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亲朋好友问我填志愿的多起来了,才意识到,又到了每年高考后选学校选专业的日子了。给各位一些建议。 好专业,坏专业有些专业训练会搞坏孩子脑子,一定要远离它们。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专业,不会太差? 第一,师资国际化。这个专业的主流师资海归为主,而非整个专业最强的人都只在国内横行霸道。这样的专业训练,一定会坑死孩子。具体学校具体专业不点名。 第二,政治正确。老师拥护党拥护人民。不开玩笑,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的老师,会先天地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同样,这些学校这些专业,不点名。或者言论偏激,或者负能量满满,或者热心社会公益。我大学的一位教心理学历史的老师就是这样,之后叛逃美国。成了当年系里的一大丑闻。 第三,接触社会现实快。别等毕业才接触社会真相。最典型的是有些专业,将学生视作温室的花朵,毕业后,学生才发现,整个社会怎么跟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最后,不得不读硕博,继续回归学校温室。 第四,专业化程度极高。或者本专业有一些含金量极高的资格考试,或者本专业的训练,公认是高难度的,得到整个社会承认的。依然拿心理学举例,我见证了整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从诞生到取消的整个流程。这个证书泛滥到什么地步?当年刚刚诞生时,出租车公司将司机一整车一整车地送来培训领证。含金量之低,可想而知。 第五,实习机会多。年轻时,容易迷茫,实习是测试兴趣的最佳方法。 接下来,说一下师友的选专业的具体案例,仅代表我个人偏见。 几个案例案例 1:选心理系还是选计算机系?一位朋友的女儿,是我小粉丝,想选认知科学作为自己的专业。我的建议如下:本科阶段尽量在计算机系就读,如果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就读计算机系,不得不就读心理系,也要辅修计算机系。理由简单: 1)计算机专业与新闻、语言学、心理学都可以很好结合。与新闻结合,是数据可视化;与语言学结合,是自然语言处理;与心理学结合,是计算认知科学、计算心理学。 2)大三开始,心理学就业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以计算认知科学举例,如果你本科阶段的计算机训练、数学训练很好,那么,博士阶段来补心理学,完全来得及。 我的一位老友,耶鲁大学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博士毕业,博后阶段师从 MIT 计算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 Joshua Tenenbaum ,不得不踏实补了三年编程。 年轻时,一定要选更难的专业、做更难一点的事情。年轻时都自虐不动,未来三四十岁后,一定会让你再次自虐的。 案例 2:文科生选教育学还是选法律?如果个人没有特别偏好,选法律。教育学训练是很差的训练。文科的新闻、教育、中文、历史、哲学训练普遍不太好,尽量别在本科阶段选,除非特别热爱。但硕博阶段反而可以选。 我爱人的一位朋友,北大心理系本科毕业,然后跟随罗志田老师攻读历史学硕博。这类学生,就是找到了历史研究的兴趣,未来必成大家。他从心理系转到历史系的自陈,值得参考:
案例 3:认知科学究竟是干啥的?认知科学有三个主流方向:计算认知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我自己更倾向、更喜欢计算认知科学。可以参考我博客上的这篇文章:《关于计算认知科学的随想》。 计算认知科学,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的阴阳两面,人工智能专攻帮助机器变得更聪明,计算认知科学用计算模拟的手段理解人类,帮助人类变得更聪明。同时也可以将计算认知科学理解为人工智能的理论版。 计算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与计算认知科学的研究者基本是重复的。如果非要较劲,找出两者的差异,就看是否涉及分子层面。相对来说,计算认知科学更偏纯粹的人工智能研究,比如前面提及的 MIT 计算认知科学实验室主任 Joshua Tenenbaum 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贝叶斯流派带头大哥。 至于认知神经科学,我不建议年轻学生选读。最大的问题是迭代速度太慢了。太偏生物学,最终沦为学术民工的概率急剧上升。且这个领域的研究美感与思考力度远远不够。 当然,现在国内国外只有本科阶段,只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认知科学相关专业,多数在硕博阶段才开设相关专业。 案例 4:女生可以选计算机专业吗?我认识的优秀女程序员不少,她们在自己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杰出成就。举个身边的例子,我的助理是计算机系毕业,之后做了多年程序员与架构师,非常优秀,逻辑思维清晰,善于抓重点。 很多女生受社会刻板印象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影响,都会下意识地低估自己从事计算机科学的潜力。 其实,计算机科学可能是最合适女生的专业了。理由如下:1)无论编程还是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都需要长时间的专注能力,女生先天优势;2)女生心细、人际沟通能力强的优点在这个领域是长期竞争力;3)编程对皮肤、美貌的损耗,小过你玩手机;4)多数女生,不喜欢玩游戏,胜出;5)计算机科学领域也有性别歧视与性侵,但整体来说,是一个透明度极高的行业,没有比它再讲究性别公平与多元化的行业了;6)不愁嫁。 案例 5:阳老师建议选心理学专业吗?一般来说,除非是一流心理系,才建议选读。比如北大、中大、浙大、华东师大、北师大、华南师大。这些心理系训练最大的好处是会帮助你形成【心理学思维】,终身受益。 心理学在本科阶段,会接触无数分支学科,但,其中与【心理学思维】关系最大的是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这几门学科。这几门学科如果吃透,掌握了【心理学思维】,毕业后在任何一个领域发展都不愁。 但,国内多数心理系成立较晚,我读心理系本科时,全国是不到 40 个心理系,现在快速扩张到 200 多个,其中的水分与风险,大家自行评估。 重要提醒城市。大学所在地比各位想象的还要重要。我最看好的城市如下:北京、深圳;其次是广州、杭州;再次是成都、武汉。尽量在这六大城市读书。国外的城市,除了美国几个之外,看好加拿大多伦多、英国伦敦。 路径依赖与基础概率。我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会经常犯两个严重错误:1)路径依赖。因为高三不懂事时的选择,选错了专业,结果大学毕业依然路径依赖,没有止损意识,最后赔上越来越多时间。2)基础概率。经常有人问我,阳老师,我是神经科学博士,能否找一份兼顾神经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兴趣的方向呢?这不是傻吗?两个集合的交集,能提供的好的工作机会的概率自然更小啊。高估合取低估析取,是人类最高频出现的认知偏差。 自由度。从高三选大学、选专业开始,就要有意识,人在职业选择的时候,一定是要让自己拥有最大的【自由度】。你的每次选择,都应该是拥有越来越大的自由,而不是受制于组织、受制于他人、受制于设备等物质环境。 内在动机第一。一切看上去最优选择,皆非最佳答案。凡事偏向内在动机驱动,总是错不了。孩子如果表现出明显的偏好,那么请记住,孩子的兴趣远远大于世俗计算。只有当孩子没明显偏好时,各类权衡取舍才有参考价值。总有家长问,孩子的选择明显错了,怎么办?—— 这本来就是人生一部分啊。承担自己做出的人生重大选择的后果,成人第一课。 阳志平 2019-06-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