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敏:所有的叙事都是易容术 | 创作谈

 老鄧子 2019-06-26

2019年第四期封面

所有的叙事都是易容术

鲁 敏

      你的手机里订阅了多少类似“真实故事计划”这样的公号?我是订了不少,它们灵动、丰富,酷烈中兼具深沉,类似新新闻主义、自传、他传、亲历、深度调查、访谈实录、田野调查等,大抵皆可归入“非虚构写作”名下,成为人们了解世相的常见通道,在公共阅读领域内异花怒放,大有不让甚或压倒虚构写作之势。更有一种真诚到激进的说法:唯非虚构写作可以呈现出对奇崛现实的多维度关照,从而拯救当下小说创作中对现实干预的袖手旁观与隔阂之衰。比如,一个很有力的责难模式问句就是:“你们再编,编得过每天的头条吗?”其实何止头条,尾条都编不过。不过这样的对比窃以为是伪命题,小说的追求,从来不是去与头条或尾条的竞争。随便去想一部我们都热爱的经典虚构作品,答案自明,此处略去不展开。故而虚构与非虚构,绝非对立或竞争关系,最多可以说是相互影响、交互发展的耦合关系。

  与手机里生生不息的非虚构推送公号相对应的,图书市场上还热销着各种非虚构写作指导,我曾经细读过其中两本。在对非虚构热推公号和非虚构写作指导教材的并行阅读中,我发现了一个当然早就不是秘密的情况:并不存在纯粹的“非虚构”,只是权重不同的“虚构”。

  讲这话可能要挨打,但请稍等一下。

  其实从人类开始记录和研究历史以来,关于历史(非虚构)书写的真实性,就有着“胜利者书写”之说,由此带来的主观性,由此创意出的“选择性书写”“遮蔽性书写”“情感性书写”等常规技术手法自不必多说,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目下的“非虚构写作”,虽没有胜利者重构那样的使命,但在类似硬核抓取、事例筛选、逻辑爬梳、明暗对比、倾向引导等技术性环节中,毫无疑问,会强调和发挥出强大的“创意”功能,叙事术即是化妆易容术,我们没法否认这是同一个人,但极有可能面目有异、不敢相认。

  非虚构写作中的“创意”技术与叙事伦理的边界在哪里?这个重要吗?还是觉得“要好看”更重要?在非虚构公号订户们的阅读期待中,跌宕起伏、剪裁得体、稍带传奇感的叙事风格,俨然就是“非虚构写作”应当具有的模样——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概真的没有纯粹的“非虚构”,你所读的那个非虚构,极有可能是一个大家都乐于见到的任人打扮的“COSPLAY”小姑娘。

    有些扯得远了。回到这个小说本身,自不是来跟非虚构较真儿,我所特别倚重的当然是小说本身,即我所讲述的这么一个平淡但勇敢的死亡事件。不必否认,也认真考虑了形式问题:形式主义是多么重要啊,因为形式实则就是内容。我确实有意以虚构的方式,致敬、戏仿或解构了一个非虚构叙事的发生与发展,这整个戏仿,恰恰又强化和放大了我的小说主旨——在这例死亡的周遭,我们可以肉眼见到的人间隔膜,以及人们对打破这种隔膜的艰难努力。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