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笨功夫成就真功夫

 退休工程师 2019-06-25
    我从第一天当语文老师,就不太相信什么学习方法,方法都是建立在苦下功夫上的,不下笨功夫,别人的方法就像器官移植一样,自个儿的身体是会排斥反应的。当然,也对各色著名专家与各种草根教师归纳的各种方法多有学习,多有尝试,尝了一圈头晕目眩之后,更坚定了我的看法:“学习没有什么方法,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重复,最高级的方法就是心静,静下心来翻来覆去地看,就是最好的方法。”我的这段名言,已经对学生重复了三十多年了,但真正领悟的并不多。其实,一个人能有多大的成就,不在于他有多聪明,而在于他的专心程度。荀子就说过:“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个人的心越宁静,越容易专心;越浮躁,越不容易专注。这就是为什么打坐会在全世界风行,还能开启人的智慧。

    2003年10月,《阳泉教育》“名师写真”栏目发了一篇署名“王福祯”的文章,是记叙我教学成长历程的文章,实际上那篇文章是我写的。那会儿年轻,比较虚荣,文章就有点儿王婆卖瓜的味道;但署名是主编宋崇魁老师加的。后来我问宋老师“王福祯何许人也”,宋老师回答,编的,意思是我们佩服真名师。这篇文章的题目是“都是真功夫”。后来杂志出来了,封面还刊发了我的一张意气奋发装模作样的照片。看到杂志上的文章我挺后悔那个题目,觉得应该改为“都是笨功夫”更恰当。对语文学习来讲,“笨功夫”就是死记硬背的功夫,有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笨功夫,才能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真功夫。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也说过:“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我曾写过一篇博文,《那一代教书先生的读书功夫》,特别钦佩钱穆先生。钱穆先生博闻强记,聪敏早慧,幼有神童之誉。他却从不以聪明自恃,而是几十年如一日作读书笔记,一丝不苟地查抄资料,每日读书写作10个小时。学者张自铭评价说:“辛亥以还,时局屡有起伏,先生未尝一日废学辍教。”教界常说,当一名好教师要终身备课,诚哉斯言。事实上,一个人能够一直保持强大的专注力、心无旁骛的朝向自己的目标迈进,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去年在省府某处讲点语文课,优秀学子多多。某次听家长议论:某生高三一年,将所有历史书抄写一遍;或某生一天用了6根中性笔芯等等。其笨功夫令人震惊。我开玩笑说,是否中性笔芯质量不好,咱们国家少的恰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许6根笔芯有3根刚写3字就不出水了?其实,我是特别感慨,感慨的就是越聪明的学生越懂得下笨功夫,反而是智力越不出众成绩平平的学生,越希望寻找速成的捷径;此类学生的家长,也常以为自己孩子有某些天才的征兆,其实,那些疑似天才的征兆只是错觉,自己孩子流露出来的小聪明,只有直系亲属才会真正关心,旁人看来,那都是正常表现。然而,就算是天才,没有笨功夫也很难成才。

     王朔曾调侃刘震云:我们以前写小说还自我感觉不错,但刘老师一出,让我们顿觉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好在刘老师还没有把我们的路都堵绝,还给我们留下一个可写的题材:绝望。写自己绝望的心情。刘震云是作家圈里公认最聪明的一个,20多岁就成名了,但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看来,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在“小崔说事”里刘震云还说:“大师都是很笨的人。只有很笨的人才肯下苦功,才会坚持不懈登上顶峰,才会十年磨一剑,一剑号江湖。在愚蠢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吧!”听听刘震云的“愚论”,确确实实由衷敬佩他真的很聪明。

    不过,我的关于重复的观点与刘震云无关,我当语文老师讲“学习方法就是重复”时,他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我估摸我的观点是受了小学语文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上小学二年级时,语文老师叫王明意,王老师肚子里的故事比较有限,颠来倒去总是那么几个。其中一个常讲的故事:有一老师约见某家长,抱怨说其孩子总也记不住老师教的字,总是认错。此时,孩子跑过来对家长喊:爹!家长说,他怎么没有认错我呢?老师说,他天天见你,怎么可能认错呢。家长说,这就对了么,他认错字是他和这个字见得面少,见得多了就认不错了。

    王老师今年90多岁了,健在,不知他老人家能否记得这个给一名小学生启迪的故事否……(作者郗晓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