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金色年华554 2019-06-26

郭威称帝的十年之后,陈桥驿出现了另一位黄袍加身者:赵匡胤。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陈桥驿兵变”后,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逼迫后周末代君主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并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两年后,赵匡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正如其在《日诗》中所写的“逐却残星赶却月”那样,北宋统一战争的确有着“逐却残星”声势,十余年间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纷纷归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分裂局面终于基本结束。之所以要加上“基本”二字,是因为北面的燕云十六州依然牢牢掌握在契丹人手中,而自西汉以降一直为中原王朝所有的凉州、交州二处也成为了西夏与交趾的领土,由此看来,赵匡胤统一天下的功业比起秦汉晋隋唐诸朝,都要略逊一筹了。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不过赵匡胤的天命之源在于后周皇帝的禅让而非功业。在北宋统一之前,赵匡胤与郭威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是掌有军权的将领黄袍加身、后周之后再添一“后宋”而已。然而赵匡胤竟一扫五代之戾气,厉兵秣马对十国祭起了屠刀,十八年后,北汉末代君主刘继元降,北宋由此成为整个五代十国时代的终结者。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既然统一天下是在赵匡胤称帝之后,所以这一功业并不能成为天命的依据,赵匡胤天命的源头自然出于后周。因此,赵匡胤势必需要通过肯定五代各朝的天命以作为北宋天命的脚注。事实上“五代”与“十国”的分野就已经表明了这种倾向:后周以上是为“代”,而南唐等政权只是“国”,正统何在,一目了然。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五代时期如何看待后梁及后唐的李从珂的正闰遗留问题依然存在,但这已经影响不了北宋的天命。北宋的正统性建立在后周的正统性之上,而后周的正统性与后梁无关。从这一逻辑出发,北宋的君臣似乎不应该在五代正闰问题上投入太多精力。然而事实却刚好相反,随着北宋中期儒学的复兴,天命正统越来越依托于道德,于是五代这一系列武夫当国的朝代便很难被接受了——这样一来,何止是后梁的天命被否定,连禅代于北宋的后周也失去了天命,整个五代被整体排除出了正统的行列,而北宋则因其文治武功远承唐统,正如唐朝时的王勃提出唐朝当远承汉统一样。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这背后无疑是天命理论的重大转折。在此之前,以“五德终始说”为基础,天命传承不绝,所以历朝历代必须为自身的天命找到一个历史的出口,这一现象在隋唐二朝研究晋朝天命何时由南而北的理论争鸣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在北宋,天命的正统性来源已经渐渐归于“君子大居正”、“王者大一统”的道德评价。在此背景下,正如欧阳修所言,五代“其或终始不得其正,以不能合天下于一,则可谓之正统乎”?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欧阳修此语言简意深。由他看来,王朝之天命正统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正道,“正天下之不正也”;二是大一统,“合天下之不一也”。很明显,这两方面与五行德运均没有关系。如果某一朝代不能同时满足以上条件,则“正统有时而绝”,历史也将进入绝统时期。欧阳修在其《正统论》中提到了三个绝统时期,南北朝、与五代显然在列,只是一统天下的秦朝居然也被提及,则有些令人诧异。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因为了有绝统的存在,北宋远承唐统也就有了理论依据。不过可以看出,欧阳修的宋承唐统已经与赵匡胤通过受禅承后周天命相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呢?源头依然在于赵匡胤黄袍加身,得国不正。北宋立国之初,赵匡胤为了解决天命正统问题,需要强化后周的天命与禅代的合法性,而到了欧阳修的时代,北宋天命已经毋庸置疑,于是也有余力重新审视五代的正统了——既然王朝天命源于守正道、大一统,那北宋的天命便非继受于后周,而是依靠自身的文治武功所得来,五代是否拥有天命,与北宋已经没有关系。

三分钟读完赵宋称帝史(上)赵匡胤和欧阳修的理论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