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牤

 天天长弓 2019-06-25

么狂热追捧呢?

这是一本宣扬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书。书中充满了铁与血和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它激励了无数俄国和中国的革命者为民族解放而奋斗。
我少年时是先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读《牛虻》的。因为《钢》中我所景仰的主人公保尔是那么坚忍、那么无保留地崇拜他心目中的《牛虻》主人公亚瑟;于是,爱屋及乌,亚瑟也成了少年的我心目中的英雄。
初恋、政治上的误会和被屈背叛,情殇、身心俱疲、宗教情怀之幻灭且混杂着铁与血;这一切,都发生在那时代哥特式阴郁叆叇的神秘氛围下。这情节,本身就具备了跟青春有关的几乎所有作料。
青春,在任何年月都循着天性挣扎着向上伸展。那时代年轻人的思想也透过这些西方的作品借着革命英雄主义的大旗在悄悄携带着自己青涩探索的私货——那年代的少男少女一方面崇拜书中的铁血和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生涯;而另一方面,这些青春期的小伙又很容易小资般地把女孩子过分神圣化或矛盾敏感化处置,形成另一种异化形式的“崇女症-恐女症”。亚瑟和保尔都是英雄般的坚忍,以离开心上人的自虐般受难来淬炼自己的意志。他们不愿解放自己,宁可把女孩看成女神而不是女人。
用“革命”的名义来扮酷青春,崇尚斯多葛式的苦修和坚忍,这样的高傲和圣洁隳突了多少青春和爱情!从冬妮娅、丽达到《青年近卫军》的邬丽娅、柳芭再到《远离莫斯科的地方》《共青城》中牺牲的少男少女……究其本源,这样的硬汉和献身革命英雄而恐女之文学母题的祖宗,大概可以追至《牛虻》亚瑟和琼玛令人扼腕的悲剧结局。伏尼契几乎可以说是制造这一类革命——坚忍英雄主义主题的原始教母。
没想到,这样一部革命文学的作者晚年却终老在纽约,而且这部作品居然最早也是在纽约出版的。据载,当年此书出版时饱受非议,被判为渎神且宣扬反叛、有毒害青年倾向。但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小说出版六十多年的时间里,它却在遥远的异国大放异彩。《牛虻》被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等奉为红色经典,培养了不止一代人,造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和奇迹。
《牛虻》作者伏尼契出生于爱尔兰,原名艾捷尔·莉莲·布尔。她出生不久即丧父,家境转寒,她主修音乐。1887年她到旧俄贵族家做音乐家庭教师期间接触俄国革命者、开始同情俄国革命。返回伦敦后她曾与恩格斯和俄国革命理论家普列汉诺夫结识,受到了革命思想影响。艾捷尔后来跟从西伯利亚逃亡到英国的爱国志士伏尼契结婚,改姓伏尼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