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的灾难带来的还有巨大的流量。 切尔诺贝利这片土地因为一场巨大的灾难,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而这次点燃这片禁区的导火索,是 HBO 拍摄的一部被推上神坛的电视剧《 切尔诺贝利 》。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1986 年 4 月 26 日,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因操作不当发生爆炸。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 400 倍以上,许多参与救灾的人员,当场死亡。绿色和平组织认为,这次灾难导致的死亡人数应在 93000 人,比官方报告多了十倍以上。 灾难发生后,超过 336000 居民被迫撤离,切尔诺贝利附近 1650 平方千米内,成为一片死城。科学家经过 10 年考察后,发现灾难区域内的动物,出现高概率的畸形,并认为这里不再适合生存。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安全事故。 比这部电视剧更加写实的是,这部电视剧为切尔诺贝利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以及一群不速之客——网红。 在这片悲凉的土地上,防护服就是他们最吸睛的服装道具,世界末日般的荒凉景象就是他们最好的摆拍圣地。 白色的防护服,再配上这个上镜率极高的摩天轮,就是一张标准的切尔诺贝利打卡照。 如果再配上一个末日废土风格的滤镜,那简直就是社交圈的吸赞神器。 一辆报废的大巴车,被标记上“ 切尔诺贝利 ”出品,也一下成了夺人眼球的网红道具。 他们的勇气就是在充满辐射的废墟上秀出自己的肌肉,不过同时暴露的还有他们对辐射的无知。(切尔诺贝利地区还残留着部分辐射) 在充满辐射的房屋废墟上,一杯最烈的伏特加必须配上最“ 新鲜 ”的辐射,几十年前的人间炼狱,而如今已经沦为野生酒吧。 约上三五个好友,趁着周末,来一场探索废墟的“ 末日网红景点之旅 ”。 如果嫌弃不够刺激,那就钻进 4 号反应堆的设备间吧。 切尔诺贝利的“ 辐射馒头 ”可真香。 他们炫耀的举起手上的核辐射探测仪。 不断变大的,除了探测仪上的数字,还有 ins 页面的点赞数。 滴滴作响的警报声,提醒着危险的同时,也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以上所有照片只要加上“ 切尔诺贝利 ”的定位,就意味着能够收获更多的点赞。 而让这件事引起讨论的一组照片,来自俄罗斯的一名 23 岁的模特 Veronika Rocheva 。 她原本只有四位数点赞的 ins 账号,却因为一组在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范围内的一个小镇)脱下防护服的照片收获了大量关注。 这些哗众取宠的行为也招来了一些人的不满,比如《 切尔诺贝利 》的编剧 Craig Mazin 就公开发文: “ 请记住你们所站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尊重幸存者,和为之牺牲的人们!” 他们享受着流量的同时也消费者着场灾难。 而这样的例子,在国内也比比皆是。 被藏民倾注了毕生信仰的羊卓雍措成了裸拍地。 热门的旅行地 + 性感的摆拍照片,全世界的网红都熟知这套组合技的玩法。 而圆明园的废墟上,时不时飘扬着摆拍用的丝巾。 这些看起来荒诞可笑的照片背后,写满了人们对于灾难的不尊重。这一场场被网络推上热搜的闹剧,终究会被人们淡忘。 就像我们已经忘记在切尔诺贝利曾经有 93000 人因为核辐射死亡,而圆明园被抢的文物还有很多至今下落不明。 而更加讽刺的是开放这些景点的初衷,是为了让人们牢记历史,纪念那些死于核辐射的英雄,牢记那段屈辱的国耻。 撰文 / 小花 编辑 / 韩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