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an;本文来源:公众号“她乡悦品TaXiang”(ID:taxiangyuepin)。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中国老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为了这一目标,生活势必会充满奔波、拼搏、竞争…… 从小到大,我作为保送北大的学霸,也被这样的价值观裹挟,一路读到留美化学博士、去世界 500 强做研发、去麦肯锡做咨询……似乎一路向前,奔向美好目标。 其实我时常感到累,感到在外界的推动下生活,我开始问自己和身边的人:人生真的需要这么拼吗?我们真的需要每天奔波忙碌吗?我们真的不能工作与生活两者兼顾吗? 这些年来,身兼数职的我(女儿、妻子、母亲、高管、教授……)渐渐发现,生活是可以自己掌握的,或者说,至少可以向平衡的状态靠拢。 寻找平衡、达到平衡的第一步,是确定你的生活目标。 有人希望成名,有人希望发财,有人专注家庭,有人去大自然探险……这些追求不分高低、对错、好坏、善恶。只要目标明确,就可以决定我们的方向和轨迹、选择和取舍。 我自己认为,来到世上是为了体验和感受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的多姿,酸甜苦辣、高低起伏都尝一尝才算圆满。 一旦明确目标后,我这些年摸索出来的“平衡之道”可以概括为: 首先是忠于目标。想要“多姿多彩”的我,就会多次转行,尽管会放弃原行业、原公司的积累;想要“高低起伏”都尝一尝,就会放手稳定的高薪工作,去尝试自己创业。 其次是忠于原则。想要守护自己的目标,势必要给自己定一些规则,学会说不,学会坚持。 最后是有所取舍。说不、坚持,不是没有代价的。所谓兼顾,无非取舍,那么就要甘于取舍、善于取舍。 我在安排时间、分配精力、管理心态这 3 个方面,都尽力这样做。 时间管理的原则与取舍 1、学会独处 年轻的时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花了很多时间到处玩耍、结交朋友、谈情说爱……潇洒又痛快,可也的确时常感到虚无,自己是谁,自己要什么。 所以二十来岁,在波士顿读博士时,有段时间我刻意闭门自守,读书、看电影、听音乐、做饭、打扫卫生……朋友们好奇地问我怎么不出来玩啦,我说,我要学会跟自己生活。 这样一段时间下来,还真有影响。我内心更加安稳,而且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 现在我也常常对我的孩子们说,要多给自己留点时间,才能更好了解自己、喜欢上自己、懂得自己陪伴自己,因为你自己才是这一辈子最好的朋友。 最终一生的选择与安排,取决于你是谁、你想要什么,如果不能留时间给自己放松、自在、思考,怎么找到答案呢? 2、建立原则 进入职场后,时间分配身不由己。那么,我们要学着建立原则,划清工作的界限,对分外之事可以大胆说“不”。 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前几年,我有个项目涉及全球团队的沟通。中国同事一般比较温和,接受亚洲夜里、美国白天的电话会议。 一连几个月,我总是急急忙忙吃完晚饭,开会直到家人已经沉睡,甚至通宵,第二天早晨还正常去上班。长久下来,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吃不消。 有一天,孩子叫阿姨妈妈,叫我阿姨,这让我如受重击。我下定决心,不怕老板或同事不高兴、不理解,我要把这个情况告诉大家,提出合理的要求,为了我和我在亚洲团队的身心平衡! 我坚持:电话会议要轮流安排在亚洲和美洲的晚上,晚上电话会议长则第二天可以晚进办公室,周五晚上绝对不安排会议。马上有一些人不开心,但这样的安排渐渐成了常态,我也得到了亚洲和美洲同事的理解、支持以及尊敬。 这也让我认识到,我自己是我权益的捍卫者。尤其在职场上,如果我不为自己站出来,不尊重自己的权益,不为自己的权益来呼喊,我会丧失自己,而且会丧失应该得到的尊重。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己给自己尊重,尊重我们的内心和需求。 当然,这样做也常会有代价,也许老板会觉得我对工作不够投入、献身精神不够。这时我觉得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 让他人了解自己面对的困难,给他人机会来帮助你。 我跟不同的老板就此问题有过不少沟通,有些人很理解,会从此主动帮助调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些人不会理解。 我的选择也许会影响我的印象分,甚至影响晋升机会。那么我自问,是否愿意影响快速晋升的机会,得到身心平衡以及和家人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我愿意接受这个代价即可。 话说回来,在故事的另一端,老板的“不理解、不支持”也并非没有代价,同样可能影响他们在职场上的形象与影响力,是否鼓舞人心,团队是否工作更起劲、更忠诚。 3、喘息时刻 我以前总把日程排得过满,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生怕漏掉了什么,生怕浪费了时间,生怕效率不高。 这样的结果是,我总是在赶!赶时间!赶航班!赶下一个会!赶自己的步伐!万一有件事慢了半拍、临时冒出什么事来,整整一天感觉不是上班,是在拼命似的。 我发现,做事的效率和质量反而受到了影响,而且总觉得很累、很乱。后来我强迫自己,在日程表上刻意安排一些短短的、自由的间歇。在会议之间,出去喝杯咖啡、跟同事有个说笑、到陆家嘴开会前在黄浦江边漫步几分钟…… 法国人说,停下来,闻闻玫瑰的花香,慢下来,听听灵魂的自言。片刻虽短,却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质感,给了我喘息充电的机会。每天的日程更有条理、轻松自如,反而提高了我做事的效率。 现在对于我的孩子们,我也习惯给他们留出独立的、空闲的时间。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想象力和独立性,让他们尽情发挥,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找到他们自己。 精力管理的原则与取舍 1、精简物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还随着年龄增长而日渐示弱。我深深感到生活的诱惑太多、需求太多,渐渐成为了自己的负担。于是,家具摆设、衣物、书籍,甚至结交的人、参与的事,我觉得都该简化了。 从前,我对衣服有着狂热的购买欲望,花了不少钱,而且衣服太多,到处都是。着衣时反而经常纠结,因为选择太多,不容易做决定。现在则是能简则简、能精则精。每一件都是必需的,或者真的穿起来舒服的、能带来好心情的。 我家也定了一个断舍离的规矩,凡是两年内可以使用但未用的东西,一律离舍。就这样,环境干净了,内心也变得简单明朗起来,不需要将精力耗费在繁杂的物件管理上。 记得有人说过,家中的东西,要么是必需的,要么是美妙的。我尽可能严格遵守这一法则,所以对于自己创业品牌的选品,我也尽力采用这样的理念。 现在我所有的消费,都是追求更有持续愉悦感的体验,而不是为了品牌、为了面子、为了划算、为了一时冲动,为了即刻满足。 其实我去创业后,放弃高薪岗位,收入一下子降下来很多,刚开始会不适应。有趣的是,我发现断离舍后,消费降低、质量升高,使得收入降低不那么难以接受。 而放弃了高收入、高消费,我得到的是自由。可以做真心热爱的事情,晚间电话会议彻底消失,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自己可控。对我来说,这些在此时的生活阶段很重要,所以我心甘情愿地做这样的取舍。 2、精简关系 朋友们经常问我,为何不去同学会、不加微信群?我想说,过去的美好其实非常珍惜,只是希望将它留在心底,我想要更加专注于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另外,我们所有人都不得不与一些人打交道,对于那些不喜欢你的人、觉得你对他/她没用的人、不尊重你的人,应当停止与他们的关联。人的精力有限,要花在我喜欢、喜欢我、正能量的人和事上。 2008 年,我生了一场大病,手术之后躺在床上,休养了好几个月,当时我就许诺自己,以后要将精力用在令自己愉悦的人和事上。 我甚至还列了一个清单,写下了那些让自己开心的小事,直到今天我还留着这张清单:安静下来专注聆听音乐而不是把它当作背景音乐,多多去一家自己特别喜欢的意大利餐厅吃饭,与家人一起外出散步…… 每每将自己的精力“浪费”在这些喜欢的事情上,总是能感觉到身心的愉悦和平衡。总之,精简欲望、精简关系、精简生活,把精力花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心态管理的原则与取舍 1、不比较的警钟 世上总会有比我们更漂亮、更聪明、更有钱、更幸运的人。从自己少年时的成绩,到现在孩子的成绩,比较的清单没完没了,永远不给我们安宁与满足。 中国孩子的教育简直是由全社会“共同比较”来推动的,孩子们似乎都必须学钢琴、跳芭蕾、学双语,必须达到社会推崇的标准。 人是社会型的动物,比较是难免的、是本质的、是从小开始的。就连我的小儿子都会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他的同学那样,有一辆豪华的跑车呢。 为了避免过度比较的负面影响,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内心的“提醒”,我问自己: 目前我所有的,是对我而言最好的吗? 如果不够好,我可以努力去把它变成对我而言最好的吗? 我与别人的相对位置,没有关系。 我一旦意识到,跟别人比较的压力影响到生活和情绪了,就会开启一个自己内心的警钟,或者找家人好友提醒。我觉得还蛮有效的。 2、更关注过程 创业后,我觉得过程远比结果重要。 工作二十多年后,想想我这个爱旅行、爱多种文化、爱手工艺、爱品质生活的人,能以发掘和推广手工艺产品为职业,很庆幸。这个慢慢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我和团队尽力了,就可以觉得不负自己了。 将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投入最大的努力,每天专心把每件事做好,而不是纠结圆满的结果 — 这也让每日生活更愉悦、更平衡。 3、不过分完美 我曾是个完美主义者。也许是管理咨询从业者的通病,我对团队的报告都要求改了又改,即使事倍功半。 我也对自己充满自责和猜疑,责备自己没有人家升级得快、懊恼今天的演讲没有发挥好、在非常重要的会议上好像说错了一句话……每天都反复掂量这些“不足之处”。 后来我发现,这样生活太累了,自己累、家人累、周围的人跟着累。生活的目的,不是达到事事十全十美。 现在我更倾向于二八法则,享受从无到有、逐渐变好的过程。 写一个报告,只要足以达到它的目的即可,全不必要达到麦肯锡标准;大型演讲,没有发挥完美,吸取经验,下次更好就行了;房间的打扫,舒适整洁即可,不必要一尘不染……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考验,也是一段旅程,现在的我更懂得珍惜和享受这个旅程。有时候不完美,反而给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实和更丰富的质地。 就好像手工艺品,因为手工制作的特性,每件作品都不完全一样,都使它们拥有格外独特的味道。 总之,不该想的东西,不要去想; 不该纠结的事情,不要纠结; 过去的事情,不要刻意怀念; 将来的事情,不要提前发愁…… 给自己的心态也做个“断舍离”。 尾声 时间很公平,不偏爱任何人。平衡之道,在于了解自己、相信自己,做出选择、做出取舍,最终将你的时间、精力和最珍视的态度,留给你在意的人与事。 我知道自己一天天在向这个平衡靠拢,最后,希望这些 tips 能帮助你:
作者介绍:Lan,北大本科,美国波士顿大学生物化学博士,曾先后在 P&G 宝洁、McKinsey 麦肯锡,DuPont 杜邦等公司任职,主要从事品牌营销战略工作。目前任上海纽约大学商学院兼职教授,同时还是进口手工艺品牌“她乡悦品TaXiang”的创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