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中杨家将的后人,为何出现过不能为官家训,原因让人心寒

 沧海一粟1951 2019-06-26

杨家将故事在中国流传较广,故事背后所代表的忠诚,舍身忘死等爱国情怀,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年有不少杨家后人回到河南开封认祖归宗。他们集资在天波杨府的旧址上,新建天波杨府。并且由杨业的直系子孙,中国开国功臣杨成武将军亲自书写“天波杨府”四个大字。

开国功臣杨成武将军亲自书写的天波杨府

通过历史,不禁有个疑问,为何宋朝灭国的时候。杨家将们没有挺身而出呢,杨家的后代们为何鲜有出现在历史中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疑问,我们先要从从杨家将第一位人物杨业说起。

人们为了纪念杨业而设置的雕塑

杨业本属北汉,北汉汉主刘继元归降宋朝,刘继元亲自劝降,杨业也归降宋朝。杨业那时已名声在外,宋太宗赵光义早有耳闻。

对于他的归降,非常高兴,直接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史。为抵抗辽国侵犯,把他派到代州,作为三交驻泊兵马都署,受潘美节制。

后来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名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形成两面夹击之势,一场战斗下来,收货颇丰,杀死了辽国节度使驸马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时李重海,缴获众多兵器战马,因此升为云州观察史。

此后尽管辽军多次侵犯宋朝,但是由于杨业作战勇猛,数次被打退,以至于辽国军队只要见到杨业旌旗,便不战而走。

杨业威名赫赫,引起了同僚的嫉妒。杨业身为降将,功劳已经明显超过他们,嫉妒的同时更害怕杨业爬到他们头上,所以千方百计向赵广义诽谤杨业有通敌、苛责下属之心。

赵光义深知抵抗辽国根本离不开杨业,为了体现对于杨业信任,赵光义把奏折送给杨业,以此表示对于他的信任,杨业大受感动,感慨遇到了明君,在战场上更加拼命杀敌。

武将人的心是单纯的,他们总是以为只要忠心爱国一定会得到皇帝的认可。不过事实告诉他,任何人在君主面前,都是棋子。

雍熙三年,宋太宗不顾众人劝阻,执意派遣大军攻执意派遣三路大军攻打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

西路军马首战告捷,夺取四个州,但是主路兵马曹彬一度失利,宋太宗看到形势不对,于是赶紧命令各路军马撤退,又担心辽国军队杀害四州的百姓,在撤退同时命令潘美把四州百姓全部迁移到内陆。

此时,辽军派遣十万军马反扑,敌众我寡,杨业审时度势,认为不可与辽军正面交锋,但是监军王洗和刘文裕不以为然,一度认为杨业惧怕失败,所以才不敢出名作战。

杨业向潘美建议不可出兵,潘美坐在凳子上,没有回应。看到这情形,杨业明白,潘美这这是同意他们两人的意见,不得已出兵作战。

出发之前,深知必败无疑,所以和潘美约定,在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还有可能成功撤退。

杨业出兵以后,潘美等人在陈家谷部署兵力,但是听闻杨业战败,慌忙撤走,等到杨业一路突围杀到陈家谷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援兵,内心悲怆不已,但是依然宁死不降,被辽军生擒,绝食三日而死。

杨业之死令人可敬,正是如此,百姓们才彻底的记住了杨业,记住了这个为国捐躯的英雄。

令人可悲的是,杨业殉国之初。没有任何奖赏,全国上下没有没有举国悲号,甚至该有的补偿标准都是低于国家标准。

迫害他的奸臣,照样活的逍遥自在,后来在其家人辩白陈述下,潘美、王侁和刘文裕才受到惩罚。处罚程度更让人心寒,潘美官降三级,王侁和刘文裕只是削职流放,让人心寒。

更为心寒的是,潘美没过多久,受到重用,连升三级。对杨业迫害,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仕途升迁。

这对浴血奋战,战死沙场对杨业多么不公,对那些奋战杀敌的将士们更是不公,这是一种轻视,这是对功臣们的亵渎。而在宋史中也只是寥寥数笔,记载潘美兵败,杨业被封为太尉,丝毫没有提及杨业为何之死。

但是在辽国,对于杨业之死,异常隆重。辽圣宗特地下旨表扬杨业忠君爱国,让大臣们都好好学学习,学习完还不算,居然还给杨业立庙祭祀。这待遇与宋朝相比,天壤之别,宋朝灭国实属活该。

杨业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杨延昭继续保卫宋朝,保卫赵家大好河山。杨延昭就是我们常说的杨六郎,不过他并不是杨业的第六个孩子,而是契丹人认为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克辽国。而杨延昭在契丹作战中,屡次得胜,契丹人认为杨延昭是克星,所以遂称为杨六郎。

杨延昭实为杨六郎

杨延昭从小喜欢玩行军打仗的游戏。杨业看到之后,认为”此儿像我”。行军打仗的时候,总是带着他。有一件事非常值得称道,显示出杨六郎的出色军事能力。

公元999年冬,契丹骚扰边境。当时杨延昭负责坚守城池,契丹一直久攻不下,但一直为退兵。此时天寒地冻,大地一片萧瑟,杨延昭突然想到一个好方法,他命令人在在城墙上面洒上水,由于天冷,没过多久,墙上全部结冰,非常光滑,第二天契丹人一看,攻破城墙难上加难,只好撤兵。

在澶渊之盟时,杨延昭上书,契丹兵马劳顿,可从后路包抄,截断契丹归路,收复失地,但是朝廷害怕契丹报复,没有答应。于是杨延昭亲自率兵抵达辽国古城,一举攻下城池,俘获众多。

签订盟约之后,杨延昭一直奉守边关,直到死于任上。听闻他的死讯,举国上下一片哀悼,宋真宗遣派特使,扶灵柩而归。

杨延昭死后,他的孩子杨文广,因为他的名声,受到宋真宗重视,而且同父亲一样,常年生活边境,练就了一身本领。

西夏侵扰边境,想要南下占领秦川,大将韩琦命令杨文广在筚篥(bì lì)修筑工事,杨文广先扬言先到喷珠,然后连夜赶到筚篥修建工事,等到西夏军队赶到,杨文广早就埋伏好军队,西夏大败而归。

后来,辽国人来争代州地界。杨文广献阵图,以及取幽怨之策。可是还未上报朝廷便去世了,虽然杨文广没有像祖父和父亲那样,功绩卓著,但是同样英勇善战,一直以报效国家,收复失地为目标,从来没有辱过杨家名声。

此时杨家将的故事,已经成型,但是由于口头相传,虚构了不少的成分。历史上并没有佘太君这个人物,穆桂英挂帅,更是子虚乌有的事情,更不要说四郎探母。五郎出家的故事了。

杨家将虚构的故事中满足了大众的善恶的心理

既然杨家将一族在宋朝如此闻名,为何在北宋灭亡的时候,没有挺身而出,拯救宋朝呢。

这与宋朝重文轻武的文化分不开,很多武将纵使有莫大的功劳,但是依然在朝廷上依然受到排挤。

王安石与宋仁宗讨论杨业的之死的时候,王安石向仁宗说道,太宗过于重用潘美,以至寒杨家的心,寒了众将士们的心,仁宗听完默然不语。

此后杨家后代资质平平,到了宋微宗的时候,已经默默无名了。

尽管杨家此后默默无名,但是人丁兴旺,零零散散有几位比较出名的人物,像是青面兽杨志,杨志虽然为杨家后人,同样英雄无门,为了生计杀了牛二,虽然不甘心落入草寇,但是朝廷小人当道,一心报国的志向被现实击得粉碎。

到了明朝,杨家甚至出现了不能在朝为官的家训,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对于功臣大肆屠杀,虽然身为杨家将的后代,但是依然无法避灭族之灾。

据《明史太祖本纪》记载,杨璟乃是杨家后代之一,跟随常遇春东征西战,立下了汉马功劳。朱元璋登基后,作为有功之臣,被授予爵位。

杨璟死后三年,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诛杀胡惟庸。并趁机诛杀大量功臣,其中就包括杨璟后代。不得已只得四处亡命天涯,有的人还趁机改名换姓,由杨改为阳。

慢慢的杨家一族彻底地淡出大众视线,只留下杨家将的故事代代相传,成为统治者控制百姓的思想工具,大概这才是统治者们最主要的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