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博大起脱型:有些人被公认为艺术大师,或是富有创造性的文武全材的艺术家,博大精深,不宗一脉,但他们一生始终没有以某某流派自相标榜,人们也没有因为他们未形成系列的流派而不承认他们是艺术大师。肖长华和李少春是这一类型的代表人物。如果把流派比作具体的溪沼江河,那么肖长华的艺术则是汪洋宏肆的大海,或深不可测的渊潭,人们无法以某一种艺术手段(如唱腔)作为流派特征来概括或标定肖长华的艺术成就。要想繁荣发展京剧,实在应该多有几位像肖长华这样的艺术家,肖长华对于京剧艺术的推动作用,从宏观的角度来考察,超过了任何一个重要流派所起的作用。杨小楼和梅兰芳对于京剧事业的巨大贡献,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杨派和梅派的影响范围,而在于他们为京剧表演艺术开拓了一条广阔的新路。 李少春的艺术创作道路也是值得深思的。一般人的评价,认为:李少春文学余派,武宗杨派,因此堪称文武全材。但由于他的艺术个性不够鲜明,所以终其身未冠以“李派”头衔。我汄为这种说法不够全面,首先,不冠以李派丝毫无损于他的艺术成就。如果我们全面考察一下李少春毕生的艺术实践,就必须承认,他不仅唱念做打的功夫均极精湛,各有特色(其实他的文戏除极少几出外,已非余派规范;武戏学杨也只取其神韵风度,并非步趋杨路),更主要的是他所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都是具有鲜明性格的“这一个”,而他用来塑造“这一个”艺术形象的技巧手段,又是丰富多变,互不雷同,因此可以说,李少春的“个性 化”的艺术特征,已经融入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的艺术个性之中,这样,反而无法明确地举出什么是李少春本人独具的所谓流派特征了。有些演员只在唱腔或念白(语音或吐宇方法)上有些个人特色,由于单一、具体.就很容易被人指认为某某派,但京剧是综合性很强的舞台艺术,严格地讲,只有一个单项的艺术手段具有特色,还是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的。李少春几乎每一出戏都精采,扮演的毎个角色都不愧是鲜明卓立的艺术形象,有了这样的艺术成就和如此深远的艺术影响,即使不标明某某流派,又有什么损失呢? 从以上几个类型的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可以说明:开创流派是推动京剧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继承流派是必要的,但只继承而不发展,对于繁荣京剧艺术却并无显著效益。再早的不说,即从近六七十年的京剧历史来看,在那些影响较广的“大户”流派以外,实际还有更多的颇具光彩的艺术风格。以旦行而论,与四大名旦同时或稍晚的名家,就有徐碧云、黄桂秋、小杨月楼、冯子和、林颦卿、朱琴心、王芸芳、黄玉轔、芙蓉草、于连泉等等,他们的艺术风格都不属于四大名旦的范畴之内。这里面当然有个艺术竞争的问题,但竞争的结果,旦行完全成了梅、程、尚、荀四大流派的一统天下,却未必就是好事。百花齐放永远是发展艺术事业的准则。一枝独秀或少数的几枝疏放,都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那样,京剧不可能获得真正的繁荣。 京剧艺术是浩瀚无涯的海洋,流派艺术只是从各个方面汇聚其中的江河支脉,江河不能代替大海,更不能囊括大海。如果把现有流派的和数,就当作京剧艺术的全貌,不仅是偏狭的,也是错误的。继承学习某一流派,与继承学习完整的京剧艺术不能等量齐观,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或说是两个不同的层次。继承学习流派艺术只是继承学习整个京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说是其中的一个步骤。我个人认为,一个青年演员在开始学戏的时候,不宜于专专学习某一个流派,愈是艺术特色鲜明的流派,愈不适于初学者学习。初学者应该率先广泛地学习他那个行当应知应会的基本功(包括唱念做打),基本程式和基本剧目,这是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基本剧目并不等于是粗糙无生气、无光彩的“大路活”,正相反,有很多打基础的必修剧目恰恰是基功难度大、表演细腻复杂的戏,学会这些戏,才能箅是具备了做一个京剧演员的基本条件。在广泛地学会若干基本剧目,具有一定艺术理解和表现能力以后,才适于开始学习某一具有艺术个性特色的流派剧目。学习流派艺术,我以为应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首先须要了解这一流派的“源头”和形成的“全过程”,了解这一流派的精华、特点以及其不足之处,从本质上、神韵上,从流派的全貌上来理解这一流派的真正价值。必须对这一流派有个清醒的认识和全面估价,才可以进行学习。在开始学习时,一般都须通过形似的细致模拟(类似学习书法时的“描红模子”)的阶段。当然,即使在描模阶段,也不是不动脑筋的死刻模子,任何时候都须要身心手脑井用,在熟习形似的同时,就要理解和熟知其“形”的优长和不足之处,为将来的“脱胎”打下认识上的基础。等到精熟吃透了,亦即可以脱离“描模”的阶段了,譬如学习书法,就应该及时地脱手临摹多种碑帖,开扩视野,锤炼技艺,不能再受原来模拟外在形似的约束,而须通过形似,进一步体味其内涵特点及神韵所在,同时辅以兼收博采,在原来流派的基础上有所变化、发展甚至有所创造。深刻理解、细致模拟、体会神韵,然后有所变化、发展、再创造,是学习和继承流派的必经步骤和全过程。另外,如前所述,毎个流派都有其先天的缺陷或不足之处,俗称“毛病”;凡是毛病都有明显的外部特征,所以最容易査觉辨认,予人以明显印象,当然也最容易记忆模仿,很多青年演员在学习某一流派时,精华没有学透(因为精华都是经过锤炼的结晶,不下苦功夫是学不到手的),毛病却学得酷似维肖,这种买椟还珠甚至东施效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流派艺术的大忌,但现在这种现象并不鲜见。而有些对于某一流派偏爱的人,只以“像不像”为最高标准,即使是学毛病学得很像,也能获得首肯或赞扬,这种现象如果成为欣赏和评论的主流,京剧艺术的发展恐将陷入真正的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