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9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2单元 7 白居易诗四首%28共47张PPT%29
2019-06-26 | 阅:  转:  |  分享 
  
第二单元唐诗之旅(下)7白居易诗四首http://www.qingyou.org/index.htmlgooglehttp://www.
qingyou.org/index.html关键字推广http://www.qingyou.org/index.html栏目索引
温馨晨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自主积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合作探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本拓展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哲思品悟绳子不能太长当年在农村上初中时,放学回家就得去放牛。其实放牛也就是把牛拉到村头的河堤上
,将牛绳子的一端插在地里就可以了。我一边看书一边照看着牛。一天放学后,我看到父亲已经把牛拉到河堤上了。那头牛正使劲地喷气吃着身边的
青草,并试图往其它地方挪,可惜绳子牵住了牛。我赶紧跑回家,找来一节绳子,把原先那根短的绳子接长了许多。我继续看我的书。一会儿父亲来
了,父亲责怪我,说我为什么要把牛绳子放得那么长。这时,我才注意到牛在以长绳子为半径的圈子里,并没有成片地吃草,而是东一块西一块地吃
,而且它还想往远处去。父亲说,你把绳子放得越长,牛就会越不认真地去吃草,它就会挑三拣四。果然,父亲收回了接长的绳子。牛并没有挨饿,
而是很快吃得饱饱的。到如今,当教师的我,还记着父亲说过的话。这里面确实有朴素的哲理。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句咀华1.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景
德传灯录》赏读:百尺竿头须进步,比喻人不要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要继续努力,不断进取。学习任何知识都要精益求精。2.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李清照赏读: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赏
读:苏轼赞叹王维的诗既有诗情又有画意,感情、形象兼备。4.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赏读:用门前溪水向西流比喻乐观
开朗、积极进取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返老还童。形象地说明了对岁月流逝要抱乐观态度。返回自主积累博观而约取,厚
积而薄发作者视窗一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
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作品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写作背景二《轻肥》: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
年的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受了严重的旱灾,广大百姓衣食无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当时白居易刚刚担任左拾
遗一职,看到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而朝廷的权贵、宦官们却及时行乐,过着“乘肥马衣轻裘”的奢侈生活。白居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下《
秦中吟·轻肥》。《花非花》: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其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看,当属白居
易后期作品,旨在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杜陵叟》: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的冬天到元和四年的
春天,江南广大地区和长安周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白居易是在元和三年刚刚担任左拾遗一职的,此时上书力陈旱情严重,民生疾苦,请求朝
廷能够及时认真地“减免租税”,以“实惠及人”,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居易的一番忠诚打动了宪宗皇帝,他不但批准了白居易的奏请,还下了
一道“罪己诏”。没想到,这一切到头来却成了一场闹剧,受灾的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恩赐与救济,免除租税的诏书竟成了一纸空文。白居
易在悲愤之余,忍不住提笔写了《新乐府·杜陵叟》。《问刘十九》:元和十年(815),白居易遭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白居易在严
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起来,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其朋友嵩阳处士刘珂来往密切,写下了不少反映这种生活的诗作,《问刘十九》就是其中一首。
基础梳理三1.字音识记(1)朱绂()(2)紫绶()(3)樽罍()(4)衢州()fú(5)京畿()(6)蠲免()(7)
醅酒()jīshòujuānléipēiqú答案2.词语释义(1)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____________(2)绿蚁新醅
酒,红泥小火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3)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帝心恻隐知人弊:______(5
)晚来天欲雪:_______切细的肉新酿的米酒,表面上浮着细小如蚁的酒渣,微呈绿色,故称“绿蚁”对官员考评定级,以定升降困顿下雪
答案3.名句背诵(1)食饱心自若,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虚受吾君蠲免恩。(3)
________________,紫绶或将军。(4)虐人害物即豺狼,____________________!(5)晚来天欲雪,_
___________?酒酣气益振十家租税九家毕朱绂皆大夫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能饮一杯无答案返回合作探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整
体感知1.《轻肥》本诗用大量笔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幅内臣行乐图,揭露了宦官们意气骄奢、飞扬跋扈、为所欲为的罪恶行径,并与江南“人
食人”的惨象形成对比,强烈批判了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置百姓死活于不顾的现实,流露出了作者对百姓遭遇的深切同情。2.《花非花》诗歌以一
连串的比喻,用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抒发了作者对所咏之物短暂易逝、难以长久的感慨。13.《杜陵叟》这首诗在禾穗青干、麦
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另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
毕”之后,里胥才慢腾腾地来到乡村宣布“免税”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入木三分地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反映
出当地农民的悲惨处境和作者对黑暗统治的反抗精神。4.《问刘十九》这首五言绝句是邀请朋友来畅饮的劝酒之词。诗歌描写了诗人在一个风雪飘
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文脉梳理《清肥》2《花非花》重点突破一、
白居易的《轻肥》与《卖炭翁》一样,都是对上层统治者罪恶的揭露。请分析两诗在语言及表现手法上的异同。3答案答案《轻肥》和《卖炭翁》
两诗在语言上都具有白居易诗歌的共同点——浅显易懂,有意到笔随之妙,不像前人有闪烁隐约之辞。两者都运用一二警句统摄全篇,达到言浅意深
、平淡中见警奇的效果。《轻肥》中“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怵目惊心地对比了两种不同的生活,而《卖炭翁》中写到“可怜身上衣正单,心
忧炭贱愿天寒”。不同之处在于《轻肥》多描写,且一韵到底,而《卖炭翁》着重叙述,且换韵频繁。答案再说表现手法:相同之处是两者都以冷静
客观的审视,或描写,或抒情,寓情感于叙事描写中,不直接抒情、议论。不同点更明显:《卖炭翁》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手法。以“两鬓苍苍
”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以“衣正单”和“愿天寒”对比,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
和统治者的悬殊。以“一车炭”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轻肥》则仅用对比手法。另外,《轻肥》运用“卒章显志”
的手法,而《卖炭翁》则不然,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时戛然而止,更含蓄,更有力。二、《花非花》诗意朦胧。你认为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作者是
怎样表达这种诗意的?答案《花非花》这首诗主要表现一种对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为传达这种诗意,诗
人使用博喻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环环紧扣,如行云流水、自然成文。本体虽未说明,但用似花、似雾、如梦、似朝云的连续比喻,含蓄地做了
说明。答案三、在封建社会中,百姓遇到饥荒时,通常由帝王下诏免除租税,而由地方官加紧勒索,这一直是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杜陵叟》
揭露了统治者这种惯用的诡计,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仔细体会这一点,说说你的认识。答案此题开放性较强。主要应说明:这是由统治阶级的
贪婪本性和剥削本质决定的。说明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可由名家诗句印证。苏轼曾指出“四方皆有‘黄纸放尽白纸催’”(《应诏言四事
状》)。范成大也说“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皇帝诏书用黄纸,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答案四、《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
。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答案本诗虽然短小,却有浓浓的情意,寓情于景,景与情相得益彰。“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描写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新酒红火的画面:小巧又朴素的泥炉、嫣红的火苗、浮动着的泡沫、芳香的绿酒,一切显得那么醉
人,再加上特殊的天气——晚来天欲雪,与相知之友围炉饮酒正适合消度这欲雪的黄昏。正是这种场景透出一种动人的精神因素:白居易对朋友的那
种深情和友谊。答案名句品评(1)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品评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声绘色。
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
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以至于此,从而引出下面一句解释,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成了将军、大夫,他们掌握了政权和军权
,怎能不骄?怎能不奢?3(2)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品评这两句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揭示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勾勒出一幅畸
形的现实社会的图景,反映了中唐时期宦官当道、朝政腐败的现象。讽刺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敏锐的洞察力,表现作者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的百姓的同情。这与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异曲同工之妙。(3)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品评这两句正面描
写“长吏”的暴行,虽只用了两句,但由于先用灾情的严重做铺垫,后用“我”的控诉作补充,中间又揭露了封建社会最本质的东西,所以着墨不多
而形象凸现,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明知”农民遭灾,却硬是“不申破”,甚至美化现实以博取皇帝的欢心,这个长吏不是很有典型性吗?“明知”
夏秋两熟,颗粒未收,农民已在死亡线上挣扎,却硬是“急敛暴征求考课”,入木三分地揭露了最本质的东西!精妙之处就在于前后的呼应和补充。
(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品评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
酒叙情更令人快慰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诗词鉴赏之语言风格一、诗歌常见的语言特色1.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但平淡中蕴涵
深意。如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2.清新:其特点是用语
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的诗相对比较清新。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
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考点链接4.自然: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
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5.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6.含蓄:
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如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
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7.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8.洗炼:语言质朴
、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
,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
意极深而不见斧凿。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作者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例如陈
子昂《登幽州台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10.沉郁:用一种苍老
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
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11.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例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
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12.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
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曹邺的《官仓鼠》、梅尧臣的《陶者》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二、常见诗人及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浪漫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
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婉约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
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怀古诗:幽深绵长。送别诗:意蕴深远。三、语言风格应考技巧(一)提问方式1.这首
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二)答题步骤1.明特色: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三)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
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问题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返回文本拓展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延伸阅读叶笛郭枫呵,故乡的叶笛。
那只是两片绿叶。把它放在嘴唇上,于是像我们的祖先一样,吹出了对于乡土的深沉眷恋,吹出了对于故乡景色的激越的赞美,吹出了对于生活的爱
,吹出自由的歌,劳动的歌,火焰似的燃烧着的青春的歌……像民歌那么朴素。像抒情诗那么单纯。比酒还强烈。啊,故乡的叶笛。那只是两片绿
叶。把它放在嘴唇上,于是从肺腑里,从心的深处,吹出了劳动的胜利的激情,吹出了万人的喜悦和对于太阳的赞歌,吹出了对于人民的权力的礼赞
,吹出光明的歌,幸福的歌,太阳似的升在空中的旗帜的歌!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二
、写法迁移角度走近白居易题目:请以“走近白居易”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600字左右。答案返回示例走近白居易
大凡中国古代的文人,在历史的一种机遇面前,有几种选择。有的在政治风浪中随波逐流,在勾心斗角中耗尽精力与才华,如与白居易共称“元白”
的元稹,虽官至宰相,但严酷的官场角逐与整人的心机,使他早衰,只坐了几个月相位,便暴病西归,成为在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只是捎带一笔
的人物;有的则如屈原,以身殉国,怒投汨罗江,以自己的生命去作最后的宣示;有的则看破世态炎凉,远离官场,云游四方,如李白,先是“戏万
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纵酒狂歌,桀骜不驯,在上演了一出醉酒戏权贵的喜剧后,“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浮游天下,求仙访道,
将满腔热情寄予山水之间;也有的卖身投靠,歌功颂德,点缀升平,既糟蹋了自己,也糟蹋了诗。答案白居易显然要聪明得多。在他的官宦生涯中,
他曾经“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以诗作谏。面对官吏的横征暴敛,他拍案而起:“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在统治者惨无人道的
剥削面前,他不仅是讽喻,而且怒骂起来:“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他甚至把矛头直指皇帝:“狐假龙神食豚尽,九重泉底龙无
知。”他的诗往往像押韵的谏章,如芒刺,如投枪,使执政柄者扼腕,握权要者切齿,就连以纳谏著称的李纯也下不来台:“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
礼于朕,实难奈!”在“皆以我为非”的环境中,他只有急流勇退,独善其身了。答案是诗出卖了白居易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
易是离不开诗的。他有诗一样的心灵,他也离不开诗一样的生活。白居易选择了“吏隐”,选择了自然,在一种宁静致远的园田中躲避政治风波,栖
息自己的灵魂。在与山水园田的相晤中体味淡泊的蕴涵。他在旋风的中心寻觅到一片安宁的避风港,冷眼旁观兽斗狗咬,并尽力去塑造自己独立的人
格和形象。在杭州,他“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在苏州,他“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答案白居易最终还是选定了香山。他与自己痛恶的
、但又无可奈何的官僚隔了一条始终不可逾越的河,于是,历史在他们之间留下了一段若即若离的距离。距离产生美,距离也是一个过程最形象的显
现。我站在岸边,眺望琵琶峰。绿树掩映中,香山寺展露着巍峨的飞檐,几只不知名的鸟雀在山林中盘旋飞舞,愈发显得幽静。朋友告诉我,白居易
的墓极简朴,古柏葱郁中,一丘古冢安卧,就像白居易和他的诗,平实无华,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栖心释氏。顿悟,是人生中最大的明智。答案后人
在研究白居易时,常常简单地将他的生涯划为两个阶段,就如同把一个苹果一刀切为两瓣。其实,人生绝非一个单纯的等式,情感也绝不会一刀两断
。一个有良心的中国文人,一个曾经那般疾恶如仇的老人,以诗酒禅游自娱,本身就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又是谈何容易!哀大莫过于心死。答案我想,在香山,白居易的生活无疑是十分舒适的。然而,当他站在香山寺,与如满和尚结“香火社”,与“九
老会”的白须老叟饮酒赋诗之时,眺望着河对岸的奉先寺和石窟下那衣衫褴褛的石工们,他的心肯定不会安定,不会“闲适有余,酣乐不暇”。夕阳西下,归鸦嚣张地喧闹着,白居易立于自己捐款修葺的香山寺前,听流水滔滔,那深深的叹息,那惶惑的茫然,莫名的惆怅,那无奈的苦涩,如脚下的伊水滚滚流去无尽头,个中滋味只有他自知。丹麦作家克尔恺郭尔说过一句话:“诗人是什么?是不幸的人,满心是深郁的怆苦了,仍得在唇间将呻吟和哀号吟成清新曼妙的乐句。”答案此时,白居易面对的是佛,禅语“心如明镜台”。白居易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一波三折的《琵琶行》记录着人生的艰辛与他的风骨,那百世传唱的《长恨歌》蕴含着他对盛唐无尽的思念。白居易长歌当哭,唯用善良留清白。白居易的人生哲学和他哲学的人生使他穿越时空,成为一种永恒。朋友指着脚下的河滩说,这河心原有怪礁凸起,船行其间,时常出事。白居易七十三岁时,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从此,河道畅通。一年后,白居易去世了。答案而今,滔滔的伊河只剩下涓涓细流,沧海已是桑田。过客匆匆,我没能走过去,在白居易墓前酹祭于他,也没能坐在他的墓前,听他那深深的叹息。只能在离开龙门石窟时,向他再送去一个默默的鞠躬。今天,我走近白居易,却无法走进他。返回本课结束
献花(0)
+1
(本文系可明白输入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