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远征高句丽,真的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伟业吗?或者就只是自己心血来潮时所做的决策吗?其实不然,在这里面还隐藏着历史的必然性。为何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 说起“高句丽”这个国家,大家似乎会感到些许陌生,毕竟它不是存在于中原上的王朝,所以大家对它的了解自然要少一些。但是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前前后后遭到了两朝三位皇帝的征剿,也就是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那这是为何呢? 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高句丽被征讨的原因。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政权,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建国了,并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达到鼎盛。值得一提的是,高句丽和北方那些游牧民族不同的是,它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它拥有着完善的政府组织和非常完备的常备军队。所以其实它和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所以隋朝以来的皇帝们便都将它视为是心腹大患。 但是隋炀帝为了消灭高句丽,却把自己也给搭进去 。他曾经前后三次亲征高句丽,结果反而刺激了国内的农民起义和地方官员叛乱,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也许你会说了,隋炀帝的这一做法简直就是自作自受嘛,这简直就是一件错误的决定。但是,从大的历史角度上看,隋炀帝真的错了吗? 要知道,唐朝建立以后,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亲帅大军远征高句丽,大大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后来高宗继位以后,便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终于彻底消灭了高句丽。那么,隋唐两代皇帝为何都要对高句丽大打出手呢?前面我们已经大致说到了,那就是因为高句丽已经发展成为了东亚地区的强权,又紧挨着华北平原,这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关系结构就好像是大明朝和后金、清朝和葛尔丹一样。 但即使在高句丽灭亡以后,中原王朝面临的主要威胁仍然还是来自于东北。比如契丹人的辽国、女真人的金国,以及满人的大清国,这些都是位于东北的政权。由此见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并不是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当时战略局势逼迫下的结果。 所以我们才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而无节制地利用社会资源,这背后其实还暗藏着历史的必然性。 隋文帝杨坚给杨广留下了一个高效的行政系统,使得他能够轻松的调用社会资源去完成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修建大运河和远征高句丽,正是隋炀帝要必须去完成的历史使命。当然了,我们可以说隋炀帝急于求成,也可以说他贪功冒进,但是如果我们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境和历史大格局来看的话,那么这其中的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而说他“急于求成”的人,基本上也都是事后诸葛亮。毕竟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成者为王,败者贼”。成功了都说是力排众议,失败了就是不听劝告。但是看待历史远不止是看表面上的成与败,而是要看其背后所隐藏的历史原因。 那隋炀帝为何要急于攻取高句丽?难道只是因为所谓的急于求成吗?当然那不是,要知道,当时南北联系并不紧密,南方甚至爆发过叛乱,高句丽的威胁也与日俱增,在这样一个“危急”的时候,隋炀帝难免会产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感觉。所以,当你了解了当时的一定局势以后,你会不会对隋炀帝的这一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呢?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地缘政治上的威胁,这在当时也是必要的战略决策。而对于隋炀帝“急于求成”的指责往往是一种事后诸葛亮。我们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才能深入理解隋炀帝和他所属的时代。所以这就回到了我们文章的开篇,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并不是盲目冲动,这其中实际上是存在着历史的必然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