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曾说读书有三境界: 一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三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中医辨证也有三境界!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作为临床的操作体系,是理论用诸于实践的过程。临床疗效取决于医生辨证论治的水平,辨证论治水平的高低又是医生的理论功底、临床经验、思维感悟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因素综合运用的结果。 所以辨证论治在治疗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学术而言,辨证论治有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法式检押,对号人座” 即把病人的病情和临床规范相比较,对号入座,看与孰相应,就从其证的范式名证、立法、处方。 《灵枢·逆顺肥瘦》对这种辨证模式进行了概括,说:“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以起度数,法式检押,乃后可传焉”。 这里所说的“法式”即是规范,“检押”即是核对、对号。被习用的辨证论治范式主要是经典著作、名家医案及论述、教材和国家及学术团体公布的医疗规范。 第二境界:“圆机活法,医者意也” 乃是对常规模式的突破。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自序》中说:“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 正因为疾病有不确定性,才需要辨证论治。对病症,不仅需要从一切联系和相关因素进行本质辨证,还要发挥医生思维的能动性,古人称之为悟性。 在没有规范可循的时候,以己之意,通古人之意,切合医理,作出证候的判别或活用治法,以用意之奇、方药之巧而获取疗效。 古代医家把这种治法的活用称为“法无定法”或“圆机活法”,《素问·著至教论》称之为“愈悦意而已”,《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此为“以意和之”,即后世医家所崇尚的“医者意也”。 第三境界:“非法为法,创辟开新” 《素问·天元纪大论》言道:“神用无方谓之圣”。 达到此等境界的人,在辨证论治时,能敏锐地捕捉病症的要害而直指病机,突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压缩思维程序而察脉证之真。 从标志性的症状体征就能“但见一证便是”,突破四诊合参,从病证的关键点上执简驭繁,以“不辨”为辨。 在运用治法时,如释家之言“非法法也”,以“非法”为最高境界;或如王应震所言“见痰休治痰”。 或上工治未病,能“因象识变,见微知著”,治未发、治萌芽、防传变。 在临证中,“不治之治,见症求本”者亦属上工。特别是能够升华古今辨证论治理论而有创新者最可贵,此等创辟开新乃是创新,是认识的最高本质。 如果说“法式检押,对号入座”是必然王国的界域,那么,能够达到“圆机活法,医者意也”者,已步入到自由王国的界域了,而“非法为法,创辟开新”者,已登入创新王国的门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