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河”计算机横空出世,中国巨型计算机技术再次跻身世界前列

 昵称413468 2019-06-24

36年前的今天,也就是1983年12月22日,中国第一台每秒钟运算达1亿次以上的计算机--"银河"在长沙研制成功。

银河计算机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是我国目前运算速度最快、存贮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电子计算机。它是石油、地质勘探、中长期数值预报、卫星图像处理、计算大型科研题目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有很重要的作用。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

巨型计算机

"银河"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提前两年实现了全国科学大会提出的到1985年"我国超高速巨型计算机将投入使用"的目标,使我国跨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国家的行列,标志着中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银河系

“银河”计算机的娘家——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国防科技大学

“银河”计算机

网络图片

另外,在让我们来看看

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

研制的“银河”系列时间表

银河-Ⅰ 1983年 运算速度

每秒 1 亿次

银河-Ⅱ 1994年 运算速度

每秒 10 亿次

银河-Ⅲ 1997年 运算速度

每秒 130 亿次

银河-Ⅳ 2000年 运算速度

每秒 1万 亿次

银河-Ⅴ

在研

运算速度每秒 ? 亿次 (军用)

银河-Ⅰ

1983年11月我国第一台被命名为"银河"的亿次巨型电子计算机,历经5年,在国防科技大学诞生了。它的研制成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成了继美、日等国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银河-Ⅱ

1992年11月1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在长沙通过国家鉴定。

实现了从向量巨型机到处理并行巨型机的跨越,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实现10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1994年,银河Ⅱ超级计算机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银河-Ⅲ

1997年6月19日,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在京通过国家鉴定。该机采用分布式共享存储结构,面向大型科学与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基本字长64位,峰值性能为130亿次。该机有多项技术居国内领先,综合技术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掌握了高性能巨型机的研制技术。"银河-III"巨型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1994年3月,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银河Ⅲ"正式立项。又用3年多时间,于1997年6月,研制成功系统综合技术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银河Ⅲ"百亿次巨型机,实现了从多处理并行巨型机到大规模并行处理巨型机的跨越。

2000年由1024个CPU组成的银河Ⅳ超级计算机问世,峰值性能达到

每秒1.0647万亿次

浮点运算,其各项指标均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使我国高端计算机系统的研制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银河"系列超级计算机如今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空气动力实验、工程物理、石油勘探、地震数据处理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气象中心将"银河"超级计算机用于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发布5至7天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的国家之一。

(素材来源于360百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