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仙是一种美丽的百合科植物,早在一千年前,就有医学记载应用它的种子治疗痛风。 又因秋水仙素,是一种生物碱,从秋水仙提取而来,故名秋水仙碱。 图片来源:pixabay 而近代,发现秋水仙碱有迅速消炎的功效,所以被广泛应用在痛风关节炎的急性期。 但日常临床工作中,总会遇到痛风友友谈“秋”色变,把它描述成毒药。这篇文章就为大家揭开秋水仙碱魔鬼和天使的双面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痛风现已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中华医学会发出红色预警,我国痛风发病率以每年7.5%的速度快速增长,高尿酸血症患者已近一亿,而痛风病人数也达到惊人的1400万。 同时因为痛风关节炎的剧烈疼痛,以及带来的肾脏、心脑血管并发症,被形象的称为“病中之王”。而秋水仙碱因为痛风的高发病率应用越来越广泛。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谈“秋”色变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秋水仙碱的说明书: 成人常用量为每1-2小时服用0.5mg-1mg(1-2片),直至关节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呕吐,达到治疗量一般为3-5mg(6-10片)。 而九成以上患者按此说明服用会出现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 图片来源:pixabay 另外一方面,秋水仙碱说明书也明确提到了肾脏损害,可出现蛋白尿现象,久而久之秋水仙碱的毒药身份在广大痛风友友中流传开来。 而秋水仙碱真的如此“毒”吗,真的应该被摒弃吗,答案是否定的。 秋水仙碱可以缓解急性痛风的关节痛、炎症和肿胀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1968年痛风纽约标准第6条就明确提到秋水仙碱有效,48小时内炎性反应得到控制。 2016年中国痛风指南也明确提出了痛风急性期,如果对非甾体消炎药有禁忌症,建议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都印证了秋水仙碱在痛风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