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在历史上就有那么三个人称得上是“完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一个是曾国藩。而曾国藩又被称之为是“半完人”。 实际上,评判完人的标准主要还是我们对这个人功绩,品德和修养等多方面的考量。但是被称为“完人”的人也并非都没有犯过错,而他所犯的错,他能及时的改正,或者这个错误太小,甚至可以说是为求“大义”或“顾全大局”所犯的“错”。这样讲可能太过抽象,你只需要知道,一个人如果仅靠对错来评判的话,必然是难以评定的,毕竟“对错”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对于一件事来说,有些人认为是错的,也有些人认为是对的。 所以总而言之,只要他能够保证“大义”,并且能够坚定不移的去实施这个“大义”,那么他就能称得上是一个“完人”。而这一点确实是太难太难了。 我们熟悉的孔子,为什么会被称为“完人”呢?难道只是因为他推行的“仁”吗?当然不是,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的道德修养和对世人的影响。他所创办的儒学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所以,人们对他的印象自然是很好的。 再来说王阳明,王阳明被称为完人同样也是他非凡的影响力。这里我们说明一下,影响力的来源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本身的修为和作为。王阳明的很多学说和他的思想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例如最典型的“知行合一”。但是你敢说他没有过“欺骗”、没有犯过错吗?当然不是。如果你仔细看过王阳明的传记你会发现,其实王阳明也不少“骗人”,也犯过不少错,但是为什么我们还称他为“完人”呢?这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大义”了。 最后一个便是“曾国藩”。其实曾国藩在我们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个励精图治的中兴名臣,一生都在治学,都在为国家效力,都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总之,曾国藩就是一个真正的完人。但是你知道吗,曾国藩在翰林院的时候也曾混过日子,也碌碌无为过好长一段时间,为改正这一些而花费了一两年时间。再有,后来的攻打太平军的时候他又是如何做的等等。 但实际上,他依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因为他的《曾国藩家书》写的太好了,他的治国方略也确实独有见解,个人修养更是无所匹及,所以他自然被我们尊崇。 所以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可以大致看出:被称为“完人”的人,除了我们上文所说的要具有“大义”之外,实际上还有一点,那就是“认可度”。 凡是认可度很高的人,基本上地位都不会很差,这其实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也同样很难。汉武帝这么英明神武,被称为“汉武大帝”,但是他能称得上是完人吗?当然不能,首先来说他确实有大义,但是认可度却不怎么高。这一点,看看当时百姓的幸福指数就知道了,而幸福指数怎么看,那就看其生活状况,而生活状况怎么看,那就看能不能吃饱肚子,而看能不能吃饱肚子,就看税赋多少,粮食产量多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