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时报网端部记者 郑新颖 孔天骄 尹薇)健康时报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获悉,6月23日20时40分,我国结直肠癌、放射性肠炎治疗领域颇负盛名的肿瘤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王磊教授,在与胰腺癌抗争一年多后,不幸逝世。享年50岁。 王磊教授,1969年4月生,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肛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3月,王磊被确诊为“癌中之王”晚期胰腺癌。在此之前,他已在消化道肿瘤领域,深耕了20多年。作为业内同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楼文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虞先濬教授等众多业内专家,对此深感惋惜。 开创“天河术式”,只为减轻患者痛苦在中山六院3楼的2号诊室,在住院楼23楼的外五科病区,在中山六院官微的留言里,在多个医生评价网站上,王磊被冠以医术高超、待人真诚的标签。 患者的感激不仅在于王磊帮他们消除最大的病痛,更在于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 “只要对患者有帮助,他就愿尝试。”这是王磊的导师、中山六院首任院长汪建对他的评价。 在大肠癌研究领域,王磊一直是“冷门”的科学家。放射性肠炎少人关注,难出成果,而这种疾病反复发作,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都十分复杂,要做这样的科研课题,意味着要坐很多年的“冷板凳”。 王磊教授在手术台上 作为长期与肿瘤患者打交道的医生,王磊清楚知道肿瘤患者的痛苦。有的放射性肠炎患者,一天可拉数十次大便,几乎拉到肛门糜烂,无法出门,非常痛苦。王磊将研究锁定了这个群体,并为他们破解了难题。 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来说,术前放疗会增加保肛手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风险,还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直肠肛门功能。王磊和他的团队开创直肠癌扩大左半切除新术式——“天河术式”,降低患者出现吻合瘘的几率,大大减轻患者痛苦,并提高患者的生存尊严,有效推动了国内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的技术发展。 突如其来的“癌症之王”2017年下半年,王磊常感腰疼无力,感冒发烧久治不愈。以为只是劳累过度,并没有太在意,这些症状就这样维持了大半年。 半年后,2018年3月中旬,王磊在妻子再三催促下完成员工体检。结果显示“肿瘤标记物CEA异常升高”。这位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研究的专家立刻有了不好的预感,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胰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到肝脏。 因为隐藏深、死亡率高,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 这一年,他49岁。而这个检查结果出来的时候,王磊当时还在手术台上帮病人做手术。 得知病情的那一刻,王磊坦言,无力感在蔓延。但未真正倒下前,每一天活着的意义仍需由自己主宰。 “没办法延伸生命长度,能增加厚度,也不枉在这世界来一回。”“我非常庆幸,前面的几十年,我的身体没有拖过后腿,我一直精力充沛地做着喜欢的工作。人生就是一个旅程,早一天或是晚一天,都要下这趟车,每个人都难以逃脱,我只是早一天下车而已。” “如果不治疗,生命一两个月可能就会结束,即使积极采取治疗,可能也只能撑个两三年。”王磊深知这一点。 2018年4月,王磊接受了10多个小时的手术,上腹腔空了近半。他主动参与了手术方案的设计,希望搏一下,把肿瘤切得更干净。“做手术的时候,我完全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第二天醒不过来,我可以接受。” 为此,在与癌症作战的这一年多时间里,王磊尝试了各类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生物免疫治疗等。王磊的妻子和治疗团队在国内外搜寻治疗方案,有的方法,全球可能只有一两个成功案例,治疗团队也会想办法找来尝试,摸索药物的剂量,“只要有1%的希望,我就尽100%的努力。” 2019年5月28日《健康时报》刊发《肿瘤专家成为癌症患者后》,记录王磊教授患癌后的心路历程 治疗过程中,王磊承受了40多年来从未曾承受的痛苦,有时痛到彻夜难眠。由于不能正常进食,他80%的营养都靠输液来维持,原本高大健壮的身体变得瘦削。 身患绝症,始终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工作虽然身患绝症,但王磊始终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工作。 术后两个月,在第54届芝加哥美国临床肿瘤大会,王磊教授作为主创团队成员代表,向来自世界近万名肿瘤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作消化道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这项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对照研究,对世界各国晚期直肠癌治疗指南有重要的价值 2018年6月5日,王磊教授在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作口头报告 这时候,很多人还不知道,王磊罹患胰腺癌,刚做完大手术两个月。历经化疗,脱发严重。为了在ASCO上顺利发言,他在酒店的床上躺了10多个小时。 2018年7月,他重新回到诊室,虽然医院限定他每次出诊1小时,但他经常从上午9点看到11点多。最开始,几乎每周二上午他会放出15个专家号。后来因为身体日渐虚弱,号源才改为10个。此时的王磊,拥有“双面”角色——肿瘤医生和肿瘤患者。 王磊生病后仍然坚持给患者病人看诊 在患癌一年后,2019年3月,王磊与其团队的《结直肠癌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在广东科技奖的初审会上,他向评审专家阐述放射性肠炎的创新性治疗研究成果。 在癌症面前,王磊用钢铁般的意志做出选择:活好每一天,为医学和国家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因此,这一年多来,王磊没有停下科研和工作的脚步,门诊、学术会议、授课,只要身体允许,依然会上关键的手术…… 抗癌15月,他从未停歇。 在广东科技奖初审第一次答辩的前一天,王磊因为病情反复,还在吸氧和抢救,下床都成问题。但隔天,他还是坚持到场。 领奖那天,王磊状态很好,非常高兴,“这些研究和病人的生死息息相关,对临床医生来说更有意义,更欣慰。虽然现在身体很虚弱,但有时候做梦,都还想继续研究下去。” 为何已是癌症晚期患者,仍然要如此奋力付出? “如果一个人对于即将发生的事情无法接受,只会令自己和身边的人很痛苦。”王磊回答,人生如旅途,他已准备好做那个提前了一点下车的旅客,尽管最后面临的可能是坏结果,但是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如常地工作让他感受到生命依旧丰盈。 2015年,王磊教授参加医院职工拔河比赛 接受姑息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个月,王磊抗争了15个月。对于从未停歇的他来说, 这一次也许真的累了。 |
|
来自: 新民中街 > 《解剖、炎症等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