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健 整编:王剑光 第一章、西夏王朝 游牧在我国西部地区的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羌族与大部分汉族的共同祖先是黄帝族,在远古时期已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北宋宝元元年(公元一O三八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李元昊,西夏开国皇帝,党项族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之后裔,其李姓为唐朝时所赐,生母卫慕氏。就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王朝开始出现在中国西北的历史版图上。西夏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王朝,在长达一百九十年的历史时间内,曾先后与宋、辽、金、蒙古相抗衡,并创造了自己的西夏文字,造就了独特的民族辉煌。西夏国的建立,势力不断壮大,多次派兵入侵宋地,而后进行掠夺抢杀,生俘的男丁送回西夏国充兵员,女性充当奴隶。大宋朝当时没对一个小西夏当回事,后随着战事不断扩大,特别是李元昊称帝后,掠夺了大片宋朝领地,曾有一时还侵犯到了陕西、山西一带的部分疆土,才引起了宋朝的惊恐,当时西夏在领地、资源、人员、国内政治上都已到十分鼎盛的时期,是危及宋朝江山一支不可忽视的重大力量。 第二章、沦陷西夏 宝元元年(1039年),李元昊因称帝后,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即著名的战役(三川口之战),而后李元昊又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康定元年(1040年)七月,仁宗皇帝任命范仲淹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同时让范仲淹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范仲淹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我翰公先祖原世居山东阳谷东阿一带,因在大宋军队内任职,所属军队就驻守在陕西延州。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即(好水川之战),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被俘上千,死伤上万余人。在此次战役中,我先祖率领所部将士多次冲锋陷阵,但最终寡不敌众,也被西夏军队所俘,充当兵役。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西夏国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心设于中兴府,就是现在宁夏的银川与灵武一带,我先祖被西夏俘获后,长期居驻在灵武,所以翰公到了元代末期还自称灵武人。加入西夏后,由于我先祖作战勇猛,乃继续被安排在西夏军队中任职,经过几代人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打拼与奋斗,最终成为西夏王朝中显赫一族。如:大臣王仁忠、翰林学士王佥、著名的西夏谚语集《新集锦合辞》补编王仁持等都是王氏一族,但是不是我王翰公先祖还有待考证。 今日的西夏,不同往日的西夏,昔日的西夏已变成今日的塞北江南宁夏,昔日的中兴府已变成今日繁华的银川市。今年,龙岩王氏子孙赴山西太原祭祖团一行专程赴古西夏行程一次,去寻找我昔日祖先的遗迹,领略了当时军戈铁马的景象,感受了古西夏的文明,参观了塞北江南的秀丽景色。从古西夏的古战场、古长城、古西夏首领李元昊的墓园、古西夏的文字,到现在宁夏伊斯兰教的文化,处处显示着宁夏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着不同层次的文明。从古至今,宁夏就与祖国其它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有所不同,处处显示着西北民族的特色,风情万种。 第三章、蒙古族的崛起 西夏国的崛起起,历经了一百九十多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添下了浓重的一笔,影响至今。随着大宋王朝的不断衰落,西夏国占领了宋朝大片的国土和城池,使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不断壮大,特别是在军事上,利用占领城池收编和俘虏的宋朝将士为己所用,对有才华的官员、将士给予重用,使西夏军队迅速强大起来,打起仗来一路凯歌,节节胜利。西夏王朝从弱走向强盛,又因为内部权益纷争,逐步走向衰弱。此时,大漠深处的蒙古人迅速崛起,势不可挡。西夏王朝却政治腐朽,经济退化,军力不足。西夏、金、宋朝全不是蒙古铁骑的对手,全部先后被蒙古所灭。这个时期,我王氏先祖已在西夏国渡过了三、四代人,历经约一百二十多年左右。我世祖虽为汉人,但因作战勇猛、为人刚直守义,所以在西夏军中世袭任职,并有很高的威望。西夏灭亡后,蒙古首领忽必烈为稳定人心,特嘉之。蒙改元号后,又特赐予我世祖蒙姓-唐兀氏,赐蒙古人一等,其家俗乃可保留。世祖说,皇恩不可违,本姓不可丢。所以,我世祖还是坚持保留了自己的本来姓氏。 蒙古改元后,逐步统一了全国,元朝当时将全国的人划分为四等:一等公民蒙古人,二等公民色目人,三等公民原辽、西夏、金国的子民组成,四等公民是汉族及最边远的少数民族。我世祖因当时也是西夏中的权贵,又被忽必烈赐姓,嘉之过,所以被划为色目人,仅次一等蒙古人。元朝用人十分讲究策略,我世祖在西夏世代任职,享有地位和威望,为消除世祖对当地的影响力,特赐予色目人后,要求立即离开曾经的西夏国土,调外省任职。我祖撤达公经过深思熟虑,认为我王氏家族,世代居住山东阳谷,决定举族迁回山东,并得到了元朝的恩准。就这样,我王氏家族一百多年前从山东的阳谷出征,到达陕西咸阳,转战西夏,而今又回到了祖籍地山东阳谷,整整划了一个圈,终于回归故里。 第四章、先祖撒达公 岁月沧桑,我王氏家族这一支脉,虽然随宋朝军队征西夏被陷没,久居于西夏一百多年,但我王氏先祖始终没有忘却根在山东,脉在阳谷,在东阿。当时以王撒达为首的这一支独特的王家人,带着家眷,带着对故土的怀念之情,离开了西夏,离开了这熟悉的地方,离开了战火还没熄灭的灵武古长城。(今年我们有幸去见到了昔日先祖生活、战斗过的灵武古战场,古长城,旧城墙,此时的宁夏政府拨重金正在修复之中) 先祖撒达公为人仗义,加上山东阳谷、东阿一带都是王氏宗亲,原本就有血缘关系及关联亲朋好友,先祖撒达公一族很快在阳谷站稳脚跟,真正过上了一段平静的生活。撒达公晚年的优闲生活,与那西夏战火连天的岁月相比,真乃是冰火二重天。先祖撒达公由于晚年优越的生活,享年达八十多岁,这在当时的年代中是少有的高寿老人。先祖撒达公去世后,子孙们将他厚葬于山东阳谷县内。王翰公的所有后裔们要牢记,撒达公是我沙塘王氏目前有记载考证的最真实的太高祖,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脉源谱名。 元朝在全国夺取政权之后,对内实行种族政策:一等蒙古人,就是来自蒙古忽必烈一族,及与他有血缘、宗族关系的人,这一等人基本是全国大郡县以上的第一把手,政府重用部门都由一等蒙古人掌控。二等是色目人,属西域人或肤色不同的西域外埠人,或西域北一带原有的高官贵族,我先祖就属二等人,二等人可在全国大郡县以上及重要部门充任第二把手。三等人,即原辽、西夏、金国的子民组成,四等人是汉族及最边远的少数民族。元朝政权稳定后,对外实行扩张主义,千军万马的铁蹄,踏遍了周边多数国家,蒙古帝国的领土范围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帝国被公认为是世界历史上版图第一大的国家,鼎盛时期达到3570万平方公里 。由于长期对外扩张,对内盘剥,税赋不断加重,民生困苦,加上元朝内部政权的分化,元的中后期,全国各地一片混乱,各方百姓纷纷揭杆而起,特别是南方广大地区,盗匪猖狂,民不聊生。此时的湖北、江浙、安微一带匪乱尤其严重,元政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元朝政府派大批军队南下剿灭起义农民和地方悍匪,由于元朝实行军籍世袭制,我世祖撒达公去逝后,其子王回承袭了千夫长的职位,加上又是色目人,我祖王回公首当其冲。刚刚才平静没几年的安逸生活又被打乱,我王氏先祖又要再次披甲跨马投入到新的血与火的战斗生涯中去。 第五章、庐州始祖 公元(1277)年四月,舒州(今安徽安庆)的张德兴,六安(湖北)的野人刘源,荊州(湖北)的傅高等起义抗元,一时黄州、寿昌传檄淮东四郡,进逼阳罗堡,鄂州大乱。此时,元朝右丞昂吉奉命率兵下江淮郡、安微、湖北、江苏一带平乱,打击农民起义,镇压叛乱者。先祖撒达公之子王回,随军出征,再一次投入到刀光血影的战斗中。 我王氏先祖自从西夏回到山东居住以来,一直都是世袭军籍。此时王回随右丞昂吉下江淮时授武德将军,佩带金虎符,领军千户。元朝政府一贯很腐败,下江南作战后,虽然取得节节胜利,但所有将帅趁机大量地侵夺田产,掠夺南人作奴隶。历经几年的平叛战斗,我先祖王回公因战绩突出,平叛后被朝廷任命为庐州总管,驻守庐州(今合肥),相当于合肥市市长。所以,王回后来被我族子孙尊为庐州始祖,卒年六十四岁,葬在合肥西七里大蜀山。王回公生有一子,名王蕉,字世安,仕名朵烈图。王蕉承袭他父亲王回职位,也授武德将军,管军千户,继续镇守庐州。统领着安徽这块中心土地。王蕉也不是等闲之辈,他镇守庐州时,屡建功勋。在庐州执政的过程中,扑灭了多次的农民暴动,也肃清了多股盘踞在周边的土匪流寇,保一方百姓平安,稳定民心,并大力发展经济,为巩固庐州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元朝廷的嘉奖。由于长年劳累而得疾,王蕉公卒年六十岁。王蕉公去世后,子孙将他也葬于合肥西七星里,大蜀山下,在其父之坟的左侧。两代将军长眠于大蜀山下。王蕉公生有一子,名叫王德,号称梅坡,仕名:野仙不华。王德公与其祖父,父辈相比较下,可能稍逊色一些,虽然承袭军籍,但职位元朝只给他授予领兵百户。这样一来,对王德公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几年后,农民起义又一次进攻庐州,被王德公率兵击溃,而且还乘胜追击,顺势将庐州地盘再次扩大,受到元朝政府的重奖,授予庐州总管,领军千户,仍然镇守庐州。王德公卒年也六十岁,子孙也将王德公葬于合肥西,七星里大蜀山下其祖父的坟右侧。 此时,从王回下江淮作战以来,我王氏先祖三代人为元朝政权的稳定,奉献出了三代人的生命,流尽了血汗,以至三位将军死后回不了老家山东阳谷,永远长眠于大蜀山下,佑护着我王氏子孙后代。先祖王德公也有一子,名王翰,字用文,号时斋,晚号友石山人,仕名:那木罕。王德公先祖逝世时,其子王翰公才十六岁,能否继承我王氏祖业呢? 第六章、王翰公入闽 公元(1333)年,入闽始祖王翰出生在安徽庐州(合肥市)千户长的家中。王翰公五岁时,其生母夏氏夫人去世,由继母孙氏夫人继育。孙夫人是个知书达理的贤惠之母,他对王翰视如己出,对王翰的抚养和教育付出了很多心血,教导王翰从小勤勉立节,她不但严格要求王翰自幼努力学习,还常常教导他长大后要如何为人,积极传承家族的事业,所以王翰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气节与孙夫人的教养密不可分。由于继母的用心,王翰对继母孙夫人也是感情至深,以至于他在临终时,还念念不忘继母的养育之恩。 公元(1349)年,先祖王德公去世,王翰对生父的去世悲痛万分。由于王翰文才了得,自幼聪明好学,其武功也非等闲之辈,加之其继母贤达,其在军中享有一定的威名,所以王翰十六周岁就得到元朝上级大将的首肯,报朝廷授予袭承领军千户。二十岁王翰取夏氏女子为妻,夫妻相敬如宾、相亲相爱,但好景不长,仅一年多,夏氏夫人病逝。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王翰遭受一次次的沉重打击,先是是父母的离世,然后妻子的绝别,面对三位亲人的离世,王翰时刻牢记孙夫人的教诲,将所有的悲痛埋在心中,依然勤勤勉勉的工作,虽然他出身名门,但他才干超群、英勇善战,深得上下级的好评与拥戴,年仅二十多岁就在同一级的领军千户长中已是名声大噪。经省、宪一直上报朝廷,任命王翰为庐州路治中,当时元朝在南方的守将中属于真正的少壮派。 公元(1362)年四月。二十九岁的王翰被朝廷任命为福建福州路冶中,随福建行省章燕只不花镇闽,辟为平章从事。从此,我王氏先祖告别了中原及北方的族人,开始踏上了八闽大地,为福建百姓的安宁鞠躬尽瘁。从此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家园与故乡。从此,我们这一支王氏子孙在八闽大地开启了新的生活,王翰公成为了我们这一支脉王氏氏族的开闽始祖,他的名字在我们氏族中世代相传,翰公的名字与月兔山日夜同辉,他的壮举与官烈同名。 第七章、闽、粤、赣施政 王翰进入福建之后,完全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福建山多,地少,地险险要,流寇分散,比起北方,更难用兵。时值福建三大巨寇之乱,王翰除了用兵力围剿外,还亲自到寇营劝说匪寇,做了大量工作,迫其寇匪认清形势,采取内部策反,外部招抚的策略,成效显著。半年过后,王翰以功擢升福州路同知(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又升理问官,兼总管永泰,罗源二县。数月后,泉州莆仙二地,土帅王柳伯祥,越界连络傍郡,向永福进犯,县民十分汹惧,纷纷逃跑他乡。王翰使人送书劝道: “彼此王氏,同族同根,各有所属,慎勿犯我寸土之地,我意欲与王氏宗亲和谐相处,和谐往来,互不侵犯。信中肺腑之言,打动王柳百祥,便下令遽退,不敢进犯,并好辞应允:愿宗亲友谊永固。”由于王翰有勇有谋,入闽以来,立下功勋,不久,又升为福建、江西的行省郎中(相当于地方行署特派员)。福建平章陈友定(元从一品、福清人)将王翰留为幕府,参赞福建、江西、广东诸事,为元政权在巩固东南一带出谋划策。 二年过后,公元1364年左右,广东潮州、汕头、梅州、河源一带匪寇强悍,反元旗帜揭杆四起,烧杀抢掠无处不在,百姓苦不堪言。此时王翰再次受命于危难之中,担任潮州路总管(地区军政首脑),兼管河源、梅州、惠州,授于朝列大夫,王翰立即统率大军前往广东。在潮州路总管的任上,元军所到之处,匪患解除。在严惩匪寇的同时,王翰所到之处,采取缓徭赋,简刑罚,兴办学校,礼儒士,教化百姓善恶区分,又大力扶持困苦百姓,在广东的短短三年时间里,王翰政声卓著,深受百姓和朝廷的好评。王翰公在二十多年的施政生涯中,一直秉承着一个道理,就是一个政权的生存,完全根植于民众,只有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当朝政权才能稳定。所以那时期,王翰在广东影响巨大,他提出:轻赋简刑,以利百姓休养生息,他以文教为主事,修复韩山寺,到潮阳祭文天祥大忠寺,又派潮阳名士代希文执掌韩山书院,从思想上去影响潮、梅、汕的子民。由于元朝的衰败,大有难保之势,仅凭他王翰一人难以挽救没落的元皇朝,几经数度揭阳、潮州等佛家寺庙,与当地佛教结下友谊,出家佛门的愿望油然而生。作为官至朝列大夫,江西、福建的行省郎中,潮洲路大总管的王翰公竟有如此的想法,足以说明了王翰公对当时元朝政权的失望,自己心中产生了无限悲凉的心境。王翰公在登东山诗中写有:“万里山河带夕阳”。在游灵山寺中有:“蹄明日知何处” 的句子。在潮一带刻有:“飞云、棲云、垂云、山崩、川溢”等字句,可以完全表达出王翰公当时的心境,他忧国、忧民,他壮志踌躇,有着大展宏图的远大抱负,但又处在这生不逢时的年代,他是那么的万般无奈! 第八章、元朝政权的崩溃 元朝取得政权后,采取的还是草原时期的掠夺政策,每占领一座城池,军政大权都交由蒙元血统人执掌。这些军政要员大肆抢占百姓的财产和土地,然后把土地又返租给农民,人民群众完全成了新的奴役。元政权对外又实行强悍的侵略行为,周边国都成了元的附属国,由于战线拉得太长太宽,又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管理体系,内部政权又不断的分化,再加上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暴乱不断,元政权朝不保夕。作为一方军政大权的执掌者王翰,心中也非常矛盾与无奈,这三年里,广东这一带在他的治理后,形势大有好转,但仅凭一己之力也挽救不了摇摆不定的元朝政权。 纵观全国局势,元朝政权的灭亡是注定的。此时的潮州路总管王翰,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分析目前形势,他将何去何从呢?这成为他后续人生选择的最大难题。 陈友定,字国安,福清人。元末忠臣,与元人扩廓帖木儿、迭里弥实并称“闽三忠”。陈友定出身农家子弟,行伍出身,目不识丁。元朝至正年间,流寇四起,陈友定应诏加入元朝,因平贼有功,逐渐成为元朝将领,占据福建八个郡,授予福建平章职务。他占据八郡之后,多次招揽文学知名人士,留在幕下。陈友定粗涉文史书籍,学习写作五字小诗,诗中却都富有意境和道理。元朝末期,陈友定眼见元朝就要垮台,作为统领一方的土皇帝,他利用元政权的外衣,趁势扩张自己的势力,他的眼光不只在福建,还瞄准了浙江、江西、广东,希望割据一方,以图霸业。 公元(1367)年,朱元璋平定方国珍后,马上发兵讨伐陈友定。将军胡廷美、何文辉由江西直趋杉关,汤和、廖永忠由明州海路攻取福州,李文忠由浦城攻取建宁,而另派使者前往延平,招降陈友定。元王朝立即将王翰公调回福建,升任福建行省参知政事(二品衔),帮助陈有定巩固即将崩溃的局面。上述讲过我祖王翰,才学过人,又能带兵,又是色目人,所以早期元朝就将王翰安插在陈友定内充当幕僚,表面是协助陈友定,其实也是为了监督他,为了挽救元朝,忠义一身的王翰,抛开了自己的思想杂念,也顾不了他呕心沥血经营了多年的潮、梅、汕及河源地区,直奔最危险的闽中前线,以自己的生命同元朝共存亡。福建的陈友定,是全国少有的南汉人在元朝中任高级职务的人,尤其在王翰的大力配合下,在福建创造了不同凡响的业绩。这次王翰会由广东回入闽任职,也是陈友定积极要求的。明军一路势如破竹,节节奏响胜利的凯歌。但明军是如此的强大,是陈友定、王翰等幕僚万万没想到的。陈友定摆设酒宴,大会诸将及宾客,杀死明使者,将其血沥入酒坛,与众人酌饮。值酒酣之时,陈友定当众发誓说:“我们同受元朝厚恩,若有不以死拒敌者,将受磔刑,并杀其妻儿。”陈友定随即到福州巡视,环城而垒。距垒五十步外,筑成一台,严阵以待。不久,陈友定获悉杉关失陷,急忙将军队一分为二,命一军驻守福州,自率一军防守延平,互为犄角。当汤和等率水师抵达福州五虎门时,平章曲出引军迎战失败,明军沿南台纷纷登城而入。守将逃跑,参政尹克仁、宣政使朵耳麻拒降而死,佥院柏帖木儿在楼下堆积柴火,杀死妻妾及二个女儿之后,放火自焚而死。 胡廷美攻克建宁,汤和进攻延平。陈友定想要持久困守,诸将则请求出战,陈友定不同意。诸将仍不断地请求,陈友定怀疑部将要叛变,便处死萧院判。许多士兵因而出城投降。正巧军器局发生火灾,城中炮声震地,明军获悉城中有变,趁机发动猛烈进攻。陈友定向其部属诀别道:"大势已去,我只有以死报国,诸君继续努力啊。”然后退入省堂,整理衣冠,面向北面两拜之后,吞药自杀。所部将士争相打开城门接纳明军。明军入城之后,奔去看陈友定,发现他仍未断气,便将他抬出水东门,正巧遇上大雷雨,陈友定苏醒过来,然后被戴上械锁送往京城。陈友定入宫,朱元璋怒责他。陈友定厉声说道:“国破家亡,要杀就杀,不必多言。”朱元璋于是将他与其子陈海一起处死。 我祖王翰公,带着家丁从广东刚刚赶到福建泉州,就听到福州失陷,首领陈友定被俘获的消息,这时,王翰已然回不了广东,又去不了福州,身边又没有军队人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御,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朝大军席卷整个八闽大地,他带着自己的家人潜入到民间,静静的观望时局的发展。此时的王翰公,心情十分复杂和懊丧,回想自己戎马生涯一生,最后竟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他有感于当时的处境而书: “物皆有托,我生独无家。蔓草野露多,眇眇之天涯。亲戚不在傍,更与奴仆赊。落日下长坂,悲风捲警沙。林依避猛虎,郊行畏长蛇。封狐逐野鼠,跳踉当吾车。树虚四五聚,莫索集错鸦。方投异乡迹,又悲远城笳。抚剑向夜起,心中乱如麻。微身焉足惜,天道良可嗟。云叹念乖阻,道路日已遐。去去復何极,为君惜年华。” 第九章、寓居沙塘 王翰公从庐州领军千户的时候,娶妻夏氏,无生育子女,夏氏早卒,翰公征战沙场几年未娶。入闽后二年,王翰公才续娶了刘氏夫人,刘氏名印,系当时福建行省参政、书丞佥、闽宪刘真斋之女,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堪称美女,才女配英雄。王翰重新入闽时,元大局已去,他带着家眷和几名佣人,只能潜入民间,徘徊在福建晋江、石狮一带,为了能够重新北上,他企图从海上渡船,前往交趾(今越南),再从交趾绕道云南、四川北上,去寻找北部的元朝流亡政权,王翰公费尽心机联系好渔船,但此时所有的海岸线及海上交通都被明军封锁,所有船只都无法出行,再加上他是元朝在福建的重要官员,更是得处处小心,无奈只得暂避晋江。因翰公早前在闽任职过,而且政声卓著,深受朝廷和百姓的好评,在闽中南一带名气也很大,翰公虽然是前朝官员的身分,但他的为人已被当他百姓所认可。再加上晋江太原王氏原本人口众多,又久闻其廉洁爱民,尊祖敬宗的名官,如今路遇沙堤,男女老少均到村口迎接。宗亲早就认为:世薄俗浮,人有功利,以求显者多,独有王翰不随浮沉,既赐姓唐兀,但不捨其祖宗旧氏,而复祖姓王氏,由此使沙堤村民万分敬仰,盛情款待,再三挽留王翰居住沙塘。真是:王到王地王家乐,亲逢亲宗亲更亲。同族同宗同字写,一族一派一条心。其地长辈曰:翰公到此,如同到家,应长居在此,宗亲万分荣幸!族长恳切求道:宗亲早已决意:族尊你为首,辈尊你为上,村尊你为大,事尊你为主。万顷良田,共同耕种,千亩沙塘,一起分享。宗亲肺腑之言,王翰感激不尽,自语道:想我王翰大势已去,想不到族亲如此敬我,此乃我王翰三生有幸,宗族亲,血缘情,盛情难却。王翰感念王族:根深叶茂千枝协,源远流长一派同。真是天下王氏一家亲,根脉相连。王翰十分感激,决定寓居沙塘。王翰公落住沙塘后,刘氏夫人再为他生了季子王偁,王翰公此时的心情已大有好转。翰公在闲时经常与山水为伍,某日,翰公游至石狮近海的山头上,眺望远处波澜壮阔的蓝色海域,近看满山青翠的树林,心中感慨万分,挥笔写下:“海天一色”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叫人刻于山中的庞大石头上,六百多年过去了,翰公所题的四个大字还醒目的留在原来的大石上,供后人景仰。王翰公在晋江、在石狮、在沙塘写下不少诗章,也留下了不少的石刻文字,此时的王翰公心境已基本平和,也渐渐的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由于泉州是历史上重要的贸易港口,晋江就在泉州附近,人来人往频繁,慢慢的元朝旧臣王翰藏于泉州晋江一带的消息就传到明朝庭中,此时王翰公已在晋江居住三年余,为了逃避明朝政府的追捕以及北上回归故里的愿望,翰公决定告别沙塘的众乡亲,择期北上。此次他决定由陆地出发北上福州,再寻机从福州马尾渡船北上。因为王翰公原有在福州、永泰、罗源任过职,同事、故友还很多,所以从这条路北上也许会更顺便些。翰公一家能够顺利北行吗? 第十章、避难观猎村 为了北上,王翰知道,路途十分艰险,如果拖家带口全家随行肯定行不通,所以他在离开晋江沙塘时,将长子王伯安排到泉州的排铺街居住,将次子王仲(名致政)留在晋江沙塘居住。后(王翰公的长子王伯成了泉州排铺街的开基一世祖,次子王仲,名致政,成了晋江沙塘的开基一世祖)。由于两位小公子都未成年,他就安排跟随自己多年的家丁分别照料两位小公子,并特意委托当地王氏宗亲故友相帮照顾,王翰夫妻只携带年幼的季子王偁及不多的家丁开始北上福州。到了福州,他才知道北上的难度非常的大,因为福州是福建省军事、政治的中心,明朝政权刚刚成立,为巩固新政权的稳定,对整个城市基本实行军管,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尤其加大力度对前朝的旧部加以追捕和清洗,形势非常危险,不要说北上的计划落空,就想在福州城内呆下去都很困难,而翰公又是元朝在福州的重要旧臣(相当于二把手),更是明朝政权的追捕对象,如被发现,生死都未得可知。权宜之计,只能躲为上策,在众多故友的帮助下,翰公一家人连夜逃到离福州城百来公里的永泰县。由于翰公兼管过永泰,对整个永泰县非常的了解,为避免县城人多繁杂,以及不必要的麻烦,最后决定暂避乡下观猎山中的一个小村庄。 观猎村,背靠月兔山,月兔山层峦叠嶂,森林茂密,前有大樟溪水长流,小船航行可直达闽候、福州地域,当时没有道路可通观猎村,只有渡船才能到达。该村本是荒野之地,唐末时期,被闽王王审知家族辟为围猎野物之场所。皇家的狩猎,历来就不是纯粹的寻欢作乐。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围猎出行,首先是部队行军的操练。其后则是调兵遣将,摆兵布阵。狩猎当天,部队早早地潜入山中,根据山形地貌,摆下阵势,形成巨大的包围圈,只留出朝溪的一面。时辰一到,以鼓点为号。刹那间,旌旗猎猎,长矛攒动,擂鼓阵阵,猎犬狺狺,杀声震天。这里山高林密,气候温润,是野生动物的天堂。至上世纪60年代,仍有村民报告目击过有豹子出没。近年植被恢复,野猪已有泛滥成灾之势,可以想见,当年动物之多。一时间,所有动物惊慌失措,东奔西逃,却始终突不出去,只得往人为设置的通道狂奔。及待被赶至开阔地,前有大溪横断,两边是严阵以待的将士,再无去路。真是围猎的绝佳场所,一场射杀由此开始。动物被围其中,也并非是瓮中捉鳖。猎杀有严格的规定,动物幼崽不杀,怀孕的雌性不杀,留有逃生的缺口,误杀是要受严厉处罚的。而动物之中,除了麂、鹿、獐、兔外,也有虎、豹、豺、狼,以及凶悍的野猪,凶恶重重。猎杀野猪尤为危险。一击不能致命,野猪会瞪着发红的眼睛,张开大嘴,露出白森森的獠牙,直奔猎人而来。王审知说是观猎,实是在察验将士的骑射本领,敏锐的反应能力,以及胆识与勇气。后来人们就称该地方为观猎村。观猎村民风淳朴,百姓善良纯真,乡亲敬老爱幼,和睦相处,待客如宾。从此,王翰与其妻、季子王偁就隐居在观猎村,休养生息。此后,刘夫人又为翰公生了四子王修、五子王伟。但王修不幸少年早殇,最后只留下季子王偁和五子王伟。王偁、王伟成了观猎村的开基一世祖。 王翰在观猎隐居十年,他黄冠野服,徜徉于龙泉山、大樟溪清泉白石之间,时时游历山水,与石对话,逍遥自在,他在村子旁的小雄溪筑友石山房,听瀑读书,自称为“友石山人”, 或与樵夫牧竖为伍,或与僧人道士唱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每日上山采药,或饮酒做诗,闲时还教些儿童识文认字。闽县人吴海《友石山人传》说王翰:酷有山水癖,四时朝昏,不问寒暑,曳杖入幽林山谷。每遇石处,必啸歌盘桓,或解衣而卧,既去复返,眷恋不忍舍离。由于翰公学识渊博,为人善良忠厚,久而久之,人们对他无比的敬仰,名气也越来越大,当地乡绅百姓多次上报县府,强烈要求推荐他去福州任职,王翰不肯去。后县府多次发文催促,王翰还是不肯聘之。州府深感奇怪,特派人到观猎村调查了解。几经周折,县、州府经过详察,确认躲在永泰县观猎村的王翰,不是人们所传说的教书先生,而是元朝在福建、江西、广东任过要职的王翰,县、州府知道此情况后,立即奏文南京朝廷,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后,亲下辟书,要求王翰主动赴南京报到,翰公不从。县、州府只得派人在观猎山村暂时看住翰公,并再次上书请示南京如何处置。很快,朝廷就下了最后通谍式的强硬辟书,要求马上起程南京,否则将强行抓捕押送进京。经此折磨,翰公火急攻心,一病不起。他知道,此时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投降明朝政权,要么舍身成仁。 第十一章、绝别官烈村 王翰自隐居观猎村以来,他密切关注明朝廷时局的变化,除了与当地的老百姓相交外,他还秘密的继续与原来的老友联系往来,在这些名流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吴海。吴海,福清人士,自幼好学,人品高尚,文才了得,但性格清高,所以在仕途上屡屡遭挫,从此广交清流雅士,常常广发弘论,自成一统。吴海与王翰公性格相近,交情笃深,最后竟成了王翰公家中的托孤人。 翰公隐居在观猎村,虽然山高皇帝远,但朝廷为保证新政权的稳固,还是继续加大力度对前朝的旧部进行追捕和清洗。翰公他是元朝在福州的重要旧臣,更是明朝政权的追捕对象,他隐匿在农村居住,表面上很轻松,与山石为伍,与百姓为伴,但内心还是非常焦躁不安的,再加上农村生活,物资严重匮乏,他身体状况非常差,又遇上幼子王修早殇,对王翰更是沉重打击,他久患成疾,卧床不起。公元一三七八年二月乙丑日,由于他行踪已经暴露,朝廷辟书命令抓捕王翰,押送进京,此时明军已将观猎村团团围住,面临朝廷的逼迫,他躺在病床上,命刘氏夫人取来纸墨,挺着虚弱的身躯修书给吴海处士“吾自幼丧母,少年失父,值乱世奔四方,来闽数十载,长思淮土。自庐州入闽,家童仆役百口之多,已所剩无几,今再次临祸,何以北还?然诸子皆幼,面临失学、生计有困,吾死不能寐,托弟代抚养成人。吾死后,不择地,不建坟场,俭约安葬,苟夫子勿忘!”安排完后事后,愤而写下四句绝命书:“昔在潮阳我欲死,宗嗣如丝我无子。彼时我死作忠臣,覆祀绝宗良可耻。今日辟书亲到门,丁男屋下三人存。寸刃在手顾不惜,一死了却君来恩!”。翰公一生对元朝肝胆忠诚,视死如归,写完绝命诗后,大笔一丢,随手拨出锋利的刀刃,面朝正北方,高呼:“妇女猶从一而无二,吾岂可从二主”,遂引颈自尽,血流满地,气绝身亡。时年翰公年仅四十六岁,他留下妻子,年幼九岁的季子王偁、三岁的五子王伟,我王氏一代忠臣,我族入闽始祖从此英魂而去!王翰忠烈载青史,世代扬万代,诗文传天下,德才留典范。正如王翰好友闽郡处士吴海诗作:《王山人哀诗》曰:“松柏受命天地特,太阿淬锋熟与隔。中道而弃世既易,知死可畏子乃择。自献自靖作臣式,有其讯之视此刻。”吴海收到王翰的殷勤决别书后,潸然泪下。 王翰公,身为元朝一方大臣,三省名宦,史书上记载了他是:为官勤政,爱护百姓,清廉作官,勤勉执政,作战勇敢,身先士卒。翰公一生遗留下存世作品不多,能查找到的《友山石人遗稿诗》只有三十多篇。如“人生恩爱岂不顾,讵忍贪心负天子”“壮哉国士志,嘉今良在兹,看剑思躍龙,登塘气推虎”。“江海有怀悲故国,风尘无处问音。”“幽兰抱贞姿,结报岩石中,愿以中流险,能同砥柱平”。都能看出王翰忠君爱国,浩气凛然。他所写的石刻字、词在福州鼓山、永泰、泉州、潮洲、朝阳、揭阳、汕头、罗源等地都还保存。王翰公的忠君壮举,震憾了当地百姓,人们从此将观猎村更名为官烈村。 又过了500年。末代帝师陈宝琛读了明曹学佺《永福山水记》:“游者经王翰故居,龙潭此去十里,其水流为溪,石皆锦色。树欹斜而古,多从竹,竹尽见潭。潭在谷中,其上则水帘也。有石室在水旁,翰之子偁,读书于此”。对这条小溪,充满了遐想。陈宝琛虽然支持溥仪复辟,在溥仪当了伪满洲国的“皇帝”后,则奉劝溥仪莫作国贼。陈宝琛钟情于小雄溪的山水,对王翰父子也是既钦且仰,几经周折,在“友石山房”遗址上,建了“听水第二斋”,并时时与家眷友人,来此听水论道。如今,“听水第二斋”也已经倾圮,消失了踪影。世事沧桑,斗转星移,青山有幸埋忠骨,王翰的墓室,仍完好地保留在官烈。为纪念我入闽始祖的英灵,永泰官烈村修建了王翰公祠,修建了王翰公坟墓。山西王家大院王氏祖祠、山西太原子乔祠、晋江沙塘王氏祖祠、石狮太原堂、龙岩王氏本源堂内都供奉着我入闽始祖王翰公的塑身像、灵神牌位,供我王氏子孙后代朝拜、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