,其弹板供弹方式故障率也不低。
总之,二战期间鬼子在资源贫乏的条件下,处心积虑的研制武器装备,尽量的以节省资源为目的要求武器做到通用化,弹链和弹鼓要额外的使用钢铁,特别是其他国家那种“分撒式”弹链,打完仗之后“碎了一地”根本没人去收拾...这样的钢铁消耗日本根本承受不起,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8.15日本投降,他们总共才生产了21亿发子弹!就这点子弹量也就比欧战国家一年的产量多一点,这样的产能哪有资格发动战争?没资源,劲不起消耗最后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