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闫敬霞获奖课例《拿来主义》

 老刘tdrhg 2019-06-25
2014“全国各省市高中语文获奖课例赏鉴”专辑约稿——拿来主义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4年7—8期合刊)

      2013年11月3日至7日《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与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江苏省扬州中学联合主办第四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该课获得了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洗尽铅华 回归本真

——评闫敬霞获奖课例《拿来主义》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茹清平

     尽管闫敬霞老师曾获得深圳市高中语文现场教学大赛特等奖,但参加全国性大赛能否获奖不少老师还是心存疑问的。一是《拿来主义》太难,学生不一定喜欢。二是赛前“准备不足”,无精美课件,也无令人折服的教学流程。三是教法“太大胆”。先让学生预习质疑,然后整合学生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怎么办?问题刁钻古怪怎么办?老师无法操控的因素很多。比赛揭晓,闫敬霞老师执教的《拿来主义》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品读闫敬霞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不难发现,这节课洗尽铅华,回归本真,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散发着语文独特的芳香。

回归教学的本真

     回归教学本真体现在教学中始终“以生为本”“以学为本”“关注学生的需要”。参加全国性教学大赛,她备课的重点不是放在预设自己的教学流程,而是放在研究学生,预测学情。课前预习,她要求学生就文章的结构、语言、观点等提出问题,然后把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分类整合。课堂上,她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引领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实践,并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即时进行教学调控,真正实现“用教材教”“以学定教”。

回归语文的本真

     回归语文的本真,即把语文当语文来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通俗地讲,即从语言入手,通过字、词、句、段、篇的品味,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提升语文的素养。纵观闫老师这节课,她传承了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优秀经验,切合语文学习的规律。

     重视“读”。读的要求有别。预习时默读:整体感知,提出问题。重点段落朗读:理解文意,概括大意。关键句子品读:咀嚼语言,感受差异。运用了反语的句子带着表情读:读出讽刺意味,读出情感。读的方式多样。有浏览,有朗读;有全班齐读,有个体朗读;有学生研读,有老师范读。通过“读”引导学生触摸语言,感受语言,研究语言,披文入情,把握主旨。

     重视“写”。检查预习时,先听写字词,这在中学观摩课上实属罕见。但从检测结果看,不少学生将“残羹冷炙”、“吝啬”中的“羹”和“吝”写错,表明这一做法不仅必要,而且重要。课文上完后,让学生以“鲁迅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促进读写结合,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重视“品”。不仅品文题,品词语,还品语句。如,“总之,我们要拿来”,通过词语的重读,辨析作者强调的重点。更为精彩的是,引导学生品标点符号。如,研究第九段中的分号和句号,让学生从这一段的标点设置与第十段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之间的对应关系,揣摩标点符号在彰显行文思路方面的作用。汉语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一词一句之间,这节课正是通过斟词酌句,甚至标点符号,让学生领悟到文字背后深藏着的大智慧,感受到鲁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思想。

回归杂文教学的本真

     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着强大的理性力量,文笔犀利、幽默幽默、睿智、深刻。如何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魅力?闫敬霞老师从杂文兼有“议论性”“形象性”的特点出发,因体而教,从两个维度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出了杂文的特点。

     抓文脉,品“理趣”:分析说了什么理,按怎样的逻辑顺序来说理。问题链为: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怎样“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抓语言,品“文趣”:研究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方式来说理。侧重研究文中的比喻论证(“大宅子”“烟灯烟枪”等),褒词贬用(“丰富”“大度”等),遣词准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标点符号传情达意,杂文的语言特点等。

     这节课还特别注重思维训练。在学生困惑处点拨。如,针对学生“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之疑惑,老师巧设一连串问题为学生铺路搭桥:“第一段写的是什么?”“跟标题有什么关系?”“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等等。在学生无疑处生疑。如,“总之我们要拿来——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为什么?”在疑问解决后追问。如,“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在文本解读后拓展。如,“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为什么?”……

     总之,闫敬霞老师这节课,看似简单、平实,其实是对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也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拿来主义》教学实录

 执教老师: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闫敬霞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

师:我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请拿出纸和笔,听写生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

自诩、残羹冷炙、冠冕、吝啬、孱头、国粹

(课件显示答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订正,其他同学互评。“羹”“吝”错的比较多。)

师(点评):“羹”是会意字,由“羊”和“美”组成,意为美味的肉汤。“吝”字要注意写法。

师:(检查第二个预习作业)请大家用课文中的语言为“拿来主义”下一个定义。(三位学生回答,学生、老师点评。)

师:(教师用课件分别展示八个组所提出来的问题)课前预习时,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选取其中一些最有代表性的问题来讨论。有五个组的同学都对文章的开篇提出了质疑:文章的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作者开篇没有写“拿来主义”?为什么不开门见山?请大家看文章的第一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生: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生:“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

师:请大家思考,作者在第一段列举了“送去主义”的例子、形式、现象,这跟标题“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并小声表达观点)

生:我的理解是为下文做铺垫。

师:这是怎样的行文结构?

生:先破后立。

师:很好。(板书:破、立)

师:在跟大家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请大家看着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大家看看第三段写了什么?(学生朗读第三段)

师:我觉得这个同学的音色非常美,我们掌声鼓励一下。(生鼓掌)

师:第三段写了什么呢?

生:还在写“送去”。

师:我有个疑问,第二段已经否定了“送去主义”,且第二段已经正面提出了“拿来”的观点,为什么第三段又写“送去”?跟第一段有什么区别?请大家思考一下。

(学生小声讨论)

生:在讨论为什么不能只“送去”。

生:“送去主义”会使得我们的后代一无所有。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谈“送去主义”?

生:后果。

师:第三段是不是第一段的简单重复?

生:不是,第一段主要写“送去主义”的现象、形式,这一段是写“送去主义”的危害,是对第一段的补充和深化。

师:怎样“拿来”呢?我们一起来齐读第七段。(生集体朗诵)

师:(师用课件继续展示学生的问题)在这里,同学们又有疑问了。陈纤叶同学提问说:为何要写到“大宅子”?大家思考一下。

生:其实我觉得这里的“大宅子”指的是外国的文化。

师:嗯。

生:作者写道,如果是反对这个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污染了,就用一把火烧光,这其实是当时中国的一种极端现象,全盘否定,作者骂这些人是“昏蛋”。羡慕这些旧主人,接受大宅子里的一切,全盘肯定,作者也不赞同,所以说他们是“废物”。作者在这里是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师:是下定义吗?请同学们读一下第八段的第一句话。

生:譬如罢!

师:譬如罢——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我认为是比喻论证。

师:比喻论证,是的,请坐。

大家来看,大宅子,这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是一个比喻。作者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刚才有同学说“大宅子”比喻外来文化,“昏蛋”和“废物”分别指对待外来文化时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的两种人,那么“孱头”指什么?

生:懦弱的人。

师:是。“孱头”“昏蛋”“废物”分别指的是在对待外来文化时,懦弱害怕、全盘否定、全盘肯定三种态度,作者认为这三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

师生合:占有,挑选。

师:对。怎样才是“占有,挑选”?请同学们划出“大宅子”里的各种事物。(学生划线)

师:“大宅子”里有什么?

生: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

师:这四种事物,分别是什么类型?鱼翅是什么类型的?

生:吃的。山珍海味。

师:我们可以给它一个说法,叫做“有益无害”,请大家用这种结构方式把后面的三种也概括出来。鸦片是什么类型?

生:有益有害。

师:烟枪烟灯呢?

生:无害无益。

师:姨太太呢?

生:有害无益。

师:我们请刚才笑得比较灿烂的那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针对这四种不同的类型,作者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生:对于有益无害的鱼翅,作者说“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也就是说,对于外国文化中有益无害的东西,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就是吸收。

师:鱼翅有糟粕吗?(师生笑)

生:没有。

生:所以可以大胆吸收。

师:第二种,有益有害的呢?

生:有益有害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第三种,无益无害的,怎样对待呢?

生:仅仅是留一点观赏。

师:第四种呢?

生:要全盘否定。

师:对。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大宅子里有很多东西,有鱼翅,有鸦片,有烟枪烟灯,有姨太太,那么,怎么对待它们?陈纤叶同学,现在你能不能自己解决你之前提出来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写“拿来主义”却提到了大宅子以及大宅子里面的东西?

陈纤叶:作者提到“大宅子”主要是借此表现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对于有利的东西,我们要吸收,取其精华;对于有害的东西,要去其糟粕;无益无害的,就拿来观赏、作纪念;无益有害的,就完全否定。

师:很好。

师:作者在这里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告诉我们,拿来主义者应该是“占有、挑选”的。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刚才听大家读书的时候,我觉得第一句话的读法值得商榷。“总之,我们要拿来。”这句话有四个词:总之、我们、要、拿来。请问在朗读的时候,应该重读其中的哪一个词?

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分别重读“总之” “我们” “要” “拿来”)

师:大家觉得要重读哪个词才比较合适?

生:重读“拿来”。

师:为什么?

生:标题就是“拿来主义”,重读“拿来”,是要强调突出主题。

师:是的。那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齐读:总之,我们要拿来。(重读“拿来”)

师:在这一段中,大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有同学问“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三者可否调换顺序。(课件展示学生所提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是哪位同学提出来的,能否举手示意我,我想认识一下。

提问题的女生:这是我们整个组的问题。

师:你们是第几组?

生:第三组。

师:好,第三组提出了这个问题。另外还有胡啸、任世业、常惠林、乔璐、杨卓凡五位同学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使用、存放、毁灭”能不能换成“或使用、或毁灭、或存放”,这也是在问顺序问题。

我来自深圳,以前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深圳的同学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提到了第九段的标点。请大家看一下,“鱼翅”这一句,“只不用它来宴大宾”,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分号。

师:“鸦片”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烟枪烟灯”这一句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姨太太”这一句后面是什么标点?

生:句号!

师:深圳的同学问我:老师,这四种难道不是并列关系吗?为什么前面是分号,后面三个是句号?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今天,我想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第三组提出来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顺序问题,看看标点和语序两个问题之间有没有关联,看看扬州中学的同学能不能帮深圳的同学解决这个标点的问题。请同学们静思默想,独立思考。

(学生思考)

师:有想法可以示意我。好,这位女生。(即刚才提出语序问题的同学)我发现同学自己提出来的问题,自己又找到了答案。非常好!

生:我觉得第九段和第十段其实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师:怎么对应的?

生:“鱼翅”和“鸦片”两句之后是句号,“鱼翅”是有益无害,“鸦片”是有益有害,都是可以用来使用的,所以跟第一个“使用”相对应,而“鱼翅”和“鸦片”两者之间是个小小的并列关系;“烟枪和烟灯”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无益无害的,只可以用来存放,所以跟第九段的“或存放”对应。“姨太太”一句后面也是句号,它是有害无益的,就是可以“毁灭”的。三个句号跟下面三个词是分别对应的。所以顺序不能换,标点符号也没有用错。

师:大家对这个解释满不满意?

生合:满意。

师:那能不能有点掌声啊?!

(生鼓掌)

师:所以标点是会说话的,标点符号的问题其实就是文章思路的问题。鲁迅先生写文章如此用心,具体到标点符号,具体到语序,具体到标点和语序的对应,可见其行文的严谨。

师:还有四个组同学对这一段最后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有一些疑问。我还是把问题交还给大家,请大家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生讨论过程略)

师:杂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是散文与论文的联姻,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时又是文艺性的论文,它掺有一定的散文笔法,可以自由、灵活地发表感想、论事说理,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这就是杂文独特的文体特点。

师:杂文不仅在文体结构上独具特色,在语言上也是很有特色的。也有同学提了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显示学生所提的问题: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里的“进步”怎么理解?)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这是反语。

师:很好。“进步”本来是一个什么感情色彩的词?

生:褒义词。

师:这个语境中呢?

生:褒词贬用。

师:这篇文章里还有没有褒词贬用的地方?

生:第三段,“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还有,“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里也是反语,作者表面说只是送出去,见得丰富,显得大度,从后面尼采的那个例子也能看出来,尼采他就说自己是太阳,只想给予别人,不想取得,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发疯了。他意思就是说,这种只送出去的,是不正确的。

师:所以他的丰富和大度是不是真正的丰富和大度?

生:不是的,只是反语。

师:用反语来达到什么效果?

生:讽刺。

师:好,谢谢你。我们班有哪个同学特别擅长于表演?加上体态语言来读一下这个句子。大家推荐一下。

生:刘宇。

师:好,来试一下。

生:(带表情)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全班笑,鼓掌)

生:谢谢大家!

(全班大笑)

师:恩,这位同学不仅读得好,而且很有礼貌。

师范读: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有意思吧!所以大家看看杂文的语言特点,怎么样?

生:特别生动。

师:你用话筒说,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杂文的语言特别的幽默风趣,很生动。

师:幽默、风趣、生动,很好。但它同时也具有深刻的什么效果啊?

生:讽刺效果。

师:讽刺效果,犀利,深刻。杂文就是这样子的,议论性与形象性并存,语言可以形象生动,可以幽默、诙谐,可以讽刺。

师:1934年,鲁迅先生缘事而发,写了《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那么,时代发展到今天,这种“拿来主义”的思想方法是否依然适用呢?我们班张煜翀和梁子鸣同学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为什么?

(师生讨论,有很多精彩发言,略。)

师:鲁迅渐行渐远,但他的思想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资源,他会让我们的思想更加丰盈。所以,今天,在每个青年学生的心里,给鲁迅留一个适当的位置,仍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课后,请大家以“鲁迅的味道”为题,结合学习本文或阅读鲁迅其他文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起立):老师再见。

 

执教感言:让语文课堂丰盈而灵动

——《拿来主义》教学感言

广东省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闫敬霞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不易理解,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大家,并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热情的学习状态,切实提高课堂质效,这是执教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以疑激趣,问题导学

    在前置学习阶段,我给学生印发了“预习导引”,要求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针对文章的行文思路、语言、观点等,自主质疑。之后,我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行文思路类”“语言类”“观点类”,整个课堂便循着学生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学生的问题才是课堂最宝贵的火花,一个会学习的学生,一定是一个会提问的学生。让学生在毫无羁绊的情况下自主质疑,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地、真正地还给学生,以疑激趣,问题导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试想,当学生的问题被展示出来时,这对于提问者来说,是一种怎样的鼓励和肯定呢?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答案、解决问题,整个课堂变成了一场探秘的旅程,学生怎能不兴奋呢?真正的教学艺术,不应该着重于怎样用精心打造的操作程序控制学生,而应该努力为学生的“学”创造条件,营造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共同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围,根据课堂上的学情变化适时调整,并在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时处理得当。这样的课堂,必定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并收获颇丰。

重视语本,回归文本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不花哨,不流俗。公开课、展示课亦然。因此,我在预习阶段就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字词等基础知识。上课伊始,更是用“听写”这一最传统的方式落实字词;在如今的“无纸化”时代,键盘输入正日益取代传统的书写,学生提笔忘字现象日益严重,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一笔一划地书写,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该是教师包办代替,而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通过集体群读、个体朗读、个性化诵读等方式,细读文本,小组讨论,静思默想。我们通过群读探究文章的结构特点,通过个性化诵读体会“进步”“丰富、大度”等词汇的艺术效果,通过辨析“总之,我们要拿来”一句的重读方式来强调文章的论述重心,通过分号、句号等标点和“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一句语序的对应关系来感受文章的严谨性……语文课,就是要研究语言文字,这才是根本,只有抓住了根本,课堂才能高效。

启迪思维,延续经典

    鲁迅的杂文,生动有趣,有着强大的理性力量,它幽默、睿智、深刻,如果我们仅仅把《拿来主义》作为论说文来解剖,无疑是对鲁迅先生文章的极大浪费。而目前,鲁迅先生的文章颇不受中学生欢迎,是不争的事实,学界对鲁迅作品去留问题的讨论便是明证。那么,引导学生从教材中仅存的几篇文章里感受鲁迅的魅力,语文老师,责无旁贷。

    因此,我特别珍惜学生提出的“观点类”问题,“‘拿来主义’的思想方法在今天是否依然适用?”“在现在社会是否仍需‘拿来主义’?”这样的问题都弥足珍贵,我正好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层面深入到思维的层面,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拿来主义”这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并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关照当下的时代。在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如何鉴别“抛来”“送来”的东西,如何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前提下“拿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今天该有怎样的补充和发展,相信,探讨这些问题,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来说,极有价值。

    鲁迅先生渐行渐远,但是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方法,仍然是我们思想成长的重要资源,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鲁迅,延续经典,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给学生留下了“鲁迅的味道”一题,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全面而立体地认识鲁迅,继续丰盈自己的思维世界。

    课堂可以结束,但思考永远不会结束。若语文课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便成功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