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撸过蜗牛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transpacificm 2019-06-25

“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从小生活在北京胡同中的我,刚刚下完雨,就约上几个小朋友一起到墙上找“水牛”。大大小小的“水牛”爬满整个墙面,我们一个劲儿地碰它们的大“犄角”,缩起来又伸出来。老实的蜗牛无从反抗,只能被我们调戏着。

“先出犄角后出头~”这一幕是很多人的童年回忆。图片:张小蜂

这些“水牛”有着扁扁的、圆圆的、灰色的壳,壳上还有暗红色的色带。一直以来,我只知道这些“水牛”是蜗牛,后来翻图鉴才知道它们的名字——条华蜗牛Cathaica fasciola)。

典型的中国“牛”

在分类上,条华蜗牛隶属于坚螺科(Camaenidae)巴蜗牛亚科(Bradybaeninae)华蜗牛属(Cathaica)。属名Cathaica源于Cathay,意为“契丹”,是中世纪欧洲国家对中国,特别是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的称呼。

条华蜗牛是中国北方常见的蜗牛。图片:张小蜂

华蜗牛属确实和中国关系密切,许多华蜗牛属的种类是我国特有的,我国也是华蜗牛属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条华蜗牛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东北至辽宁,西北至甘肃、四川,东南延伸到湖北等地,西南可至云南。它的外壳上有一条红褐色的色带,环绕螺壳,这也是它名字的来源。

条华蜗牛是北方城市最容易见到的蜗牛,每逢雨后它们便出来活动,绿篱、墙角、砖缝间都能找到条华蜗牛的踪迹。南方的朋友最容易见到的则是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

灰巴蜗牛。图片:sunnetchan / inaturalist

补钙靠吃墙

不同于我们常吃的田螺、海螺等,条华蜗牛是一种适应陆地生活的腹足类软体动物,它依靠细长的腹足“行走”,腹足上具有足腺,可以分泌出无色的黏液,这些黏液可以起到润滑的作用,所以把它拿在手上爬的时候,常常搞得一手黏糊糊的无色透明液体。这些无色透明的黏液干燥之后,就变成能够反光的透明或白色膜质,也是蜗牛在此处活动时留下的证据。

陆生蜗牛壳的结构图。图片:橡树先生

虽然条华蜗牛非常适应陆地生活,但在干燥的环境中它们很容易丢失身体的水分而死亡。所以,如果想观察活的条华蜗牛活动,可以选择雨后,以及凉爽潮湿的夜晚,这种时候是蜗牛们集中出来活动的时间。除了有丰富植被的地方,有时候在什么也不长的水泥墙上,也会聚集着一群条华蜗牛。这是因为它们需要丰富的碳酸钙来帮助形成贝壳,而人为制造的水泥材料,恰恰给它们提供了丰富的碳酸钙来源。

在非活动时间,常常看到条华蜗牛贴在树干的缝隙或墙壁上,轻轻把它抠下来,会发现它的壳口有一层白白的物质,这是它的膜厣[yǎn]。“厣”是螺壳开口的盖子,田螺的厣很坚硬,像大门一样保护着它,但蜗牛的厣很薄。所以在不适宜活动的天气里,蜗牛会分泌黏液将自己的壳口封住,保证自身的水分不会轻易丢失。

蜗牛壳厣。图片:张小蜂

另外,条华蜗牛最大的特点是两对“犄角”,小时候我以为长长的是它的触角,短短的是它的眼睛。实际上,这两对“犄角”都是它的触角,长的那对叫眼触角,顶部长有眼睛,而短的那对则称之为唇触角,这是陆生肺螺类(蜗牛和蛞蝓)才有的特征。

蜗牛大餐的烹调方法

包括条华蜗牛在内的陆生贝类,多为杂食性,无论是腐烂的树叶还是刚刚长出的嫩芽绿叶,都是它们可口的食物,蜗牛数量过多的时候,会对当地的农业、林业造成一定危害。不过,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自然界里的捕食者能够控制蜗牛们的数量。而行动缓慢的蜗牛遇到敌害时,一般只能缩回壳内,并分泌大量的黏液来恐吓敌人。

比较有名的蜗牛捕食者,有科(Carabidae)的甲虫,它会把口器从蜗牛的壳口探进,牢牢咬住蜗牛的肉体,享受蜗牛大餐。

取食蜗牛的步甲。图片:Emanuele Biggi / FLPA / Minden Pictures

日历娘の小知识

日本人很早就注意到步甲捕食蜗牛的现象,精灵宝可梦“盖盖虫”和“小嘴蜗”,就是根据此设计。这两只宝可梦拥有非常特殊的进化方式。将盖盖虫和小嘴蜗交换,小嘴蜗会失去蜗牛的外壳变为“敏捷虫”,而盖盖虫得到蜗牛壳成为“骑士蜗牛”。这实际上是模拟步甲咬住蜗牛的姿态,这时的步甲仿佛戴着一顶蜗牛帽子,十分滑稽。所以骑士蜗牛并不是蜗牛,而是一只戴着蜗牛壳的步甲。

小嘴蜗和盖盖虫的奇特进化方式。或者应该称之为“变态”?图片:精灵宝可梦

另外一类捕食蜗牛的动物更加奇特:萤火虫。萤火虫会用上颚刺蜗牛,分泌毒素将它麻痹或杀死,然后把消化酶注入到蜗牛体内,把它变成一锅“蜗牛汤”。

取食蜗牛的萤火虫幼虫。图片:Kazuo Minato / Natural Production / Minden Pictures

像蜗牛一样慢下来

蜗牛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们的外壳可以记录漫长时间里的环境变迁。由于陆生贝类的壳比较容易保存,在各个时期的地层中都能找到陆生贝类化石。所以,陆生贝壳的化石,比如第四纪黄土地层里大量的蜗牛壳化石,可以作为“指示性动物”,帮助我们究史前的气候环境。蜗牛喜欢暖湿的气候,依据黄土地层中的蜗牛化石的分布,再和现今蜗牛的地理分布等信息结合,我们就可以了解第四纪气候所发生的变化

可惜的是,随着城市不断地发展建设,许多适合小动物栖息的环境变成了沥青地面,或者被种类单一的园艺植物覆盖。还有杀虫剂雪上加霜,蜗牛们的天敌步甲、萤火虫自不必说,就连蜗牛都在城市里的许多地方觅不到踪迹

条华蜗牛。图片:郑洋

行动缓慢的蜗牛是非常合适的自然观察对象,也是我孩童时代最重要的记忆之一。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是不是应该像蜗牛一样放慢速度,多留意自己身边的自然呢?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5年第177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张小蜂。

日历娘の广告时间

前阵子给大家推荐了一本TASCHEN出版的《人体解剖图谱》,本以为内容过于硬核小众,哪知刚一开卖就几乎被抢空!

©TASCHEN

你们感受一下这种古典主义硬核画作。

©TASCHEN

《人体解剖图谱》成书于19世纪中叶,现在由德国TASCHEN出版社复刻。

3000多张精细插图,以极富艺术性的形式重见天日。

©TASCHEN

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J.M.布尔热里和他的伙伴N.H.雅各布耗时20年,绘制了3000多张插图,完成了这本覆盖人体各个角落的解剖图谱。

©TASCHEN

从骨骼到肌肉,再到器官,这种“一刀切开,看个究竟”的图谱实在令人着迷。

作者不但要对人体生理构造有着细致入微的洞察,还要具备画家级别的手绘水平

©TASCHEN

©TASCHEN

收录3000多张精美插图的《人体解剖图谱》

原价 198元 

果壳商店限时5折,仅售99元

戳下图开抢

©TASCH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