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端午,粽叶飘香。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到这一天,古人会在门窗挂上艾蒿;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还要吃粽子;在我国的南方还要举办龙舟大赛...... 诗言志、词言情;那些最打动中国人的诗篇,陪伴我们度过端午节的酷暑天: 汩罗江神 余光中 ............ 昔日你问天, 今日我问河 , 而河不答, 只悲风吹来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东 你的清波却反向而行 举世皆合流, 唯你患了洁癖; 众人皆酣睡, 唯你独醒。 逆风而飞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矫健的龙舟。 急鼓齐催,千桨竞发, ………… 百舸争渡, 追踪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传已久的清芬, 旗号纷纷, 追你的不仅是 三湘的子弟, 九洲的选手, 不仅李白与苏轼的后人, 更有惠特曼与雪莱的子孙。 投江的烈士, 抱恨的诗人, 长发飘风的渺渺背影, 回一回头吧,挥一挥手, 在浪间等一等我们。 这是诗人余光中在汩罗江畔朗诵的一首端午节诗作。表达了他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追思。余光中说他的血液里流淌着“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节这天,皇帝赐给杜甫一件宫衣,常写苦情诗的杜子美,这次心里美滋滋,下笔如有神。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 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 萧萧枫树林。 这是作者过三闾(l)庙:即屈原庙写下的一首感怀诗,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端午节怀念屈原,诗写得深情而忧郁。 浣溪沙·端午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在这首词里生动地描绘了宋代端午节的一些民俗,如:用芳兰草沐浴、缠五彩绳等,很多习俗保留至今。 乙卯重五诗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重五”即五月初五,此时火红的石榴花已漫山遍野。陆游吃过了粽子、在高冠上插了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在这质朴的叙述中,字里行间皆流露出一种闲适的态度,情真、诗美。 南乡子·端午 李之仪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世人皆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它的作者就是李之仪。端午节是热闹的,但是李之仪的端午,却偏偏下起了雨。看着外面细雨纷飞,作者内心生出忧愁。在这样的节日里,自己却孤身一人,没有知己好友陪伴,唯有鸟鸣声声入耳,不禁肝肠寸断。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这首诗中,汤显祖一开始写了为端午节做的准备:置办菖蒲、竹叶、雄黄酒等,可后两句却画风陡转,怀念起了投江而死的屈原。 端午即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文天祥一生命运多舛,端午节这天,他想起屈原,写下了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欧阳修感情丰富,这一次,纵情山水的他,把情感寄托在“榴花”“角粽”这些端午节特有的事物中,表达了在节日当天的喜悦之情。接着又写到人们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忽然转而又写到一位闺中女子、梦醒后意欲外出踏青的情景,可谓妙笔生花。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 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 今夕到湘中。 陈与义是南宋词人,他的词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这首《临江仙》既凭吊屈原,也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伤和爱国之情,一句“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将满腔的爱国之情都倾注在了对屈原的怀念之中!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这是作家老舍1942年在重庆写的一首端午节七律,苦中作乐,意味深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