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产片不太给力。 自春节档的热闹后,小半年过去了,也没有多少掀起波澜的好片。 凤凰彩票手机版 倒是进口片,一波接一波的热闹。 但随着暑期将至,按照往年惯例,国产片将迎来一个集中爆发。 而其中最强的催泪弹,毫无疑问是它—— 《小Q》 《小Q》这片名,很容易让人想起15年前的那部经典电影《导盲犬小Q》。 豆瓣评分8.4,曾让无数观众哭成了泪人。 该片在当年的香港金像奖上,还提名了最佳亚洲电影奖,不过最终惜败给了朴赞郁更硬核的《老男孩》。 输了,也不跌份。 另有一部同名剧集,豆瓣评分更高,9.1。 不过,《小Q》既不是蹭经典电影的IP,也不是翻拍; 而是和《导盲犬小Q》一样,购买了原著版权,改编自日本作家石黑谦吾的真实传记长篇小说《再见了,可鲁》。 这个曾感动亚洲3亿读者的故事,现在被嫁接到了中国。 比日本迟到了15年,我们终于也有一部关于导盲犬的电影了。 小Q是一只拉布拉多犬。 并不是每一只拉布拉多犬都适合做导盲犬,但全球有60%的导盲犬是拉布拉多。 小Q就是其中之一。 它出生在袁姗姗和林文龙饰演的夫妇A家中。 长得乖巧可爱,温柔体贴,因此被选为导盲犬的培养候选。 但按照规定,在进行真正训练前,先送往到自愿者寄养家庭。 也就是杨采妮和郭晋安饰演的夫妇B家中。 而他们的女儿陈芷乔,也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和小Q培养出了亲密的关系。 在寄养家庭生活目的,是让狗狗感知人类身上的爱。 适应过家庭环境之后,小Q才被带到导盲犬训练中心,接受专业训练。 在漫长而辛苦的训练与测试后,它才被送到视障人士,任达华饰演的李宝庭身边服务。 真正担当起了一只导盲犬的责任。 李宝庭是天才糕点师,中年失明。 他起初不接纳小Q,自暴自弃,决定一死了之。 却被聪明的小Q救下。 也是这个机缘,似乎又有了活下去的意义,并与小Q的感情渐渐升温。 一人一狗,相濡以沫,相伴多年。 可惜李宝庭得了重症,必须去外国接受手术,只好与小Q分别。 而小Q又被重新送到了原来的寄养家庭。 此时的小女孩陈芷乔,已经长大。 小Q却已老去… 它还是会想念李宝庭,在那个公园的长椅上,一直等李宝庭回来接它。 一季复一季,一年四季,默默等着。 终于,李宝庭来了,而小Q却患上了白血病… 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故事,记录了一只导盲犬的一生。 对很多观众来说,包括鱼叔自己,已经非常熟悉。 可即便知道了结局,也依然会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面对这类题材的电影,真的毫无招架之力。 说出来也不怕大家笑话。 预告片里的一个镜头,就让鱼叔差点泪崩。 没什么特意煽情桥段,只是小Q在奔跑而已。 可是我又分明看得到它眼神中的期待,前方一定是有着很重要的人在等它吧…… 在花絮中,任达华坦言,这是他第一次演绎视障人士,也是第一次和狗狗有那么多的对手戏。 小Q不懂拍戏,这就需要搭戏的演员有足够的耐心去配合。 有一场戏,足足NG了48次才过。 从影大半辈子,身为金像奖影帝的任达华,从没有为一个镜头NG过那么多回。 但他依然觉得,值得。 因为小Q虽然不会演戏,却懂人的感情。 它的眼神是不会骗人的。 连旁人都说,任达华和小Q之间,好像真的已经有了羁绊。 「它,是你人生的一部分;你,是它的一生所有」。 对于一只导盲犬而言,它能照顾主人的时间,至多只有十年。 一只狗狗能上岗成为导盲犬,是何等不易。 首先是在培养对象的选择上。 原则上,一只幼崽被选中,需要其父母一方具有导盲犬血统。 但即便是血统纯正,也不一定百分百能成为导盲犬。 必须得生性是温柔沉稳的才行。 一个简单的鉴别方法: 招呼他们「过来」的时候,马上作出反应的不适合; 要反应并不太快,经过考虑一下再行动,不受其他人及物体发出的声音影响、似乎很沉稳地在想「怎么办」的小狗,更适合。 这一段,在电影《小Q》中也有表现。 如果说血统和性格还是先天因素的话,后期正式的训练培养,就真的是违背天性了。 狗狗往往贪吃,看到美食就容易被吸引,这在工作中显然是会造成不少困扰的。 为此,它们都要进行严格的拒食训练。 一天只能吃一顿,必须听到指令后方可开动。 更残酷的是,训练员会把鸡腿放在狗狗面前作诱惑,让它可望而不可及。 即便是真的吃到了嘴里,也得立马掰开嘴抢出来。 因为除了狗粮,导盲犬其他任何食物都不能吃。 所以才能看到,当它们陪主人去吃饭时能够不为所动,十分钟或两个小时,都乖乖趴在脚边耐心等待。 它们要经受大量的抗干扰训练和指令学习,台阶、障碍物、拐角、马路、电梯等等。 所有的路面上会遇到的情况,都得学会应对方式。 这些训练还只是生理上的,是习惯的培养。 成为导盲犬,更多还容易遭遇心理上的创伤。 和电影中所呈现的故事一样,一只导盲犬至少要经历三次离别。 第一次,是三个月大的时候,离开兄弟姐妹和原生家庭,被送往寄养家庭。 一年之后,狗狗又要离开养父母,前往训练基地。 可此时的狗狗早已和养父母建立深厚感情。 在纪录片《中国导盲犬》中,一只狗狗即将被送往基地,它的养父母正在与它告别。 一直跟着车,摸着狗狗的脑袋,千叮万嘱。 「去了那里一定要乖哦,不要调皮」 说着说着,主人就抑制不住地哭了起来。 鱼叔也开始噼里啪啦掉眼泪。 这一别,基本就是永远。 在电影《小Q》中,有两段离别的戏,都很催泪。 一段是,小Q离开养父母,坐在车上,默默看着她们的身影渐渐远去。 一段是,小Q看到李宝庭坐车去机场,拼命狂奔,穷追不舍。 在经历一至两年严格的训练后,导盲犬就上岗了,被逐一分配给申请者。 之后的几年时间,它都将作为主人的眼睛,守护他,照顾他。 电影中有一幕,小Q救下李宝庭的戏,在现实中也能找到 一位主人说,有次他和自己的导盲犬上街,不知哪儿冒出来的电三轮冲了过来。 狗狗灵活,完全可以迅速躲开。 但它却站在原地,一个劲儿地拱主人,示意他危险正在靠近。 主人反应慢,没及时作出反应。 狗狗就挡在主人面前一动不动,车冲过来,撞了脑袋。 在生死面前,导盲犬和盲人的关系往往是极亲密的。 不再是宠物和主人的关系,而是家人的关系。 「我一直以为,导盲犬不过是引路而已,其实根本就不是那样的。我只要和它在一起,心情就会特别好。它真的就是我的朋友。」 但狗狗的寿命短暂,很快就会老去,行动开始变得迟缓。 为了盲人安全起见,也得退休,遣返训练基地。 像小Q的原型,原著小说中的可鲁,在7岁时失去了渡边先生。 那时候相当于人类的44岁,正值壮年。 只好一直生活在训练中心,时不时给小朋友科普导盲犬做一下示范和展示。 照片中,它的眼神,分外落寞。 度过了一段安逸平和的晚年。 “1998年7月20日。 这一天,可鲁的呼吸从一大早就开始变得急促起来。 也许是肺部受到压迫而感到呼吸困难,它频频示意想要翻身。 「小可,谢谢你,你不需要再那么努力了」” 导盲犬的发展历程并不久远。 最初目的是帮助那些在战争中失明的军人们,适应新的生活。 导盲犬在日本第一次被认识是在1938年。 但到日本第一只导盲犬诞生是在19年之后,也就是1957年。 之后,导盲犬开始在全世界普及,虽然过程艰辛,但发展迅速。 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导盲犬的发展并不太乐观,公众的认识还严重不足。 从2000年申办奥运会时,国内才开始意识到导盲犬的重要,承诺导盲犬可以入境。 直到2006年,才有第一批共6头导盲犬正式上岗。 直到2015 年 5 月,北京的公交系统才允许乘客携带导盲犬。 “从明年(2015年)5月1日起,视力残障者可携带导盲犬进站乘车,但视障人士进站时需出示视力残障证件和导盲犬证,导盲犬应佩戴导盲鞍和防止伤人的护具。” 为什么会遭遇这么大的偏见和阻碍? 狗狗并没有太多反应,直到旁人提醒,他才知道。 「我想看看它会不会咬我」 但其实这是很危险的,是对狗狗工作的严重干扰。 所以当在街上看到导盲犬时,应遵循四个基本素质要求: 不呼叫:不要以声音、手势吸引导盲犬的注意力。 不抚摸:不要在导盲犬使用者未同意的状况下,任意抚摸导盲犬。 一问:当你看到视障人士在公共空间犹豫徘徊不前时,希望您主动询问是否需要您的协助。另外如果您也想认识导盲犬,也请您务必先徵求主人的同意,更欢迎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 当然,大概率你是遇不到的。 而这正是鱼叔对《小Q》这部电影最大的期待,就是让更多人理解和体谅导盲犬和视障人士的困境。 对方或许以为自己只是拒绝了一个人和一条狗。 但事实上,他们是剥夺了视障人士应有的权利。 他们不坏,只是无知罢了。 即便在今天,中国约有1700万视障人士,在服役的导盲犬却不到200只。 也是我特别希望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电影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