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决定给她五年的婚姻画上句号,问她离婚的原因,她说:'我跟老公在一起,感觉对未来完全没有任何值得期待的目标,这五年的生活中,除了有好多遗憾外,我们几乎没有创造过任何值得回忆的画面,我不希望我的未来也同样充满遗憾。' 再细问下去,就发现她和老公没有共同的爱好,生活当中并没有互相陪伴的场景,无论是见朋友、看电影、逛街、旅游,老公都不陪同。对于未来的规划,例如准备什么时候要孩子,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些话题也没有任何讨论和共识。 · 婚姻就是办企业,需要确定共同愿景,双方都需要为之努力 薛兆丰教授在奇葩说第五季中,作为冷静与睿智的担当,认为结婚就是办家族企业,签的是一张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双方一起拿自己的资源办企业。 既然把婚姻比作是办企业,那婚姻当中的双方则是企业合伙人,无论男女都需要对这个'企业'负责,它未来如何发展、发展的目标、发展过程中有怎样的规则和文化,都需要双方共同讨论、共同协商的。 这个讨论过程,就相当于创业合伙人共同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和文化后,在未来漫长的一辈子的时间内,婚姻双方都需要为了这个共同的约定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这就是一个家庭所需要的共同愿景。 · 什么是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回答'我们想要创造什么?'如果说个人愿景是人们在自己头脑里的图景和画面,那么共同愿景则是一个家庭、一个团队或者整个组织中人们内心的图景。 当大家拥有真正的共同愿景时,彼此之间就能够充分相互沟通了,并且被一种共同的热情和抱负凝聚在一起。 '老婆,我准备在3年内努力赚钱买一辆车,等买好车我们就能周末开车去旅行了。' '好啊!那我每个月也少花1000元买衣服,我们从下个月就开始存钱。' 你看,共同愿景指引着婚姻双方都为之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而在组织当中,共同愿景不是企业发展目标或组织的绩效考核指标,它是更崇高的、打造组织共同努力的长期激励氛围。 例如阿里巴巴在创立之初,就有三个共同愿景: 1. 未来有一天能够跻身世界十大网站; 2.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服务小企业; 3. 成为一家百年老店。 这样的共同愿景并不是财务数字,而是改变世界一般的梦想和抱负,所以无论企业如何发展,都能够企业都能持续改善,共同愿景也能保持其长期的价值。 · 企业更需要共同愿景,才能吸引和凝聚不同背景的员工为之努力 同样的,企业也需要共同愿景,才能凝聚公司上下全员。在华为创业史上,最艰难的当前,美国制裁华为的举措反而激发了华为公司内部18万员工的拼死相救的精神,拼死救客户、拼死救战友,拼死救公司。 5月23日,华为心声社区官微发布一篇题为《我们.华为人》的帖子,很多员工讲述着他们身上的故事,诉说着每个华为人心中的最真实声音。风暴中的华为不凝聚了18万企业员工,还引发了一系列中华民族拥护国货的民族之情。 华为员工为什么愿意艰苦奋斗?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企管学家,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为首席管理科学家黄卫伟将原因和意义归纳为三个层面: 1. 员工所处的事业的意义:华为的使命是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为客户创造价值。这个使命是极具挑战性,也非常有意义。 2. 公司的追求:华为要成为时间ICT产业的领导者,成为一家持续成长的伟大的公司。这种远大追求赋予了员工奋斗的意义。 3. 员工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家人对他的期望出发,以及自己对自己成长要求出发。在这样的企业中,华为员工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像华为这样的企业文化和使命,就通过这一个共同愿景,让每个华为人在内心形成愿力,一种由难忘的影响力所产生的愿力。这个愿力振奋精神、焕发生气、扩张激情,激励着18万不同背景的华为人,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18万个单独个体变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 如何才能培育出这样长期的承诺、奉献和为之付出行动的共同愿景?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他的管理经典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有以下建议: 1、 激励个人愿景 共同愿景是从个人愿景中结晶浮现出来的,只有这样,共同愿景才能产生出力量,培育出奉献精神和承诺投入的行为。 男女朋友在相处当中,常常会问对方:'你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这句话就是在询问个人愿景。当两人发现彼此对未来的期望是一致时,两人就能产生更多对未来的期望,并能带来勇气和热情,去共同创造彼此想要一起过的生活。 而在组织当中,个人愿景包括家庭方面、组织方面、社区方面,甚至整个世界,它是个人的价值、愿望和志向。当激发组织成员表达和分享各自的愿景时,能够迸发出更多的远见和想象力。 当然,在描绘个人愿景时,无论是情侣关系还是团队关系,都会有个人愿景彼此之间背道而驰的情况。此时,便需要成员双方辨别和思考,是否要继续跟对方继续携手下去,或者求同存异找到双方都能达成统一的愿景,形成共同愿景。 2、 从个人愿景到共同愿景 个人愿景如何整合成共同愿景呢?团队成员需要集合在一起,与其他人分享自己心中对组织的最佳图像,这个愿景描绘的过程就是每个人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方法,看更大的共同愿景。一旦形成了共同愿景,每个人就能分担对整体的责任,而不只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在讲述个人愿景时,大家说的可能是'我的愿景',而现在有了共同愿景,它既是'我的愿景',同时也是'我们的愿景'。此时,在彼此的脑海里,这个愿景变得更有活力、更真实。大家真切感受到它能够被实现,并且大家有了合作伙伴,为了这个愿景,共同承担,为实现大局目标去执行任务和工作。 当然,一个大于5人的团队要讨论和确认共同愿景,远远比情侣之间亲密关系要艰难。而很多企业或团队中,员工在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也未达到每个人都有极高的风险精神和承诺投入的态度和行为。 通常情况下,团队成员对愿景的态度有七种: 1. 承诺投入:想要、志愿实现愿景;创建任何必要的'法则'(框架)。承诺投入的状态,往往可以在创始人团队中看到,例如华为从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HAX交换机开始发家,但为了能够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任正非从华中科技大学挖来牛人郭平、郑宝用、聂建林,做出了自主研发的交换机HJD-48。 2002年刚成立两年的百度也为了在技术上超越谷歌,也开展了9个月的'闪电计划',让百度引擎在技术上全面与Google抗衡,部分指标还要领先Google。就是靠着对中文搜索引擎的信念、激情,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相信自己能够把百度搜索引擎做好。 2. 报名加入:想要、志愿在'法则的内在精神'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 报名加入是认可共同愿景,并希望能够加入成为团队的一员,共同实现共同愿景,因此这种状态下,就能够在愿景和目标的指引下,积极主动地工作。 承诺投入和报名加入的人,都是心中有愿景,并想要实现愿景,他们会对愿景深入分享,并付诸高度渴望的投入。 3. 真心顺从:看清了愿景的好处,会做任何分配做的事,而且会多做;遵守'法则的严格字义',是'好兵'。 顺从者接受愿景,并愿意遵守已定的规则和完成分内的工作。这也是大部分企业员工对待工作的状态。也是大部分企业希望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 4. 形式顺从:大体看清了愿景的好处,会做分配做的事,但不会多做;是'还不错的兵'。 5. 勉强顺从:看不清愿景的好处,不过还不想为它丢掉饭碗;分配做的事,不得不做,做的差不多就行;还明确表明:他并不是真心合作。 6. 不顺从:看不清愿景的好处,不愿做分配的事;并表达'我不做这个,你不能强迫我做'。 7. 冷漠:既不反对,也不赞成愿景;没兴趣,没干劲;挂在嘴边的话是'到下班时间了吧?' 相信大部分团队成员,对团队的愿景的态度都在这七种当中呈现抛物线分布。两端的承诺投入和冷漠都是最少的,数量最多的是形式服从。 如果你是团队管理者,可以将自己的团队成员对标以上七种态度,也许就能找到为何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度达不到你的要求的原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