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谯翠蓉:在阎世善老师身边学习

 老茶树ieh6s3ds 2019-06-25

自1981年阎世善老师由中国京剧院调到中国戏曲学院任教,我便一直跟在阎老师身边,一边随堂上课,一边从他学戏,直接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

一晃五年了,在跟阎老师学戏、上课、排戏的这些年中,我受益极深。阎老师每教学生一出戏前,总是先耐心地教会我,使我先掌握每出戏的唱、念、武打和各项技巧。要求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不但能讲明要领,而且能做到示范教学。

老师每教我一出戏,都是从脚步、身段,表演、亮相劲头、眼神运用及枪、鞭、大刀下场、耍鞭、绕枪等等方面,一招一式的要求我学扎实;而且把档子、出手的全部套路、上下把的打法、人物的调度、场次的衔接、锣鼓的运用等等,都一一让我记录下来,告诉我:“只有这样才算真正学会了一出戏。”

就这样,在这几年里,我先后学会了《摇钱树》、《青石山》、《取金陵》、《锯大缸》、《扈家庄》、《打焦赞》、《金山寺》、《战金山》、《红桃山》、《女杀四门》、《青龙棍》等十一出武旦专工戏。使我大开眼界,深深体会到“学而后知不足”这句话的含义。阎老师在培养新一代接班人的同时,也培养了我这个青年教师。

阎老师自幼在富连成科班学艺,由徐天元老师开蒙,著名京剧武旦演员阎岚秋(九阵风)老先生是他的伯父,家学渊源。

阎岚秋老先生“扮相秀丽,嗓音清亮,虽演武旦而唱念不弱,兼能刀马、花旦诸剧。武功根底深厚,身手轻捷灵快,开打勇猛严谨,出手以迅捷著称,并多有创新。在他之前,武旦只重武技,不重表演,他却强调讲戏情、演人物,无论演人、演神、演妖,在唱念做打上均有区别。表演风格于婀娜中寓刚健。自成一派,推进了武旦表演艺术的发展”。(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

阎世善老师得九阵风老先生的真传,也成为一位著名的武旦演员。在科班里就是尖子,十岁开始上台演武旦戏,能文能武、能翻能打。在几十年的舞台实践中,不但继承了九阵风的代表剧目,而且他本人在出手和兵器耍法技巧上也有不少创新和发展。如他教我的《摇钱树》里面的双鞭双枪,不但继承了九阵风老先生的“单指捻鞭,直立旋转”及“双腿并齐前踢枪”的技巧,而且还创造了“双鞭过腕扔撇套儿、同时双腿踢枪”的高难功作,比大刀下场里的“叉花”还要难的多。即双手同时耍鞭花,双平托月,双过腕,再双反过指过腕,向上空撒把撇鞭,使双鞭在上空平转两周,同时起分腿跳,踢回两边神将平投过来的枪,再接住落下来的双鞭亮相。这一难度较大的技巧,有的老师说:“别说现在,过去也少见。”阎老师则常讲:“只要能编出来,肯练,就没有练不出来的!”

阎老师还重新整理了《取金陵》这出大戏的出手。《取金陵》的出手与一般的武旦剧目打出手,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神话戏里的出手只是突出出手的花套子,像《虹桥赠珠》里的凌波仙子同神将打出手,通过几种队形变化,“过桥”、“三丁”、“五梅花”组成各种画面。我院有的套子又在“五梅花”八杆枪的基础上,发展成“十杆枪”、十二杆枪”,通过几种画面的变化组成套子。为了形式美,把凌波仙子的双鞭变成双头短枪。

而《取金陵》的出手则不同,它是以打八将的形式组成套路。是人与人的对打,属于功架戏。

《取金陵》中的凤吉公主,是附马之妻,是一位能文能武、很有身分的人物,她的对手不但是各个有名有姓的八员大将,而且扮相各异,有的扎大靠,有的穿箭衣带风帽,有的勾脸带黑扎,有的俊扮带黑三,分别以武花脸、武老生、武生等各行应工,他们所使用的兵器有大刀、双锤、双钢、双刀、双鞭等。凤吉公主也随之相应变化,使用不同兵器,有大刀、单枪、双刀、双鞭等。同八员大将逐个对打,每套各有特色,同时穿插着各种兵器的出手和交换。这种别具一格的出手套路,在传统剧目中不多。但是阎老师并没拘泥在原来的套路上,而是又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在原来的基础上,凤吉公主见完汤合,再续上邓玉,组成三人对打的小档子,形成高潮。在紧密的锣鼓声中,旦角用一个大刀面花扔起,转身接住的动作,在“四击头”中突然亮住。这一头子的改编,一下子就能吸引住观众,为后面的依次对打作了有力的铺垫,使整个出手套路显得连贯、严谨。

阎老师教我这出戏时,要求我不要学数儿,而是要真打出来,当时技巧过不了关的,就让我下去练,而且经常看着我练,给我讲各种器械的拿法和劲头。拿大刀要有分量,对打中要分清刀刃刀背;打单枪把要活,突出枪法;刺、扎要有区别;打双刀要伸开膀子,腕子不能软,削、砍要打清楚,还要突出双刀的锋利;大刀下场要耍出气魄,亮相不要拙、硬,要美、媚、脆。对打中要求我上下身要协调一致,步法错了不行,舞台部位错了也不行。

《取金陵》的出手套路,是以单套打法组成的。因此根据人物所使用的不同兵器及对手的不断更换,在节奏上要求有急、缓、紧、撤、活的区别,但整个套路的层次又必须鲜明、连贯、一气呵成。

在向阎老师学戏中,我深深体会到,武旦行当的剧目,决不就是《赠珠》、《盗草》,还有很多剧目并没有去学,去掌握,去研究。传统戏里还有许多值得继承的东西,如《泗州城》、《湘江会》、《夺太仓》等戏,都是很有保留价值的,如不继承必然要失传!

继《摇钱树》《取金陵》之后,阎老师又对《青石山》这出戏进行了整理。老的《青石山》武旦只有几句词,武场也只有一个对刀,一个枪下场,旦角进阵后就收了,结尾显得松散,收不住。阎老师根据中国京剧院景孤血老师的改编本,重新设计了两场:第一场“坐洞”和末一场“斩狐”。从而大大提高了武旦所饰角色的分量。

谯翠蓉著《阎世善武旦艺术学教纪实》(赠孙佳良留念)

第一场“坐洞”旦角上场穿帔披斗篷,戴七星额子、狐狸尾,持云帚。变幻人形当场处理,不下去脱换服装,使得舞台节奏不拖沓。接下来就按花旦角色来表演后半场戏。

末一场“斩狐”,把“进阵”和“斩狐”揉到一起。在“斩狐”当中,加进去了九尾玄狐同周仓“夺剑”的一段舞蹈动作,并增加了许多小技巧,如纵身跳坐、前桥、倒插虎等。

昆曲《金山寺》,是一出载歌载舞的好戏,培养京剧演员,打基础也应该学习《金山寺》。这出戏是阎老师演出最多的剧目之一,阎老师不但唱过白蛇,而且同许多著名艺术家如尚小云、章遏云、张君秋等合作演过小青。这出戏,阎老师用了一年的时间,从白蛇到青蛇也全教会了我。

杨秋玲大姐找阎老师学《战金山》时,阎老师也让我跟着一起学,我也会了这出戏。

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十年动乱夺去了我实践的机会,但没想到在教学岗位上又遇上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学到了这么多武旦戏,更进一步理解了武旦表演艺术的规律,使我受用终生。同时也加深了我继承和发展京剧武旦表演艺术的责任感,一定不能让那些优秀的遗产在我们这一代失传、湮没,而应该发扬光大,以不辜负阎世善老师对我们这一辈人的殷切期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