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肉好吃,可人类的常规肉食为何都来源于食草动物?

 无上科学信仰 2020-12-08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我花了数百万年爬上食物链的顶端,可不是为了来吃素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对于肉的钟爱。

没错,人是杂食性动物,可毫无疑问的是大多数人对于肉食更加钟爱。有趣的是,人虽然爱吃肉,但并非什么动物的肉都吃,我们日常所能够见到的肉食大多都来源于食草动物,猪、牛、羊、鸡等等。

虽然也有一些肉食动物会成为人类的盘中之餐,比如狗肉或者蛇肉,但这些毕竟不是很常见的肉类,而且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这些肉食动物的肉。那么,这种有趣的现象是何缘故呢?

如果我们向前追溯,我们就会发现人类的祖先并不是单吃食草动物的,很多肉食动物也是我们祖先的常规食品。

比如曾经称霸一时的剑齿虎的灭绝就与人类的捕杀有着密切关系。说人类祖先经常食用肉食动物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推测,而是有确实证据的。

在近现代的考古挖掘过程中,考古人员曾经挖掘出很多超过百万年的古人类骨骼化石,在这些化石中,有一些骨骼上会布满斑点,生物学家认为这些斑点的成因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被称之为维生素A过多症,罹患这种疾病的最典型原因就是长期大量食用肉食动物的肝脏,而吃食草动物的肝脏不会诱发此病。

事实说明人类的祖先并不是单吃草食动物的。

那么为什么现代人所吃的肉都来源于食草动物呢?从科学理论的角度来说,这是由食物链能量传递所决定的。任何一种生物摄取食物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从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能量。然而能量的传递并不是一个无损的过程。

简单一点来说吧,太阳光就是一种能量,而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并利用这种能量,并将其用于自身的生长。而动物并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它们就必须要通过摄食植物来获取能量,这就是食草动物。然而食草动物通过食用植物所获得的能量与植物光合作用做产生的能量并不相同。

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衰减,比如一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能量,食草动物需要食用三到五颗同样的植物才能够获取。

而肉食动物通过捕食食草动物来获得能量的方式会造成能量的进一步衰减,一个食草动物一生中通过食草所获取的能量,肉食动物需要捕食数只相同的食草动物才能够获取。正是因为能量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发生衰减,所以食物链才呈现金字塔的样式,如果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肉食动物数量过多,那么自然的能量供给可能无以为继。所以,人类食用食草动物,显然比食用食肉动物在能量获取上更加高效。

举例而言,人饲养一只羊需要一吨草,而如果要饲养食草动物来喂食一只肉食动物,那么当这个肉食动物长到和羊一样重量的时候,消耗的草可能是十吨,这显然不划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饲养食草动物要远比饲养肉食动物容易得多,在散养时代,人们只需要将食草动物驱赶到牧草丰盈的地区,再将其赶回来就好了,而如果要饲养肉食动物,可就没有这么容易了,肉食动物通常性格凶猛,不易驯服。所以慢慢的人们就养成了食用食草动物的习惯,其实人并不是不能吃肉食动物,只不过习惯了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