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好了明理 2019-06-26

青铜器的伪造在宋以前就已经存在,但伪造较大量的出现应该是始于宋代,当时金石学兴起,所以促进了对古代青铜器与金文的研究,但公私收藏风气的兴盛,也使青铜器买卖成为古董商人逐利之手段,伪造青铜器便应运而生。而就现代研究来看,宋代宫廷既大量仿铸古铜器,自然会培养出一批专门制作伪器的高手。今天小编就跟大家来聊一聊这青铜器辨别真仿的小知识。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有《古钟鼎彝器辨》一节,曾提到伪古铜器作假色泽与假锈的方法,可见铜器作伪在宋代时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专门的技术。元明两代也有铸造仿青铜器的,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专门讲了青铜器作假锈色的方法与辨别要点。显然当时伪青铜器的仿造与鉴别真伪皆已有相当经验。宋至明历代的仿制品中比较精致的,在清代甚至充斥于内府,因此乾隆时所编专著录内府藏器的《西清古鉴》、《宁寿鉴古》、《西清续鉴甲编》与《乙编》四书中记载,有铭之器一千一百七十六件,研究认为其中仿造的与不确定的占比近42%。

清乾隆以前的元明两代与清初伪造技术较低,器形、纹饰多仿照宋人青铜器著录书籍中的图像,铭文多属于杜撰,所以伪器较易辨识。清乾隆以后,金石学复兴,一般学士大夫们对于铜器的观念跟着也就推进一点。他们要利用这些器铭来解释文字,证明经、子,他们买一件古董,总要注意它有字没字。这中间价钱当然差得很远,有铭青铜器价值远高于无铭器,这一事实进一步刺激了一些古董商与作伪者渔利之心,乃多于真器上增刻假铭,一般是根据真器铭仿制、照搬,间或改造、拼凑。与此同时,整体铸造伪器、伪铭的仿造行业也渐渐于山东潍县、陕西西安等地形成中心。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民国以后,古青铜器出土甚多,提供了大量真器范本,加上历代仿造技术不断积累,至此时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特别是这时候青器海外市场被开拓,于是仿造水平与数量均大大超过前代。此外,仿造的区域性中心也增多起来,上海、北京都集中了一批仿造高手,除了真器增加了仿制假铭外,全器伪造也比较多见。今日的国内外公私文物收藏者所藏伪制青铜器有相当大的比例就是属于民国以后制作的。

伪造青铜器有四种主要类型,下面分述这四种类型的造伪手法与辨别之要点:

(一)真器改造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就是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此类还有不同手法。

有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殷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觯,器真,内底有真铭“父乙”二字,现此器口沿部横出一流、颈上又加了鋬(pàn),流、鋬皮色皆与器身不同,显然是后配的。还有就是院里所藏约西周早期之卣,没有盖与提梁,现在此器双半环耳各增加一衔环,意欲改造成西周晚期壶形,但造型、纹饰仍与此期壶有异。

还有就是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此种手法造出的器形亦由于非牛非马较易被识破,明代高濂《新铸伪造》中称此种手法为为“改锹”,并云其曾在京师见到以古壶盖制腹,以旧鼎耳为耳,屑凑古墓碎器飞龙脚为足,以致“小而可用,花纹制度,人莫不爱”。但如此生拼硬凑,毫无规则,显然很好识别。此种手法伪造出来的器物,在清宫廷内府收藏品中就有,比如《西清古鉴》中记载的“蟠夔纹鼎”,为取甗之上半截甑部,下突接三鼎足,显得颇为怪异。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二)全器伪作

全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

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了《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之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己多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作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的漏洞,多见于乾隆以前伪器,在《西清古鉴》等书中即可以看到此种器物。

此种全伪器中,有一著名的青铜器应该提到,就是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晋侯盘(又称“晋侯平戎盘”),盘内底有铭文五百五十字,有错金银纹饰。其铭文为刻成,书法拙劣,文辞杂取自散氏盘、石鼓文及《尚书》、《左传》,双耳制造不佳,圈足为焊接,内底呈圆形凹陷。此盘约伪造于乾隆时,曾经藏于清怡王府,同治九年(1870)流入英国。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2.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贴蜡法)铸成。多见于乾、嘉以后。以此种方式所制作的伪青铜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且往往又在会制作假銹,所以较难识破,尤其是作伪高手的作品,几乎能乱真。但研究者们经数年探讨已积累了一定的辨伪经验,主要是从青铜器铸作技术角度进行辨伪,其要点可以概括为:

(1)新铸造的伪器一般比同等大小的原器沉重。这是因为商周青铜器长期埋葬于土中,多数已经被缓慢腐蚀,铜质已有不同程度的朽坏,而仿造器无长期腐蚀过程,因此有经验的鉴定者都有用手掂量就能感知真伪的体会。

(2)用失蜡法(贴蜡法)所铸造伪器器表无突起的范线。商周铜器多采用块范法铸造,合范浇铸后,器表多留有范线。用失蜡法制伪器既不用块范,因此器表不可能有任何范线。用此种方法制模,是先于外范上贴蜡,分割成几块,然后拼合在一起。这样在浇注铜液后,便会在器表上看到蜡模拼合处所留下的凹陷的痕迹,与块范法铸器凸起之范线形状显然不同。

(3)伪造的青铜器多无垫片。古代用块范法铸造,需用碎铜片按一定方式垫在内外范间以固定二者间距离。有的青铜器甚至能在体表凭肉眼看见垫片。但作伪者,特别是早期作伪者,限于对商周铸铜技术的了解程度,一般并不懂得使用垫片,更不可能清楚地了解不同时期垫片的分布方式,因此垫片的有无与垫片的分布方式可作为判定真伪的的重要参考。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4)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

(5)新铸伪品所做锈迹与真锈有区别。古代青铜器长久埋于地下,与潮湿土壤、地下水及其他诸种有机、无机物相接蝕,表层即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锈,由于此种锈是逐渐生成的,所以有复杂的层次,诸层次色泽不同,且周围边缘有自然的断面。其质料坚硬,用指甲剥抠不易脱落,用刀剔或用锤敲击后会成片或成块脱落。但假锈是用人工方法在较短时间内造成的,所以与真锈在形态、质地方面都不一样。

自近代以来,作假锈的方法更为丰富,对于各类假锈的制法,曾有多位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的先生作过研究,并指出了识别各类假锈的方法。总言之,有的假锈是用漆调色涂抹在器表制成,其色泽、层次复杂、自然,但不结实且发白,用指甲就能抠掉,用碱水煮,用酒精、香蕉水揩之皆可去掉。还有的假锈是用硫酸铜加化学品在潮湿环境下生成,其质地坚硬不易剥抠,但浮薄、层次单调。也有的假锈是将铜器浸泡于醋、石灰、盐水中,再埋在地下,经几年后生成,但其亦层次浅薄,颜色带土气,疏松而不坚硬。这后两种假锈均可用硝酸、氨水揩除,露出铜器的本色。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三)真器作伪铭

凡属此种类型者多是在原来无铭的真器上伪制铭文,而且常选择大口器,如鼎、簋、盘、匜之类,因为这些器类上后制铭文较容易。前文已提到,在真器上作伪铭,兴盛于乾隆以后。咸丰以前,此方面的名手有陕西的苏兆年(即苏七)及其兄苏亿年(即苏六)、张二铭(即凤眼张)。商承祚先生曾指出,叶志诜藏器中有不少陕西人伪刻之器,朱为弼《敬吾心室彝器款识》收录此种伪铭最多。陕西作伪者多在真器上刻铭,可能与该地多有素器出土有关。咸丰以后,同治、光绪降至民国期间,山东济南、河北衡水、潍县与苏州也皆有不少作伪铭之好手。乾隆以后于无铭真器上制作的假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伪刻铭文虽有所本,但字体、内容与真器器形时代不符合,或铭文自名与器类不相合,出现明显的错误。这是由于作伪者对商周青铜器及铭文缺乏断代知识所致,凡属此种情况比较易辨识。

二是真器与伪铭时代大致相合,伪铭亦有所本,但字体较松散、呆板,没有真铭的神态。这种伪铭器如与其所本真器铭相比较,其为伪刻可一目了然。战国时期兵器本多刻铭,故作伪者很多喜欢将无铭之战国器上加刻伪铭,且多有所本或略加改动,但伪刻字体笔画往往显呆滞且间有错字。

青铜器原来是这样仿造的,你知道吗?

三是于真器上加刻铭,并无所本,纯出于杜撰,字体往往拙劣,文词亦多不通。

对于伪刻铭文的辨识,上面讲到要从内容、字体等方面着眼,但当作伪技术较高或作伪者对青铜器属内行,以上两点无明显错误时,判断是否伪刻,即需要仔细观察笔划、字口。凡铸成的真铭文如是阴文,字口与横直交接处均较圆,字口内锈色与素地相一致。但伪刻铭文字口多方直,由于使用錾子而留有痕迹,且必然损伤原器氧化皮色,所做假锈与原器素地亦不相协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