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男孩离家出走10次:爸妈根本不管我,手机才是他们的孩子

 四月的猴H 2019-06-25

作者 | 顾葱白

不久,南京民警发现一男孩在地铁口独自徘徊了10多分钟。将他领回警务室后,才知道男孩是离家出走。

而男孩出走原因竟然是,父母沉迷玩手机。

在男孩眼里,父母甚至不如民警关心他。

其实这样的新闻已经不算稀奇:

5月31日,一13岁孩子跟父母外出吃饭,可爸妈一直忙于打电话谈生意,孩子负气光脚跑到地铁站游荡;

6月5日凌晨,一12岁男孩蹲在地铁站,称父母离异后爸爸从不回家,于是离家出走试探父亲会不会着急……

很多父母自然地会将孩子离家出走,与「叛逆、不懂事」联系在一起,殊不知这个孩子正在孤独与无力中挣扎,用一次次出走唤起父母的关注。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对1511名儿童问卷调查后发现:

在身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和忽视这四个方面,忽视,对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最大。

对这四大暴力行为进行抑郁预测,结果显示:忽视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的可能性最大。

如果家里足够温暖,孩子怎么会宁愿在外游荡也不待在家里?

别总怪孩子不懂事,他只是在用「闹」和作」求关注。

漠视会造成孩子一生的悲剧

电影《芳华》里的何小萍就是冷暴力的牺牲品。爸爸离家接受改造时她才6岁,处处受继父家排挤冷落。


从小被人冷落的何小萍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所以她宁愿「偷,也不愿开口向室友借军装拍照;

被人猜疑用了海绵胸垫,也只是沉默或怒吼,完全不知道如何辩解;

后来她抢救士兵得了英雄称号,进了英模报告团,但她竟然被这突如其来的荣誉吓疯了。

正如医生所说:白菜在冬天的地里冻久了,一搬进暖和的屋里,就烂了。

何小萍的一生是被冷漠冻坏的一生。哪怕她再努力、再善良,童年隐疾始终在她身上蠢蠢欲动,一触即发。

据统计,70%的家庭都存在冷暴力,55%的儿童都曾受到过冷漠的精神虐待。

可能有人会疑问,没有回应也能算虐待和冷暴力吗?

答案是肯定的。

美国心理学家盖伊·温奇博士在《情绪急救》一书中提到过著名的扔球实验:

A、B、C三人玩互相扔球游戏:A把球扔给B,B扔给C,C再扔回给A。

其中A是受测者,B、C是研究者,而A并不知情。

游戏刚开始,三个人互相扔球非常融洽。但渐渐地,B、C只在他俩中间传球,不再把球给A。

研究者通过核磁成像对A的大脑进行观察,发现A大脑中反应剧烈的区域,与肉体遭到重创的区域非常类似。

A仅仅是在游戏中遇到了小小的冷落,就造成了不亚于肉体痛苦的创伤,更不用说经常被父母冷落的孩子,承受着多大的伤害。

别让关爱只停留在表面

《超级育儿师》曾帮助过一个二胎家庭。5岁的姐姐小米是个很 「难搞的孩子。

从不好好吃饭,要么用手抓,要么钻进桌子底下;

晚上迟迟不睡,缠着大人讲故事做游戏;

跟妹妹抢东西,抢不到就打人;

人人见了小米都头疼,爷爷吃饭时甚至都不想跟她挨着。

家长又是怎么做的呢?

看起来,妈妈很关注小米:陪她睡觉、讲故事,爸爸也总是对小米笑呵呵的。

但为什么她还是又作又闹呢?育儿师点拨后,爸妈才恍然大悟:他们的爱只停在表面,小米的内心感受被忽略太久了。

妈妈回家先给了纳米拥抱,小米只是在旁边看着。妈妈对她说的第一句话就带着责问:今天好好吃饭了吗?」

两个孩子抢玩具时,全家人一边倒地指责小米,要她让着妹妹:爸妈总觉得妹妹小,该被偏爱。可是小米也才5岁啊!

更可怕的是,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小米,爸妈都是以妹妹为标准:

妹妹开心爸妈就说: 「小米真棒,你让妹妹开心了。」

妹妹难过爸妈就说:你不让妹妹,她就会哭的。」

育儿师说:如果我是小米,我简直要疯了。因为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父母本能的爱没了。 」

所以,妈妈决定跟小米深入地谈心,也第一次关注了小米的感受。

妈妈的真情流露让小米的心震动了,她哭着喊了一声妈妈,母女二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孩子有时很聪明,能看透你的一言一行;有时又很「笨」,你必须反复表达有多爱TA,TA才能确定、安心。

电影《狗十三》里,女主李玩的爸爸主动许诺带她去天文展。可那天爸爸却先带她去了饭局。

时间越拖越晚,李玩多次央求爸爸去看展,爸爸在众人面前调侃她:「人的事儿还没弄明白呢,还看天文展?」

李玩忍无可忍,独自跑去天文馆,却发现已经闭馆了。

爸爸表面上关心李玩,实际上不把承诺当作一回事,说轻点儿是敷衍,说重点就是欺骗。

你对孩子爱理不理,就别怪孩子疏离叛逆;

你对孩子言而无信,就别怪孩子撒谎成性。

怎样正确地关注孩子

可能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已经非常关心孩子了,不过要注意用对方式,像过度关注、忽冷忽热,或带有负面情绪地互动都是不合适的。建议父母们注意几点:

多与孩子亲密接触

央视纪录片《婴儿的秘密生活》中说,婴儿眼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大脑也无法将看到的事物整合好,所以婴儿只能感知距身体20厘米以内的范围。而这刚好是母亲哺乳的距离——说明人类天生需要感受母亲的体温、气味和呼吸,获得初临世界的安全感。

有父母为了培养宝宝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哭就让他自己站好,并严肃地说「你要坚强」!其实对于学龄前宝宝,温暖的拥抱和温柔的话语更重要。可以批评孩子,但不要推开孩子。

有些成年人很「高冷」,很可能就是因为童年缺乏与父母的亲密接触。

情感补偿和定立规矩并重

育儿专家张怡筠博士说,孩子哭闹时千万不要说「别管他!让他哭去!」,尤其是对两三岁的孩子,会严重损坏其安全感。要回应孩子的情绪,但不是答应所有要求。

前文中小米母女化解心结后,妈妈跟小米约定必须在九点前独自入睡。开始小米极不适应,反复跑出房间哭闹。

妈妈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妥协,而是不厌其烦地把她抱回房间。最后,小米奇迹般地第一次在九点前睡着了。

妈妈前期做好了情感补偿,再坚决执行约定、绝不心软,才收到良好的效果。

杜绝冷暴力的「代际遗传

对孩子冷暴力的父母,往往也曾是冷暴力的受害者。可怕的是,这种伤害「 遗传

英国心理学著作《天生非此》中有个经典案例。

2000年,英国著名女主播宝拉·耶茨因海洛因吸食过量死于家中,当时她身边是3岁的女儿泰格·莉莉,无人照看。

14年后,宝拉的二女儿皮驰斯被发现死于家中,同样死于海洛因吸食过量。而皮驰斯身边是她11个月大的儿子,无人照看。

皮驰斯从小由保姆养育,与母亲关系生疏。母亲常常对她进行身体和精神暴力,于是皮驰斯也继承了母亲的悲剧。

作者奥利弗·詹姆斯说:如果我们曾遭受精神虐待,就会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而这会决定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它们会顽固地留在我们身体内部,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要摆脱这种轮回的宿命,父母必须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这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但却可以成为好父母。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不仅要培养好孩子,更要与自己斗争、砥砺、和解。遇见更好的自己,才会迎来更好的子女。

- End -

作者:顾葱白,教育心理学专业研习者。用有爱的内心和理性的大脑,探索面向未来的科学教育方式。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