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兴哲谈《中医溯源》

 深度视讯 2019-06-24

1/我为什么学中医?

我自幼体弱善病,经常看医生,而且医生总是爱写“食少特瘦”。

1960年,我十三岁,这是国家连续三年困难的第一年。在这一年中,我家连续遭受不幸:首先是我的父亲病倒了,而且这一病就是八年!与此同年,我的奶奶摔坏了胳膊,六岁的妹妹感染了麻疹合并肺炎,我的母亲也离我而去!内外的交困迫使我不能正常上学,为了生存我到处奔波,但祸不单行,至来年正月,因食物中毒,我和死神打起了交道,不足三个月,我的体重居然下降到25千克!连续的灾难迫使家贫如洗,深感疾病之痛苦,因此从十四岁起便开始拜师学中医。

2/十年寒窗找不到头绪

我的恩师柴三纲,是我奶奶的弟弟,我的舅老爷。他是旧磁州西部的四大名医之一,他出生于中医世家,曾任磁州第五区中医讲师,中医学会副会长、会长,峰峰矿区联合诊所所长,邯郸市峰峰矿务局总医院中医科创始人。毕生行医,精通温病,善理血症,著藏有祖传秘录验方300余首,日诊患者数十例乃至上百例,晚年德高望重,授徒百余名,深受后人尊敬。

恩师柴三纲

恩师柴三纲对我的要求是极为严格的,所以我从14岁到19岁就能掌握许多基础理论,其中让他最为满意的是我能背诵汤头歌三百首,药性四百味。那时候我知道他是《温病学》的专家,许多同行都奉承他温病无敌!但不知为什么他对我突然改变了观点,力求让我学习《伤寒论》,而且还特地为我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善治伤寒杂病易,下联是能疗痈疽疮疡精。我当时不解其意,问他为什么?他说学会盖楼房,不愁垒茅墙,从此我开始了攻读《伤寒论》。

最初,我学习的注本是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那时候我十分羡慕陈氏的学术,我觉得他的文章简直出神入化,而且找不到任何瑕疵;后来我又选择了唐宗海的注本《伤寒论浅注补正》,这时候我感觉陈氏的学说不如唐氏。恩师指点我再看柯氏伤寒,他说笔力之功,唯有韵伯能成章,我由此翻开了各家学说...但读之既久,反生出疑虑:为何《伤寒论》注家诠释六经实质,有的以经络作解释,有的以气化作解释,有的以脏腑作解释,有的以八纲作解释,有的用归类法作解释?这些解释虽然各有道理,但是没有哪家著作能揭开六经的实质,这岂能是张仲景《伤寒论》的本意?那个六经与六气的生化原理究竟是什么?哲虽想查根溯源,但终因才疏学浅,始终未能找到答案。

1979年中医考试

转眼到了二十八岁,为考察药性,独自入山采药,不慎坠崖摔伤了腰椎。休养期间,获得良好的自学机会,因此避去一切注家眼目,反复思考仲景文法,终于从六经提纲中发现了主证和客证,悟出六经的生化原理和六气形成的大致过程。

总结出了阳明与太阴主后天水谷建运,少阴与太阳主先天气血生化,厥阴与少阳司人体脏腑调节的三个不同阶段。同时查出了阴为体、阳为用,阴为本、阳为标,阴属五脏、阳属六腑,实则三阳、虚则三阴的辨证依据和六淫在六经中的演变机理。可惜此理古今注家很少道及,以致六经辨证昏暗,学者目不了悉。今既从迷雾中探出法门,焉能再延续旧说?因此下定决心,重新认识《伤寒论》,重新认识祖国医学。决心在研究经典著作和其他中医学术的道路上,用自己的心法来指出它的千古迷途,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漫长写作。

3/从迷蒙看到曙光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就是几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脆弱的人生伴随着坎坷的道路,至今方知著书立说之艰难。

早年的写作,出于爱好。中年以后的写作则出于问题,而且问题愈写愈多,愈演愈严峻!

从写《诊脉辨证口诀歌》开始,我对中医脉学就产生了怀疑,因为我找不到“左心胞和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的科学依据。我翻阅着古今脉学,认真地思考着寸关尺,但我无论如何也弄不清左寸为什么属心、右寸为什么属肺这一最基本的分布原理。

我开始学习《内经》,试图查找脉学的起源,遗憾的是才疏学浅,对深奥的经典著作无解茫然。从阴阳到五行,从脏象到经络,从病因到病机,从诊法到治则,几乎每篇论说都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例如五行的生化原理、脏腑的定性依据、经络的产生根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如果我只知“金生水”而不知金生水的原理,只知“心藏神”而不知心藏神的含义,那么学习中医就会十分困难,因为无法领悟其中的奥秘。

作者早年的手稿

《难经》的“左肾右命”学说指明了两尺脉的分布,但这个学说同样不能用科学解释,同样找不到它的理论依据。恩师说《伤寒论》是学中医的必修方书,对理法方药的应用具有指导价值,我再次翻开了《伤寒论》。但开章还是被难住了,因为我虽然认识到了六经的生化原理和风、寒、暑、湿、燥、火的相互关系,但《伤寒论》的文意结构严谨,它是鳞甲森严,移步换形,微薄的认识又怎能去剖析这千变万化的具体内容?

《温病学》的问世,突破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它的卫气营血辨证法使人一目了然。但它的理论依据何在?为什么同是急性热病,同属外感初期,在《伤寒论》中它叫太阳病,而到了温病学说就变成了太阴病呢?姑且不论它们谁是谁非,但就太阳与太阴这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概念而言,如果用到同一个病变的认识中,那无疑是阴阳难辨,水火难分!这是一个让我百思不解的问题。

要知道,正确的中医理论应该能让中医听懂,西医听懂,其他领域的人也听懂,因为唯物辩证法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相互呼应、相辅相成的。假如某一理论只能自演自说,其他领域根本无法接受,那么这个理论就不是唯物的,而是唯心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自相矛盾。

回首再看当今,在现代的中医文献中,研究和探讨中医理论者少,综述和报道当代中医中药者多。所谓“当代”,就是指中医理论搀杂着西医学说。我说不清这是中医在西化还是西医在学中。例如黄连,临床报道它能治疗多种疾病,但说不出为什么,中医认为黄连泻心火,但它为什么泻心火?它怎样泻心火?心火在中医学中象征着什么?在西医学中它又代表着什么?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科学道理,这个道理如果说不清,中医和西医就不可能在本质上结合。

以上谈的是古今中医理论的历史缩影,但真正涉及中医学术中的实际问题,还有许多。

为什么中医的问题如此众多?为什么中医理论很难被西医认可?我们是否意识到中医的理论已经出现了偏差,已经坠入了西方的“地心论”中,已经偏离了古人的学术轨道?如果把中医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汉代以前的医学是主干,晋唐以后的则是枝叶,今天的枝叶已十分繁茂,但主干却如此脆弱!它看似强大,却弱不禁风,原因就在于主干营养缺乏,而畸形侧枝又过多。

众所周知,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又辉煌的学科,中医的基础理论和治疗方法在千年前即已成形,中医的经典著作也是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出现的。尽管中医学的成就早已在无数的临床病例中得到证实,但中医学的诸多理论至今不能很好地被现代科学解释,中医辨证依据的阐述由此困难重重,中医的前途和命运也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巨大而尖锐的矛盾,也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中医的理论学说就很难被世人接受,中医学的发展也将步履维艰。

问题的严峻性激起了我对中医学的强烈思考,由此走上了漫长的写作路程。1978年我开始编写《论命火》,此后在漫长的岁月中,我逐渐完成了《阴阳原始论》《五运行大论》《论三极》《六经生化大论》《论心包络和三焦》《伤寒论六经纲领条辨》等多篇学术论文,而且对《伤寒论》进行了逐字逐句、逐条逐篇的注解,并与许多旧说有异。为此我衷心地希望医道同仁和爱好医学、科学的人士,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对我的作品加以批评、指导、纠正、补充,为探索中医理论、重新认识中医学、还原她的本来面目而共同奋斗。

高兴哲 2019年4月14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