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文化理想:化成天下 如梁启超所言:中国人自有文化以来,始终未尝认国家为人类最高团体。其政治论常以全人类为其对象,故目的在平天下,而国家不过与家族同为组成 “天下 ”之一阶段。 春秋战国时代,群雄遍起,皆以逐鹿中原、制霸天下为最高目的;百家争鸣,皆以平天下为最高理想。这样的文化理想不知影响了历代多少贤达,其文化气象与格局亦非寻常可比。 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一文化理想,并非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可以拾级而上的大道。《大学》“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是中国人 “行道于天下”的基本步骤。 显然,古人悟得的大道之所在,即所谓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可以说,人,正是中华文化天下观的立根之本。《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人正是居天地之间的关键所在。抓住了这个关键,也就把握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奥义,抓住了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核心要素。 三大核心理念 古人治国平天下的丰富理念及其哲理,于今天的全球治理或多或少皆有裨益。其中有以下三大核心理念,尤其有借鉴意义。 天下为公 古人关于以 “公”治天下的思想甚多。 如《国语》曰,“夫正,德之道也 ”,讲的是 “公”的理念源泉与施行方法。《荀子》云,“兴天下之同利,除天下之同害,而天下归之也 ”,讲的是以公治世的理念。 《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讲的是以公行王道的法则。《管子》云,“私者,乱天下者也 ”“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以法制行之,如天地之无私也 ”,讲的是以 “法”实现公道无私的路径。 凡此,皆可谓极言 “公”之于治天下的极端重要性。 仁者爱人 孟子坚信 “仁者无敌于天下 ”,他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儒家言道论政,都建基于“仁”。《论语》中有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比较),可谓仁之方也已”。 从这些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中华文化把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心、同类意识、爱类观念等,视为 “仁”的基石,一切以此为出发点,又一切可以推己及人、及国、及天下、及全人类。 由“仁”这一元概念,古人推衍出诸多修齐治平之道与术,进而相信必能实现自己的最高文化理想。 正如钱穆在《民族与文化》一书中所言:若使仁心大明,仁道大行,便达大同太平、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之境界。 协和万邦 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基石,是天下观的一个核心观念,是古人关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处之道。 这一理念体现于宇宙即是 “天人合一 ”“和者也,天下之达道也 ”; 体现于国际,即是 “协和万邦 ”“和恒四方民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 ”“国虽大,好战必亡 ”;体现于社会,即是 “和而不同 ”“讲信修睦 ”; 体现于人际,即是 “人心和善 ”“和为贵 ”“与人为善 ”;体现于自然则是 “和实生物 ”“和乃生,不和不生 ”。 来源丨《叩问初心——正风反腐鉴古论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