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诤 海南省海南中学 考古暑期课堂11组学员 十天很长,也很短。很忙碌,也很充实。 我曾站在瑶山祭坛和莫角山上,溯游回五千年前,追寻良渚人的足迹;也曾在保国寺大殿中徘徊,或仰视、或俯察,体味古建筑结构的精巧与神奇。 我曾步入西湖美术馆,那玻璃橱窗里的百件“越地宝藏”无声地诉说着吴越文化的变迁;也曾通过一个小小的手铲,感受华夏大地深藏的厚重和底蕴,在探方中体验田野实践的乐趣。已被发现的遗址和文物,亦或是仍沉眠着的它们,铭刻着这片大地的脉搏。 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丝绸博物馆参观时看到的一句话:“现在海南黎族所使用的织机与七千年前河姆渡人所使用的很相似。”我曾在海南的黎族村落,看到一位老奶奶手指翻飞,熟练地使用着织机。一刹那间,在我的脑海中,那正在织布的黎族妇女形象与河姆渡人的身影重合了。谁又能想到,那一个小小的织机,竟凝聚了七千年的时光。这也许就是考古学的魅力之所在吧,它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也许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也足以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蒙诤(右二)向孙庆伟院长提问 犹记得刘斌所长第一天的教诲:如果将二十五岁作为一代生命的接续,那么我们与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之间,也就隔着两百代人。历史离我们真的遥远吗?我想不尽然。历史亦是现在,而现在终将成为历史,那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怀在积淀、在延续。考古,不正是不断追寻我们的血脉何以如此存在的一种途径吗? 考古,印证文献,发现未知,照应当下。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所发现的历史真相,亦在于它的精神传递,以及它在不同时空下的启示。我们或许可以从古文化中发掘出一些值得我们铭记的精神财富,引领人类的精神走向。这也许就是所谓“终极的人文关怀”吧。而仍然稚嫩的我们,被考古人的精神感染的我们,定会“心向往之”,并不断向上攀登。 这次杭州考古之行,除却对考古有了粗浅的认识,我还收获了许多值得珍藏的友谊、感受到师长如沐春风般的人格魅力。最令我感动的,是主持人选拔那天,我表演完琼剧后大家热烈的掌声。我觉得,能够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和老师面前讲家乡的方言,让大家了解家乡的文化,并得到认可,是一件极其幸福和自豪的事情。 提笔写下这篇感悟时,离暑期课堂结束已有五日。可参观时同学们努力往前挤的身影在我眼中仍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游戏时的欢声笑语仍在耳畔回响。一次次的小组会议,每天晚上的夜聊,不同口音和方言的大杂烩……这一切大家十天里一起贡献的回忆,都将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陪伴,永远铭刻。 这十天之于我,最大的收获便是遇见了许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真正感受到了一种严谨的学习氛围和浓厚的人文气息。它让我不再迷惘,而是更加坚信脚下的路,永怀着心中一份最本真的热爱,向前奔跑。 也许从踏上离开杭城的飞机的那一刻起,我的北大梦又多了一份使我坚定的理由吧。只想再听一堂王恺老师的课,想再和孙院长讨论几个问题,想和洋溢着青春气息,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的你们一起,再次穿上良渚大神的营服,追逐心中的太阳。 明年九月,在博雅塔前、未名湖畔,我们,约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