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寻影踪!昔日文化地标“羊城三石”之浮丘石,如今在哪?

 哈哈狮的信箱 2019-06-25

古代的广州珠江上有著名的三石:

东边的海印石,

西边的浮丘石,

中间的海珠石。

三块巨大的江中之石

如珍珠镶嵌在珠江上,

是广州古城最具文化内涵的

标志性景观之一。

关于浮丘石,宋人方信孺在《南海百咏》中写道:“高一丈五六尺,周四百余步。”

唐人郑愚的《番禺杂记》亦记载有:“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今之四面篙痕宛然。”


这就是说,唐宋时,西门口外还得靠船舶行走,若要歇个脚,可上浮丘石。

这浮丘石,四季水雾缭绕,烟波迷蒙,若隐若浮,是个很令人神往的地方。这石,亦是岛,上有天然泉眼,清代评选羊城八景,“浮丘丹井”便入选美景之列。

清代羊城八景之浮丘丹井图

这曾经紧靠西门口的浮丘石,

如今又在何处呢?

//
从浮丘之名说起
//

“浮丘丹井”之名,相传源于晋朝时葛洪爱在此炼丹。却说这位葛洪,是时任南海郡太守鲍靓的女婿,像岳父的爱好一样,把毕生追求都奉献给了炼丹事业。却说有一天,有人找到其炼丹工作室所在的越冈院(今三元宫),告之西边有座仙气缭绕的浮丘岛,上有一个长须飘逸的白胡老翁若隐若现。葛洪闻言笑了,“我知道,他是浮丘道人。”

浮丘道人,又称浮丘公,

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多,亦不统一。

有说在周朝时已有其人存在,他吹笙骑仙鹤,曾迎周灵王上河南嵩山,并以《相鹤经》一书相授。这本《相鹤经》后由汉代淮南王刘安获得。

到东晋时,浮丘公又在浮丘岛出现,至于葛洪与他交情有几深,就不知其详了。

反正,浮丘石附近又有浮丘寺、浮丘井,那就是葛洪爱去炼丹并研究医学的地方。


而在北宋神宗年间,酷爱游山玩水的经略使蒋之奇发现了浮丘石这个如人间仙境一般的好去处,竟流连忘返,然后就掷资修建了“朱明观”“白云堂”“挹袖轩”等景点。

大英图书馆藏清代外销画中的所描绘的有着浓厚岭南水乡气息的珠江岸船舶风景。

//
沧海之礁,早埋地底
//

到了明朝,浮丘周围河道已被填埋,西关陆地连成一片。除了那突出的石头,这一带与今天的景况已是相差无几。

万历年间,大学士赵志臬来到浮丘,与宋人蒋之奇一样也是两眼放光,认为其游玩设施值得进一步完善。说做就做,他出资增建了“吹笙亭”“大雅堂”“紫烟楼”“晚沐轩”,然后想想,又补了可以提升其游玩主题又一手笔:浮丘公、葛洪二仙像。之后,又栽种了荔枝林,其间又点缀些梅、竹等植物。

这样一来,城中文人都把这里选作诗酒唱和的首选好地方,赵志臬索性创办起一个浮丘诗社,把好玩事业发挥到极致。

大英图书馆藏清代外销画中的所描绘的十三行商馆区旁的西濠口。

后来,“浮丘丹井”的名声传开,因此顺利入选清代羊城八景的榜单。只是名声在外的它,实际情况已远不如宋、元、明时期。

是时,这一带已渐成陆地,四周围人烟密布,浮丘石“惟余山顶,高仅数尺”,真真正正是石而不是岛。

到了民国时期,广州大规模拆城墙、开马路,浮丘石的残存部分,亦被削平,埋藏在马路下面。

20世纪初的珠江

今人已看不到这块著名的礁石了,

它的大部分岗地,已成中山七路路面。

正像“羊城三石”中其他两石后来的命运一样,浮丘石同样成为广州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的道路基石。

海珠石所在地的一部分今标了个路名,海印石旁亦留了座桥名,偏偏浮丘石什么名都没有留下来。

也为留个纪念,距原址甚远处的某湖中小岛用了个“浮丘”名,也算是聊胜于无吧。


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