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医升降学说》

 钟家台 2019-06-25

浅谈《中医升降学说》

“升降出入”理论的学习。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来共同进步。

祖国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切活动都靠“升降出入”,即气化的作用,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说明升降出入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

《内经》从自然现象“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联系到人体“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以及“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等,均是以上下升降理论解释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的。

《伤寒论》所论的传经即是出入的精义。

因为正气的出入,是由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循环往复的。

六淫的邪气则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到极点。

这是正气和邪气的盛衰情况,张仲景对升降出入理论有了进一步发挥。

此后,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各有阐述,使之更臻完美。

如《脾胃论》浮沉补泻和所论方剂中,如升、柴、苓、泽,都是在《伤寒论》的启发下,引用葛根、柴胡、五苓之意而设的。

如果病入三阴经不与外气相通,张韶令谓之逆传,赵养葵谓之郁症(证)。

所以,开、阖、枢三者是要旨,若分言之为出入,为升降,合言之总不外乎一“气”而矣。

凡窍横者,皆有出入往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阴升降之气。

因人在气中如鱼在水中,人在气中不见气,如鱼在水中不见水。

除上下九窍外,人体的毛孔都是门户。

《内经》有“气之为充,周而布濩,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害。是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

内陷者,有入而无出,下陷者,有降而无升,上升下降是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

如胃之浊阴不降,则上逆为呕吐,脾之清气不升,则发为耳聋目障或眩晕,脾虚气陷而为下利脱肛;

肾不纳气而有喘息气短;肺失肃降则为咳嗽气逆;

肝失疏泄则为胸胁胀满、抑郁烦燥;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则为心肾不交而心烦、失眠、遗精腰酸。

这些病理变化,均与气机的升降出入失常有关。

我国古代医家,根据升降出入学说,创立引导针灸、药物等各种治疗方法,以调整人的机体,使生理活动正常化。

如药物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之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下泄等作用。临床治病就是利用药物这种作用,以调整下陷或上逆之偏差,祛除在表在里之邪。

祖国医学中的“升降学说”,指导了我们在临床上正确分析病机,认识疾病,处方用药等,我们进一步学习“升降学说”具有一定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