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19-06-25

在上一篇文章《浅析罗艺在唐高祖武德后期政治斗争中的立场》中,我分析了罗艺在武德后期李世民与李建成斗争中的立场,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罗艺在这一斗争中,基本采取了中立的态度,并未倾向于任何一方。但是,在武德九年(626)八月李世民即位后,罗艺却开始惴惴不安,并最终在贞观元年(627)正月起兵造反。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罗艺

罗艺为什么会造反呢?本文就详细分析一下。

一、史书记载的罗艺造反原因

史书关于罗艺造反的原因,直接记载了2条。

(一)罗艺在武德年间曾殴打李世民部下,与李世民有嫌隙。

罗艺在武德六年(623)入朝后,曾无故殴打李世民部下,“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旧唐书》罗艺传),因此与李世民产生了嫌隙。李世民即位当皇帝后,罗艺因此而惴惴不安,“太宗即位,……而艺惧不自安”(《旧唐书》罗艺传)。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李世民

应该说,这是罗艺谋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罗艺仅仅因此而谋反,理由并不充分:

首先,因为罗艺殴打李世民部下一事,李渊严厉处罚了罗艺,都把罗艺下了狱,后又释放了,“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旧唐书》罗艺传)。如此看,李渊与罗艺也有嫌隙呀,为何李渊在位期间,罗艺没有异动呢?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李渊

第二,李世民部下之中,与罗艺交好的也不乏其人。李世民的一个铁杆心腹刘师立,就与罗艺私交不错,后来还因为此事受了牵连,“及艺平,宪司穷究党与,师立坐与交通,遂除名”(《旧唐书》刘师立传)。这就说明,罗艺与李世民集团还是有交情的。既然如此,罗艺何必铤而走险呢?

(二)罗艺之妻孟氏怂恿罗艺谋反。

唐高祖武德年间,曹州女子李氏自言能通鬼神,而且会治病,在当时很有名气,李渊听说后,把李氏召到了京师。在京师期间,李氏与罗艺之妻孟氏有了交往。李氏对孟氏说:

妃骨相贵不可言,必当母仪天下。

孟氏又让李氏悄悄的给罗艺看相,李氏说:

妃之贵者,由于王;王贵色发矣,十日间当升大位。

意思是说,孟氏的贵相来自于罗艺,而罗艺的贵相已经显现了,十日之间会当上皇帝。

孟氏相信了,于是也劝说罗艺造反,“孟氏由是遽劝反”(《旧唐书》罗艺传)。

可以说,这也是罗艺造反的一个原因,不过是次要原因。毕竟,造反这种事儿,是高风险的,搞不好是万劫不复的下场。因此,类似这种面相呀、符命呀,谶语呀,之类的东西,都只是起个催化剂的作用,是在此前已经有了足够充分的谋反理由的前提下,用来说服自己或者鼓动他人的。其本身并不能成为罗艺造反的主因。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史书直接记载的罗艺造反的原因,并不特别充分,罗艺仅仅因此而造反,不合逻辑。

于是,有人就开始据此附会一些内容,最常见的就是,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的,他即位后,政局不稳,统治根基不牢,罗艺认为有机可乘,再加上以上史书记载的原因,才起兵造反。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玄武门之变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认为不是。罗艺之所以起兵造反,是因为李世民即位后,主动采取措施对罗艺进行调整和处置,影响到了罗艺的根本利益,罗艺才因此造反的。

二、罗艺造反原因探析

(一)玄武门之变前罗艺的情况

罗艺是隋末群雄之一,我在上一篇文章已经分析过,唐朝对他是不信任的,武德六年(623)刘黑闼起兵被镇压后,唐朝立即同意了罗艺入朝的请求,把罗艺调离了他经营多年的河北,调至京师担任左翊卫大将军。

不过,在李渊时期,唐朝对罗艺的处置并不彻底,直到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即玄武门之变前夕,罗艺仍然担任右武卫大将军,同时,以本官领关中十二军之一的天节军将,镇守泾州。

右武卫大将军,是朝廷十二卫大将军之一,十二卫负责管理唐朝全国府兵;天节军,是李渊设立的关中十二军的一支,关中十二军,管理唐朝在关中的20余万府兵;泾州,位于长安以北,距离长安不过490余里(《旧唐书》地理志)。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泾州

由此可见,玄武门之变前夕的罗艺,仍然在管理数万精兵,并驻扎在距离长安不远的地方。

(二)李世民掌权后对罗艺的调整

武德九年(626)六月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掌握权力。

按照《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即位后,并未采取措施处置罗艺,相反,李世民还在武德九年(626)八月给罗艺加了一个荣誉头衔“开府仪同三司”,这是一个散官,无具体的职事,官品为从一品。

但是,综合对比其他史料可以发现,李世民并不是在保持罗艺其他官职不变的前提下,给罗艺另外加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而是在逐渐削除罗艺实职的同时,给了罗艺这个虚衔。下面,我就对罗艺当时的两个实职右武卫大将军和天节军将分别进行分析:

1、右武卫大将军

武德九年(626)七月,李世民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对十二卫大将军进行了调整,据《资治通鉴》记载:

以秦府护军秦叔宝为左(武)卫大将军,又以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候大将军。

可见,李世民是先在武德九年(626)七月,任命其心腹程知节为右武卫大将军以取代罗艺,又在八月给了罗艺一个开府仪同三司以示抚慰。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程知节

2、天节军将(天节将军)

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的时候,还保留着天节军将的头衔,并仍然驻防泾州。

但是,李世民即位之后,已经开始着手对唐朝的府兵进行整顿,整顿的措施之一,就是撤销关中十二军。关中十二军的军号,自贞观元年(627)之后,几乎没有出现在史书记载之中。

我们通过武德八年(625)复置关中十二军时各军军将在李世民即位之后的任职情况大致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参旗将军窦诞,李世民即位后,“出为梁州都督”(《旧唐书》窦诞传),梁州位于山南道,不在关中,已无法管理关中十二军;

鼓旗将军杨恭仁,“贞观初,拜雍州牧,加左光禄大夫,行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旧唐书》杨恭仁传,其墓志作“武德九年”),扬州位于淮南道,不在关中,已无法管理关中十二军;

玄戈将军李神通,武德九年八月,“拜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旧唐书》李神通传),其原任的左武卫大将军一职由秦叔宝担任,李神通只剩虚衔,无法管理关中十二军;

井钺将军刘弘基,贞观元年(627)因李孝常事件被除名,后改任易州刺史(《旧唐书》刘弘基传),易州位于河北道,不在关中,已无法管理关中十二军;

羽林将军张瑾(后改天纪将军),“帝以其年老,拜冠军将军,优以散秩”(《册府元龟》卷172),张瑾只剩下了冠军将军的虚衔,无法管理关中十二军;

奇官将军长孙顺德,贞观元年(627)因李孝常事件被除名,后改任泽州刺史(《旧唐书》长孙顺德传),泽州位于河东道,不在关中,已无法管理关中十二军;

前任天节将军樊世兴,贞观初,“寻坐事削爵”(《旧唐书》樊世兴传);

招摇将军安修仁,不详;

折威将军杨毛,不详;

原天纪将军王长谐,不详;

平道将军柴绍(后改马三宝),柴绍,贞观初,“出为华州刺史”,马三宝,贞观初,“累除左骁卫大将军”(《旧唐书》柴绍传);

苑游将军钱九陇,“贞观初,出为眉州刺史”(《旧唐书》钱九陇传),眉州位于剑南道,不在关中,已无法管理关中十二军。

可见,原关中十二军的大部分军将,在贞观初年陆续调任它职,或不在关中,或只是虚衔,已无法管理关中十二军,同时,史书又未记载有其他人接任关中十二军军将。可见,李世民即位后,立即着手对关中十二军进行调整。据此判断,贞观元年(627)正月罗艺谋反的时候,关中十二军虽然尚未全部正式撤销,但是,相关的调整措施应该是已经开始执行了。虽然李世民的这一调整是对整个军制的调整,但是,这势必会影响到罗艺的切身利益。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李世民即位后,对罗艺进行了调整,免除了罗艺的右武卫大将军职务,并即将免除罗艺的天节军将职务。我认为,正是由于李世民对罗艺的调整,使得罗艺即将丧失全部实职,影响到罗艺的切身利益,再加上之前提到的史书记载的原因,罗艺因为殴打李世民部下而与李世民结怨,这才导致了罗艺面对李世民的调整而惴惴不安,认为这是李世民对他的报复,认为李世民不会放过他,既然反正都是死,索性铤而走险拼一把。

同时,通过李世民即位之初即对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以看出,当时政局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不稳,恰恰相反,当时李世民的统治是比较稳固的,所以李世民才敢于在即位之初就调整军队。而从调整结果上看,关中十二军整体被撤销,却只有罗艺谋反,而且很快被镇压,其他将领均安然无事,进一步反证了当时李世民对局面的掌控能力之强。

三、罗艺造反过程

(一)罗艺起兵

贞观元年(627)正月辛丑(十七日),罗艺正式起兵,占据泾州造反,“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据泾州反”(《资治通鉴》)。

罗艺造反所依靠的主要是关中十二军之一的天节军,当时唐朝关中府兵共计20余万,按平均推测,天节军兵力当在一二万人之间。

但是,罗艺在起兵时,并没有向其部下如实说明意图,而是采取了欺骗的办法,骗他们说自己奉有密诏,率军入朝,“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旧唐书》罗艺传)。

这就说明,罗艺当时在天节军是没有多少个人威望的,他之所以能够统领天节军,主要是因为有朝廷的任命,一旦失去朝廷任命,罗艺仅凭个人威望,无法驾驭天节军,因此,他不敢公然造反,只能采取欺骗手段。

就这样,罗艺率军自泾州南下,进入豳州。豳州位于泾州与京师之间,距离京师300里。

此时,豳州的治中(即州司马)赵慈皓并不知道罗艺已经造反,他出城谒见罗艺,结果罗艺趁机率军占据了豳州。

这样,罗艺就占领了泾州和豳州,处于长安以北约300里的位置。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罗艺造反形势图

(二)朝廷出兵镇压

罗艺造反的消息传到长安以后,李世民迅速派兵讨伐,他派出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豳州道行军总管,任命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率军讨伐罗艺,“遣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幽州道行军总管,右武侯大将军尉迟敬德为泾州道行军总管以击之”(《册府元龟》卷122)。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长孙无忌

燕郡王罗艺贞观元年(627)谋反始末

尉迟敬德

从李世民的这一安排可以看出,对于罗艺造反,李世民是不怎么在乎的,他派出的两位行军总管,尉迟敬德可以理解,他比较能打,是实际承担征讨罗艺任务的将领;至于长孙无忌,他此前并无明显的军功和军事才能,李世民派他去平叛,历练和积累军功的意图非常明显(当年七月,长孙无忌就升任右仆射)。这充分说明,在李世民看来,罗艺是比较容易平定的。李世民的平叛安排,并不仅仅从军事角度出发,还掺杂了一些政治因素。

同时,由于罗艺是在距离长安比较近的地方造反,难免引起长安人心浮动,李世民还专门安排左骁卫将军刘师立检校右武候大将军,掌控长安形势,以备非常,“罗艺之反也,长安人情骚动,以师立检校右武候大将军,以备非常”(《旧唐书》刘师立传)。

(三)罗艺兵败

从后来的实际情况看,李世民这种已经不怎么在意的安排仍然高看了罗艺。

在得知朝廷出兵征讨的消息后,豳州治中赵慈皓和统军杨岌已经察觉到事情不对了,他们密谋率领豳州当地守军进攻罗艺。事情泄露后,罗艺抓住了赵慈皓,并将其下狱。

杨岌当时率部在城外驻扎,得知出现意外后,马上率领本部兵马进攻豳州城。请注意,当时,罗艺率领他的天节军驻扎在豳州城内,而杨岌仅仅是个军府的统军,他的兵马充其量是一个军府的兵力,不过千余人,而且驻扎在城外。在这种情况下,交战的结果居然是罗艺所部大崩溃,“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旧唐书》罗艺传)。

这充分说明,当时罗艺的天节军也已经得到了朝廷出兵讨伐的消息,知道罗艺是在造反,不愿意跟随罗艺,于是一触即溃。

罗艺丢下老婆孩子,率领数百骑兵逃往突厥。在跑到宁州乌氏驿时,这数百骑兵也不愿跟随,陆续散去,罗艺的随从趁机斩杀罗艺,传首长安,“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旧唐书》罗艺传)。

罗艺之妻孟氏以及那位半仙儿的李氏、还有时任利州都督的罗艺的弟弟罗寿皆被斩杀。朝廷剥夺了罗艺的赐姓,恢复其本姓罗氏。

以上就是罗艺造反的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罗艺造反,整体上是一出闹剧,比武德九年(626)六月庐江王李瑗谋反强点有限。想以此证明李世民即位初期局势不稳,实在是缺乏力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