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武安磁山遗址

 金色年华554 2019-06-25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武安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武安市西南20公里的磁山村东南,南洺河北岸台地上,距太行山东麓约9公里,占地近14万平方米,距今约7300年,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磁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存。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武安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于1972年当地兴修水利时发现。1976年至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2米,一些窖穴深达6-7米。遗址房屋主要为圆形半地穴式的。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动物骨骸、粮食窖藏等。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武安磁山遗址

考古学家在88个灰坑中发现了十余万斤的粮食,专家一开始鉴定为粟,但这一鉴定结果未得到广泛认可。后重新鉴定了标本,发现这些窖穴样品中的粮食中,早期农作物全部是黍,年代距今约10000—8700年前;而粟则在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武安磁山遗址

磁山文化在时代顺序上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有机动联系起来,它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链环,填补了我国这一时期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粟遗物的发现修正了国际专家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的论点,把我国植粟年代上溯了2000年。磁山文化向世人宣告,中国磁山才是粟的发祥地。磁山遗址出土的不同类型陶制品,是我国当时的最早陶器。核桃遗物的出土,打破以往世界公认的核桃是由张骞引自西域的说法。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北篇):武安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出土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遗物6000余件。其中陶盂及陶支架、石磨盘及磨棒堪称磁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磁山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工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成型,绝大部分属于夹砂红褐陶,少部分为泥质红陶,以素面为主,烧成温度在700~930℃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