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几篇文章里曾吐槽过,最近的电影院有些无聊,没什么特别值得看或者能激起兴趣的片子。但不得不说这次的《百鸟朝凤》算是这段时间以来在影院能够看到的最优秀的电影了。 所谓“百鸟朝凤”是唢呐演奏的一首曲子。 遇到“白事”时,中国传统习惯请上一班子唢呐、笙、鼓什么的吹吹打打,显得热闹些。其中最少一般会有四台唢呐,再来就是加上其他乐器共“八台”,而“八台”之上就是吹奏《百鸟朝凤》,而这首曲子也只有在德高望重、品行高尚的人离世时会得到唢呐匠的演奏。 说来也巧,这是吴天明导演的遗作,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电影,这位老先生是先后制作过田壮壮的《盗马贼》和张艺谋的《红高粱》,同时还导演过《生活的颤音》以及《老井》这样的优秀作品。当我看到感谢名单中写着张艺谋、陈凯歌、马丁斯科塞斯这些人的名字时,也无法不联系到着“百鸟朝凤”四个字。 太多的技艺和文化在今天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可笑起来。 这个“凤凰”是片子中的师父、是唢呐的技艺,是中国的老一辈文化,同样是吴天明老先生,是中国的电影行业。 “百鸟朝凤”这场景真“美”。 初看完影片,你会陷入一种深深的恐慌和无力,因为它没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或者说因为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当傅正局长需要留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师兄弟们已经无法吹奏唢呐。正如这个时代就如同这般的在变化,人们喜欢新鲜东西,新鲜东西也总容易落上灰尘,变得旧迹斑斑。 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我快吹不动了,但黄河岸上不能没有唢呐!”。对啊,多少人和事都干不动了,但中国的大地上不能没有这些人事。 焦三爷看着唢呐没落,游天鸣看着唢呐沦为街边乞讨的技艺,吴天明看着中国电影失去老滋味,我们看着电影沦为玩意。还有多少东西在慢慢丧失,但我们无能为力或者说不知道该干些什么。 影片的前半段我们不得不透过芦苇看着岸边练唢呐的人,芦苇那么晃眼,遮掩着努力的人儿,让我一眼望不穿他;慢慢地芦苇少了,我不用极力地避开它,可当我一眼直直地看过去时,这次却真真看不清那个吹唢呐的人了。 或许生活中就是有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每个人的转变都有理由,我无法指责任何为了生活改变或者顺应潮流的人,因为他们会说着成长道着时宜,只不过那份守旧、那份最初的信念、那份老态,是一只美丽的“凤凰”,而如今这“凤凰”要飞走了。 怕到时没人能真正奏起《百鸟朝凤》了。 (本片电影院上映中,暂无资源,鼓励大家前往电影院观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