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老而美丽的苏州,位于太湖的山山水水之间。自古至今,在人们集中居住的城镇中,珍藏着众多精美的园林和文物古迹,而在郊野的田园山水中,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久远、风韵独秀的风景名胜资源。距离苏州古城最近(仅五公里)的石湖就是其中的珍品之一。虎丘、天平、灵岩等均是苏州各具特色的名山胜迹,均以山景取胜,但水景略逊。而石湖则有山有水,山水俱佳,自古被誉为“石湖佳山水”、“吴中胜境”。 石湖为太湖的分支和内湾,湖南北九里,东西四里,周二十里,深不盈仞(一仞为八尺),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湖周围有河、溪、荡、泾、港、汊、湾、浜、渚、塘……形成完整的水系,呈现一派弥漫的江南水乡风光。湖之西岸,横山雄踞,峰峦叠翠。其支脉楞伽山,俗名上方山,紧临石湖,山高92.6公尺,绵亘三里,有峰、峦、墩、坡、台、坞、屿、崖、岩……呈现秀丽的平远山林之景。湖山相依,石湖烟波掩映,上方诸峰映带,山水之景,堪称胜绝。 石湖这一块风水宝地,早就为我们的祖先所认识、开发和利用。早在尧舜时期,先民为避水患而登横山南向支脉,故名尧峰山。五六千年前,人们就在这里定居生息,经考古发掘,石湖有越城和治平寺新石器文化遗址,成为最早的宝贵历史人文景观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石湖的开发和利用形成第一个高潮。在吴国的鼎盛时期,吴王阖闾和夫差,把石湖、横山地区建成生产和游赏之地,有鱼城和酒城,建有闻名天下的姑苏台(遗址有争议,成为历史悬案)、郊台、宴宫里、射台、梧桐园(有争议)、吴王井、荷花荡等,成为吴王长洲苑的重要组成部分。吴王秋冬治于城中,春夏游于城外苑囿之中。到了吴国后期,吴越之争,这里又成为军事设防的重地和著名的古战场。因横山绵延高旷,瞻瞩无循形,故吴国于山顶上多置斥堠,列布如基,俗称藏兵洞(又名峰火墩),以瞰三江五湖,探越国军情。后来吴越两军直接在石湖交战,越军水师伐吴,在此横截山脚凿石开渠以通南北,故名石湖和越来溪。吴国在湖西磨盘屿筑吴城防御,越王勾践在湖东黄壁山高地筑越城屯兵,两年对垒。最后越军从越来溪进兵灭吴。之后,越国重臣范蠡(传说携西施同行)又从此入五湖,在石湖东岸留有名镇蠡墅。因此,石湖是著名的吴王苑囿和吴越之争的战史遗址胜地。 之后经历代的经营,石湖成为苏州富饶的鱼米产区,也是历代寺庙丛林,是凭吊古迹的著名游览胜地。如隋代建楞伽寺,山寺有八景,尤其是山巅的楞伽寺塔,造型秀丽,山塔一体,成为石湖风景的标志。同时石湖成为苏州古城游览太湖的重要水上通道,成了一条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纽带,产生了无数的精雅的石湖诗文和画卷。 南宋范成大退居石湖,筑石湖别墅,吟田园诗词,形成石湖历史上第二个兴盛时期。别墅在越城之阳,面山临湖,随地势高下而为栋宇,有千岩观、农圃堂及说虎、梦渔二轩等,这些景点中天镜阁堪称第一,又有玉雪、锦绣二坡。范成大喜爱花木,种植花木二百余亩,以梅、菊取胜,并著有《梅谱》和《菊谱》。宋孝宗特书赐“石湖”两大字,更使石湖名声大震。一时名人竞相游访,杨万里、周必大均前往游观题词。此时的石湖已与虎丘齐名,正如范成大在《重修行春桥记》中评价道:“石梁卧波,空水映发……往来幢幢,如行画图间,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无异。”更为可贵的是范成大热爱田园风光,体谅民间疾苦,在石湖创作了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和《腊月村田乐府》田园诗集,成为宋代石湖的水乡风土人情和田园生活的形象写照。自从范成大首创石湖别墅之后,经历代,至民国,石湖兴建山庄、湖滨别业园林成风,如宋代卢瑢的“吴中第一林泉”,明代的吕纯如别业,清代汪琬的“尧峰山庄”,民国余觉的“觉庵”。 不知始于何时,“八月十八游石湖”、“石湖串月”成为苏州民间家喻户晓的习俗。石湖是苏州“金秋赏月”传统的最佳的群众性游览胜地,早在明代就有“阖闾城中十万户,倾城而出游石湖”的景象。此情此景,何等壮观动人。1982年,太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湖作为其重要景区。时至今日,这永具魅力的佳山水,将保护、规划、开发、建设得更加美丽,将吸引更多的中外宾客游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